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安源贴近于火的感怀

安源贴近于火的感怀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安源贴近于火的感怀

【简介】●肖麦青 天地之间,火,如同一个飘忽不定的精灵,在空间每一个角落存在着。当沉静的时候,它是一块石头,一块煤,或是一根木柴。当醒来的时候,它是足以席卷乾坤的烈焰,是足以让山崩海裂的巨浪,是足以让人类欢呼的骄子。 让火焰的光芒契入人类的心灵,照耀生命,这是播火者的初衷。这当然不仅指物质之火,而是另外一种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肖麦青 天地之间,火,如同一个飘忽不定的精灵,在空间每一个角落存在着。当沉静的时候,它是一块石头,一块煤,或是一根木柴。当醒来的时候,它是足以席卷乾坤的烈焰,是足以让山崩海裂的巨浪,是足以让人类欢呼的骄子。 让火焰的光芒契入人类的心灵,照耀生命,这是播火者的初衷。这当然不仅指物质之火,而是另外一种能够让人类走向光明和幸福的火焰。这是播火者的理想。被火点燃的生命炽热而顽强,热烈而奔放,无私而无畏。 于是,我想起安源,想起一座已开挖一百多年的煤矿,想起曾经来此寻找燃点的人。 27岁的毛泽东最早以职业革命家的锐利目光发现了安源。他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1920年11月就曾来到萍乡做社会调查,这期间,一座离县城只有5公里的煤矿进入了他的内心。这里蕴藏着足可燃起冲天大火的煤,也聚集着一万多挖煤的人。毛泽东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他想借这火点亮一个新世界。 第二年秋天,他以教员的身份来到安源,从此,安源便成为他早期革命的试验地。随后,安源又迎来了李立三和刘少奇。一个侠骨忠肠,一个略显文静,他们都是革命的启蒙者和发动者。可以说,安源的经历为他们未来的斗争积累了经验和智慧。除此以外,先后曾在安源从事革命活动的,还有陈潭秋、毛泽民、肖劲光、蔡和森、恽代英、夏明翰、彭德怀……这些在中国现代史上熠熠发光的名字,都与安源有关。 点火者是怀抱理想的人,受火者是渴望自由、渴望幸福的人。今天,当我们走进这里仍然保存完好的路矿工人补习夜校,走进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建造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走进至今还在使用的安源最古老的煤巷总平巷,仿佛还能听见点火者发出的声音。在每一张简易的木桌旁,在每一道楼柱前,在每一块煤和发着黝黑光亮的煤镐中……许多播火者的故事在流传。火焰般美好的希望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劳动者的血液里,曾经冷却的血液就这样燃烧起来。 整个安源就如同一个风火轮,朝着黑暗世界急速地向前滚动。 火,常与“毁灭”二字相关联,其实,安源的工人运动一开始烧的却是“文火”。从史料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由刘少奇担任主任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工人代言人的姿态,既与资方进行着有理有节的斗争,又与矿局进行必要的沟通。他们并不是要毁灭这个工人赖以生存的煤矿,而是要求得到一种平等的地位和生存的权利。从苦心经营的工人补习夜校,从创办的中国首家属于工人自己的消费合作社和发行的第一张股票,就可以看出领导们的一番苦心。 事过几十年,追溯这一段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安源的播火者们是激昂的,但决不是盲动的,他们以理智的行动呵护工人和这块热土。正因为如此,安源才能够成为革命低潮时期硕果仅存的中国的“小莫斯科”。 只是在20世纪初,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污浊和腐朽。统治者们根本不能容忍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农与其平起平坐,也根本不能容忍共产党这一新生的政党进入国家机器。于是就有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有了发生在之后的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也就有了持续多年的国内革命战争,才有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重大的历史命题。 火,有时像不受羁绊的风,当它轰然而起时,甚至如脱缰之野马,狂奔不知所向。只是被风掀动着、鼓动着、翻腾着,只是奋不顾身地向黑暗、向腐朽而去。当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秋收起义军,以火的炽烈奔向狂飙时,就如同这种状态。当时,起义队伍豪气冲天,攻城略地,甚至准备攻打长沙省城。这种在短时间内完成革命的渴望,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遭受了挫折。这时,烈火需要有能人引导,以至于不被暴风骤雨熄灭。战友的血让革命者清醒过来。 火找到了自己的襁褓,这就是位于罗霄山脉的井冈山;找到了自己的生存地,这就是中国广阔的农村。火在那里存活、扩散,并最终燃烧了整个旧中国。而这个引导者和决策者,就是青年毛泽东。 如今,当我们谈论人民军队的创立时,都十分看重由毛泽东亲自创立的秋收起义队伍所点起的燎原烈火。在中国革命的几十年浴血奋战中,圣地安源输送了强大的力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交织着血与火的岁月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安源人奋勇当先、赴汤蹈火的身影。 因为有了火,安源曾经成了一座革命的大熔炉,冶炼着安源工人的意志,并由此打造出一批又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最终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和党的高级干部。说起这些名字,如雷贯耳: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杨得志,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刘先胜……从安源走出去的共和国将军,就有几十位。 每次走近安源,总感觉有火的灼热扑面而来。这股燃自上世纪初叶的火焰,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的灵魂。 九月的安源,牛形山上空,秋日灿烂的霞光如升腾之火。而在它的正面,有一座高大的德式建筑,名为盛公祠,这是为纪念洋务中坚、中国近代工业之祖、同时也是安源煤矿的开办者盛宣怀而建造的,这座傲然耸立的大楼,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圣殿。 走近它,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赤红的火烧云聚集在大楼的顶端,这似乎是一种象征。 一百多年前,盛宣怀断然决策,开始在安源采用大规模机械化开采,以供汉阳铁厂急用,并组成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其初衷是“实业救国”,以挽救日薄西山的晚清政府。可盛宣怀和晚清皇帝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座煤矿不但未能挽救清廷,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发生在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曾震惊全国,而这支队伍的主力,就是安源煤矿的“炭古佬”。翻开安源革命史,不正是有了洋务派所造就的“地火”,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大事业么? 写作此文时,又是一个秋天。有关安源的记忆总是与秋有缘。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安源的内在之意?一个“秋”字离不开“火”的组合,安源天地之间因为有了火的贯通,才使人们对这块圣地有了难以释怀的敬意。 古人称火为“阳之精”,燃烧的物质最后以自己化为灰烬而终结,却给人以崇高的想象。火,可烛照一方心灵,也可普照万物世界,可纵横山野,可呼啸九天,让人类在黑暗里不再孤独,在寒冷中不再悲凉。虽然,火会灼伤人,但美丽的火焰永远是人们渴望的境界。 生命中总是期待——有星火点燃激情。安源,请赐予我火焰……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