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安源旗帜凝聚万众一心力量

安源旗帜凝聚万众一心力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安源旗帜凝聚万众一心力量

【简介】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景区 安源旗帜 凝聚万众一心力量 平地一声惊雷起  星星之火始燎原 【圣地巡礼】 平地一声惊雷起  星星之火始燎原 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53

【正文】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安源景区

安源旗帜

凝聚万众一心力量

平地一声惊雷起 

星星之火始燎原

【圣地巡礼】

平地一声惊雷起 

星星之火始燎原

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基地之一。

1922年9月在这里发生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史称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在“二七”惨案后的全国工运低潮期间,安源工会“巍然独存”,是广东以外全国惟一公开存在的革命堡垒,有中国的“小莫斯科”之美誉。第一次革命高潮中,安源工人是湖南和赣西农民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又是北伐战争的重要参加者。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来到这里部署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使安源成为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之一。安源工人首先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转战湘赣边界,在毛泽东率领下进军井冈山。此后,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了湘、赣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5000多人参加红军,在中国革命的第一次战略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可以这样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制胜道路和最初历程,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期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发展的完备典型。

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蔡和森、毛泽民、肖劲光、夏明翰、恽代英、李维汉、黄静源等党的许多著名活动家和重要干部,都在安源从事过革命活动。同时,从这里走出了近40位共和国的将军。

革命圣地多胜迹,在安源,诞生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十五项之最”,如最早的工人党支部、最早的地方党校、最早的工人经济组织——工人消费合作社等等。保存至今的总平巷、谈判大楼、安源工人俱乐部、张家湾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等革命圣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瞻仰。

【历史再现】 

煤海中的红色风暴

安源路矿是萍乡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局的简称。安源煤矿属汉冶萍公司管辖,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产业,拥有工人12000余人;株萍铁路局职工1100余人。

就在当时,安源路矿工人遭受着沉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工人们的反抗呼声日益强烈。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等领导下,1922年5月1日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保护工人权益。工人俱乐部的成立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促使他们迅速团结和觉醒,以罢工争取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

1922年7月,汉阳铁厂工人大罢工,挫败了军阀当局以武力强行解散工人俱乐部的企图。消息传来,鼓舞了安源的工人群众,加速了安源大罢工爆发的进程。路矿当局也害怕汉阳罢工风潮席卷安源,便以工人俱乐部是所谓“乱党机关”为由,呈请萍乡县署和赣西镇守使署下令查封。这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直接引爆了安源大罢工。 

1922年9月初,毛泽东第三次来到安源巡视工作。他连夜召开安源党支部会议,在听取情况汇报后,指出罢工的时机已经成熟,要使路矿当局屈服,非进行罢工不可,并要求支部从各方面加紧准备。9月11日,工人俱乐部向路矿当局提出三项最低要求:路矿当局必须“陈情行政官厅,明白出示保护俱乐部”,每月津贴俱乐部经费大洋200元,发还拖欠工人的工资。以上要求限两日以内答复,如不圆满解决,立即罢工。同时,向全国发出快邮急电,呼吁声援。9月13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指挥部成立,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 

1922年9月14日凌晨,在得不到路矿当局有诚意的答复之后,李立三义无反顾地下达了罢工令。朱少连等人迅速登上火车机车,拉响了宣告安源大罢工的汽笛,顿时全路矿陷于瘫痪。当天下午,工人俱乐部向社会各界发表《罢工宣言》。

安源大罢工爆发之时,路矿当局即以所谓“乱党作乱”为借口,花钱请赣西军阀李鸿程出兵安源,进行军事戒严,并包围工人俱乐部。他们企图迫使罢工群众屈服,无条件地迅速复工。李立三、刘少奇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俱乐部会员为骨干,将路矿13000多名工人团结起来,形成一呼百应、众志成城的战斗集体,坚持罢工到底。路矿当局在武力胁迫不能奏效时,提出要和工人俱乐部代表谈判。9月15日,李立三前往谈判,提出了复工的17项条件,其中包括承认工人俱乐部的合法地位、改善工人的生活待遇以及增加工资等。

1922年9月17日,路矿当局与工人代表李立三再次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复工的13项条件,其中包括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并允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并于18日上午正式签字。当天下午,13000多名路矿工人欢聚在大操场,隆重举行庆祝罢工胜利大会。刘少奇登台演讲,李立三宣读复工13项协议,全场工人一齐脱帽欢呼:“工人万岁!”“俱乐部万岁!”大会发布了《萍乡安源路矿工人上工宣言》。当天晚上,路矿工人全体复工。 

安源大罢工是在中共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江西第一次工人运动,既争取到了路矿全体工人的眼前利益,又代表了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因此,可以说安源大罢工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工人运动中,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理想信念旗帜高扬

