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新安源里好风光

新安源里好风光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新安源里好风光

【简介】 □季宇 新安源,顾名思义,新安江之源头。尽管对新安源有过不同说法,但勘察结果还是认定新安江源头起于休宁县西南角怀玉山脉之六股尖。其流经休宁境内,谓之率水;屯溪至歙县段称为渐江;而由歙县深渡始则名为新安江。不过,现如今全流域已统称为新安江了。 这些年,由于写作需要,我常去徽州,也越发对徽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50

【正文】

□季宇

新安源,顾名思义,新安江之源头。尽管对新安源有过不同说法,但勘察结果还是认定新安江源头起于休宁县西南角怀玉山脉之六股尖。其流经休宁境内,谓之率水;屯溪至歙县段称为渐江;而由歙县深渡始则名为新安江。不过,现如今全流域已统称为新安江了。

这些年,由于写作需要,我常去徽州,也越发对徽州文化着迷。古徽州一府六县,而休宁乃其中名邑之一。有朋友对我说,了解徽州不去休宁不行,诚哉斯言!但我多年来心向往之,而每每错过机会,这次“作家走新安,探秘新安源”大型笔会在休宁启动,我的夙愿终于得偿。

出发的那天正是谷雨,进入休宁便下起小雨。一路上,山道蜿蜒,细雨霏霏,青山苍翠之间雾气蒙蒙,别有一番情趣。同行的评论家钱念孙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中有“重峦叠嶂峰波涌,雨雾空濛山欲动”,倒也贴切生动。

下午4时,我们抵达右龙村,这是新安源有机茶的重要基地之一。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此村果然名不虚传。一是历史悠久,建于唐朝末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二是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古庙、古石、古栏等遗迹随处可见。三是自然景观绝佳。村子位于深山腹地,周围群山环绕,植被丰茂,中有右龙河穿村而过,山清水秀,古树参天,气候宜人,故美其名曰“黄山生态第一村”。走在村中,脑海便不由得蹦出欧阳修的名句:“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遗憾的是,欧阳公未能亲临右龙,否则写出比《醉翁亭记》更美的篇章,也未可知。

到达右龙的第二天,我们一行便赶往新安江发源地六股尖。六股尖又称鄣公山、三天子都,海拔一千六百多米,是怀玉山脉最高峰,位于休宁与江西婺源交界处。六股尖之名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此峰是由六大支脉汇聚而成,故而得名。我们沿率水而行,沿途景色如画,美不胜收,而其中最值得称道者,乃龙井瀑布。瀑布高数十丈,由山崖上飞泻而下,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但亦可领略到袁枚笔下“三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的胜境。

右龙村是一个自然村,但从行政区划上属于冯村,而冯村现如今已与邻近的四门村合并,更名为新安源村。当地人说,由于新安源头水的滋润,这里的生态环境非比寻常。仅千年古杏、红豆杉、香榧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便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其中一些参天巨树需五六人合抱,其根状如虬龙之巨爪,凸出地面,向四周延伸,方圆达数平米,令人惊叹。据随行的当地人介绍,休宁至今尚保存这样一块占地20多亩的古树林,堪称一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拥有丰饶的竹木茶业资源,这是老天对徽州人的特别惠顾,如同石油之于中东。明清徽商称雄于天下,茶、木乃为经营之大宗。古书中此类记载甚多。如“茶业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胜”;“茶叶兴衰,实为全郡所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徽府茶叶自古便名扬海内外,如今仍为主打农产品之一。在新安源采风时,我们重走徽商古道,并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感受颇多。过去在一些文艺作品中,采茶女青春靓丽,载歌载舞;可在现实中,采茶则是一项艰苦繁重的劳动。拂晓而起,日落而归;烈日之下,汗滴焦土。采茶的难度之大也超出我们的预料。我们试着采摘了一下,要想在茶树上找到叶片就非易事。当地茶农告诉我们,一天采下来,至多能采四五斤鲜叶片,而制成茶叶只有一斤有余。平时,我们喝茶不觉得,可这其中不知包含了多少辛苦。

一路上,陪同我们的方国强先生是茶业专家,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茶叶的知识。方国强先生经历坎坷,曾放过电影、贩过牛,之所以后来转而从事茶业,是因为他看到当地村民一家一户,零打碎敲,既不上规模,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产生建立合作社的念头,把当地农民组织起来,按照统一规范生产经营,严格规定禁施农药和化肥,并创立品牌,结果方圆两镇数十自然村的茶农都因此受益。如今,新安源茶叶主要出口欧盟等国。提起方国强,当地村民均赞不绝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谈到对品牌的认识,我们均有同感。安徽茶好,但在品牌宣传上却不如他省,这是不争的事实。方国强先生对我说,我的《新安家族》中写到“剑潭雾毫”,他看到后立即抢注商标,结果还是慢了一步,当时全国有数百家抢注。一旦抢注成功,其价值不下几百万。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十分惊讶。由此可见,当今人们对品牌已越来越重视,而文学作品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三天的笔会转眼便结束了,离开新安源时,大家都恋恋不舍。安徽好地方太多了,好东西也太多了,但许多尚“养在深闺人未识”,未免可惜。在回程的路上,同行的作家都感到自己有责任,如果大家都能用手中的笔为宣传安徽尽点绵薄之力,也不负这方养育我们的水土。

随 笔

春天的徽州蒋世珍/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