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毛主席去安源》的命运沉浮

《毛主席去安源》的命运沉浮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毛主席去安源》的命运沉浮

【简介】 □凰 文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时期曾风靡一时,据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该画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 正当全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05

【正文】

□凰 文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时期曾风靡一时,据统计,该画共印9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超过了当时全国的总人口数,即全国平均每人一张还多。该画被称为“开创了无产阶级美术创作的新纪元”,“文革”期间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和样板戏一样的地位。

正当全国各地大肆宣传《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之时,毛泽东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他对画中将他画成身穿长衫不甚满意。他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毛泽东的这次谈话,通过非正式渠道在人们中间逐渐传开。从此,对《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宣传开始降温。

最早说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江青于1966年11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代表时说:“安源煤矿毛主席是走去的,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个老乡就聊聊。”当时毛泽东住在长沙清水塘,距安源300多华里,他不可能从长沙步行到安源。

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文章《从油画〈追念战友〉说起》。该文在赞扬油画《追念战友》的同时,批评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指出:“在这幅画(指《追念战友》)前,不禁又想起林彪、‘四人帮’鼓吹过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见过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四人帮’把那幅画钦定为美术作品的样板,命令大量复制,凡楼堂馆所、公私房舍统统悬挂,并且大量印刷,广为分发。”这是唯一一次公开批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前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了恢复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对陈列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在这次修改中,考虑到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文革”的产物,所以该馆将展厅陈列的最后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取下。《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作者面对批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艺术创作上讲,我认为只要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不构成对历史的篡改,不是随政治风向变化而变化,不造成对观众的欺骗,一些细节,尤其是一些无法考证清楚,而又不影响历史本质意义的细节,应该而且允许作者的‘艺术处理’,不然,就无法创作历史题材的任何文艺作品了。”

1991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迎接安源大罢工胜利70周年,在北京召开基本陈列内容修改方案座谈会。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史学专家在会上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可以陈列。该画是专为安源而作的,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因为在“文革”时期大肆宣传过就不敢陈列。

1995年10月,油画作者刘春华将该画交嘉德公司拍卖出605万元(拍得者为中国建行广州市分行),再次唤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记忆,并由此陷入一系列诉讼:被郝国欣、李绍洲诉侵犯著作权(共有);国有资产管理局认定该画为国有资产,作出将其收归国库的行政裁定;中国历史博物馆亦将刘春华告上法庭,要求将此油画归为馆藏。

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江西省萍乡市有关部门决定依照该画原作中毛的形象,塑造一尊毛泽东青铜雕塑像,安放在萍乡市安源煤矿新建的广场上。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