【我在现场】 

理想信念旗帜高扬

萍乡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之一,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红色之旅的主要历史景观。因此,在萍乡,最负盛名的当属“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了。

纪念馆坐落在萍乡市城东南六公里的安源镇胜利广场牛形岭的半山腰上。馆址择地巍峨,建筑雄伟,在苍松翠柏芳草花卉衬托点缀之下,宛如公园。纪念馆正中间建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两边是红色瓷砖组成的五星红旗和大型有机玻璃火炬灯,火炬灯下方的墙面分别镶嵌着鎏金的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尽管下着蒙蒙的细雨,但仍然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感受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纪念馆基本陈列系统地介绍了1921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农民运动和武装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历史。

“其实我对这一段历史并不是很熟悉,今天的参观让我接受了近现代工人运动史的再教育。人应该是有追求的,应该是有信念来支撑的。如果没有对这种理想信念的追求,没有这种思想的催进,工人运动是不会也不可能发展得那么波澜壮阔的!”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参观完纪念馆后发出了这样感慨。

是啊,因为有理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刻起便如电光石火,划破中国的沉沉暗夜,照亮中华民族走向自由、独立、民主、富强的伟大航程。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辚辚啸啸,一路慷慨激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引领亿万人民向着光明、向着胜利奋进。

【今日雄姿】 城市转型破“茧”成“蝶”

进入新世纪的前几年,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以及采矿区硝烟过后那死一般的沉寂,成为萍乡真实的写照。2008年3月17日,开采煤炭逾百年,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江西萍乡,被列为我国公布的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萍乡人深深地感觉到,如果不进行城市转型升级,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那么城市的发展将无从谈起。于是,治污染,建园区,融外资,搞经济,萍乡人展开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城市转型嬗变。百年煤城在由“灰姑娘”向“俏姑娘”的嬗变中,正展现出越来越美丽的容颜。

为了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给市民谋取最大的福祉,萍乡市积极争取到享受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试点城市“三项政策”,实行城市转型。

近年来,萍乡把工业园作为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市县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萍乡狠抓项目建设,引进央企、民企、科企、外企485家,投资总额77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1户,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267家。与此同时,萍乡把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创新型经济方兴未艾,实现了萍乡的科学转型、和谐发展和绿色崛起。

转型给萍乡带来了处处是春天的生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平台设施投入达到170余亿,新增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四个省级产业基地,20个市级产业基地。其中安源区被列为全省经济转型产业基地,湘东区被命名为“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萍乡陶瓷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民营科技园,芦溪县被命名为“国家电瓷产业化基地”,上栗县被命名为“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莲花县工业园被列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园区。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园区(基地)企业户数达543家。2010年,萍乡市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同比增长2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6%。

【他山之石】 经济转型推动城市转型

近年来,萍乡市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着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型产业特色化。重点发展冶金、机械制造、花炮、电子、生物制药、煤化工、新材料、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又通过经济转型拉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在社会转型方面,萍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先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在文化转型方面,萍乡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推动转型的信心和决心,并把它转化为一种城市品质和精神,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巧借外力升级产业。萍乡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冶金、机械、建材、煤炭及煤化工、工业瓷和电瓷、烟花爆竹。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7户,拥有民营企业近6000家,但是大多投入不足,技术、管理和产能比较落后,发展缓慢,急需改造提升。萍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传统产业作为对接央企的重点对象,着力引进央企的资金、人才、技术,靠大联强,让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目前,萍乡共引进央企、民企、科企、外企485家,投资总额772亿元。国电、华能、中信、中化、中材、中建材、中石油、中航集团、宝钢等18家大型央企相继在萍乡投资,概算投资总额294亿元。“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

对接央企,萍乡走在了全省前列。萍乡对接央企、实施战略重组的实践证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企业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结构的有效手段,是拓展融资平台的有效方法。萍乡工业经济的战略重组,不仅有效解决了困扰萍乡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进而壮大工业经济。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千变万化的情况下,萍乡市以超前的意识、超前的胆略、超前的举措,抢占了先机,巧借外力,为企业引来了活力之源,形成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走向“绿色”,从工业转向农业……近年来,该市50多位“煤炭老板”和“花炮老板”共投入资金6.44亿元,转行办起了4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字号”企业成为萍乡市投资创业者的“香饽饽”。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萍乡市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煤矿、花炮等领域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有效破解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难题。2010年,萍乡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97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32亿元,年均增长7.2%。粮食单产连续5年列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 5年超50万吨。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5家,是2005年的3.59倍,其中国家级1家。

【记者手记】

安源精神光照千秋

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安源一直是萍乡的光荣与骄傲。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不仅为中国革命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而且也铸造和孕育了中国革命一种新的历史精神,即“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这种精神是上世纪20年代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产物,是安源工人开展革命运动的精神动力,它曾一直指引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同样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安源精神就是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进的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刘兴/文

本版图片由《萍乡日报》提供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