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在秋收广场让安源天下知

在秋收广场让安源天下知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在秋收广场让安源天下知

【简介】 安源煤矿的现代矿工。 萍乡城市建筑围绕着秋收起义纪念碑。 萍水河将城市一分为二,交融着古旧和现代的气息。 萍乡傩文化发达,今天傩戏在农村仍具吸引力。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前的火炬灯与矿区火电厂冒烟的烟囱。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处于湘赣文化交界处,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91

【正文】

安源煤矿的现代矿工。

萍乡城市建筑围绕着秋收起义纪念碑。

萍水河将城市一分为二,交融着古旧和现代的气息。

萍乡傩文化发达,今天傩戏在农村仍具吸引力。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前的火炬灯与矿区火电厂冒烟的烟囱。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内。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处于湘赣文化交界处,历史上有“吴头楚尾”的说法,现辖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和安源区。据说来萍乡旅游的人70%都是湖南人,从而被称为长沙的后花园,而萍乡当地赶时髦的人买衣服都会去长沙。

据萍乡人流传,当年楚昭王渡江时,江中飘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孔子告诉他,这是萍实,只有称霸的人才能获得。于是,楚昭王将自己得到萍实的地方称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现在经过萍乡的外地人,手机上会收到“欢迎来到萍乡旅游”的信息,内容包括红色安源、黑色安源矿山公园以及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傩文化等。

萍乡曾经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汉冶萍公司的萍乡矿务局所在地,经历了1922年的安源大罢工,见证了毛泽东在此策划秋收起义。作为开采煤炭逾百年的著名老工业基地,萍乡在2008年3月17日被公布为我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目前,城市正在转型,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发展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结合,同时发展旅游目的地城市。

披着历史尘埃隐于市井

根据一张民国时期的萍乡地图索骥,记者找到老街南正街,禹门、孔庙两座历史遗迹便在此。

禹门,当地人称为南门,若非“萍乡市历史文物保护点”,这座建于万历年间的萍乡古城墙的小门,很难找到。而建于唐朝的孔庙,不久前还是萍乡博物馆,现在庙里还残留当时布展的器具,而青苔早已爬满台阶。庙门前锻炼的中年妇人说:“这条街改革开放后被称作香港街,很是繁华的,电影院、图书馆、剧院都在这条街上。后来撤销香港街后,这里就冷清了哦!”

这些遗迹披着历史尘埃,隐于市井中,而老街的居民则等待着拆迁和被重新规划。

萍矿从地下走向地上是必然

萍乡号称“江南煤都”,除了盛宣怀创办中国最早的汉冶萍公司,到处都是小作坊。“煤老板有钱,而矿工是带着脑袋下井卖命,所以多要及时行乐。萍乡一直有消费水平很高的传统。”萍乡旅游局陈姓工作人闲聊时说。

从1956年1月就对外开放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里往下眺望,萍乡铁矿和煤矿的电厂的烟囱正往外喷吐,这里仍是正在生产的矿区,运煤的罐车哐当哐当进入有百年历史的“总平巷”井口。

据一位当地女孩小叶说,她家好几辈都住在安源矿区,小时候曾经跟爸爸下过井,“其实,在安源矿区,那里的人绝大多数世代为矿工已有三四代。”

问及这里是否会将工业游和红色旅游结合起来,纪念馆馆长黄仂说,一直想和工业游结合,但现在还没成功。“他们是国企,我们是纪念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萍矿资源逐渐衰竭,到挖煤的井下去看工人如何采掘煤矿的体验性旅游何时能得以实现?“萍矿从地下走向地上是必然。”萍乡市旅游局的党组书记彭志荣说,通过和萍矿商议,将会搬迁造成污染的电厂,花1000万修整一个废弃的矿井,走向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双结合之路。

安源曾经鼎盛,如今已被边缘化

旅游局的人极力推荐秋收起义广场。最初有许多地方和萍乡一起竞争“秋收起义”策源地的资格。最后有江泽民题词的“秋收起义纪念碑”落在了萍乡。“总是有领导来萍乡参观安源以及秋收起义纪念碑。连德国人都到萍乡来要买当年安源购置的西门子发电机。这是文物,花多少钱也不会卖给他们的呀。”

负责修建秋收起义广场的萍乡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彭志荣说,最终决定秋收起义第一次军事会议在哪开,纪念碑就立在哪。秋收起义广场是江南最大的广场,包括秋收起义纪念碑、秋收起义纪念馆、少年儿童活动区和群众自由活动场所。每天晚上,都有跳舞、锻炼的人聚集在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等的宣传让“安源天下知”,黄仂馆长说,1967年10月宣传毛泽东思想照亮安源,一直到文革结束,此时的纪念馆到达鼎盛时期,10年接待了54万人次,各地红小兵、解放军野营拉练、亚非拉寻找革命火种的观众络绎不绝。

然而这几年,“安源”这个红色旅游资源却被边缘化了。人们到了韶山,到了井冈山,却很少光顾这个并不是交通要道的地方。

■ 红色旅游

伟人成功和青春之路

●刘郷,萍乡市旅游局局长

“安源”这个红色旅游品牌,在年轻人中知晓度并不高。我们想打造的萍乡的旅游资源是伟人的成功之路和青春之路。

我们曾经和井冈山、韶山等地有过合作,比如客源互换等形式,但在运作上不是很好。区域性的串线比较好,我们今年会组织“踏访红色圣地,追寻先辈足迹———从安源到井冈山”的精品线路。

但红色旅游资源本身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需要拉动其他产业链才能盈利。我们萍乡本身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比如秀美的武功山,杨歧普通寺、革命圣地安源、莲花的农家乐等等,自己就可以串起内容丰富的线路。现在,武功山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萍乡旅游希望更五彩斑斓,既有红色的安源,也有绿色的武功山,还有农家乐等等,这样在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范围会进一步宽泛。当然,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会有很多活动推出。

采访路上——

黄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袁自诚,安源煤矿矿工

刘郷,萍乡市旅游局局长

彭志荣,萍乡市旅游局党组书记

陈磊,萍乡市旅游局科长

黄绍良,萍乡市上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温合宏、肖亦萍,萍乡市上栗县傩舞艺人

■矿工家史

我的父亲曾是刘少奇保镖

安源煤矿退休矿工袁自诚的父亲袁品高,在安源大罢工时期担任刘少奇警卫;他爷爷是1900年修林萍铁路时从湖南株洲迁到安源的。“那时大部分都是湖南人在这开矿,江西本地挖煤的人很少。”

袁品高家境贫寒,由于自幼习武又在夜校学习了马列主义,被选为谈判代表刘少奇的保镖,曾经用武术抓住过总工头王三胡子,“这一段电影《燎原》里演过,后来我父亲去毛泽东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秋收起义打长沙,上井冈山,打游击队……后来解放后调回江西,在萍乡矿务局当工会主席和俱乐部主任。”

而袁自诚本人在1959年中专毕业后,“父亲让我到矿上去和工人同住、同劳动。我在井下挖煤五年,后来又到了机关科。”

■ 上栗民俗

从800年前一声唱腔开始

●黄绍良,萍乡市上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小时候过年时,我们总盼着耍牛带茶灯的艺人走到自己村子里。据老人们说,从元代开始,每逢春节,来自上栗最西边的一个村庄———水源村的牛带茶灯艺人们便走村串户,为乡人们送吉祥,成为上栗独特的年俗文化。

牛带茶灯最初为牛灯,由两人表演,一人在前提着用竹篾扎制糊纸而成的牛灯,一人在后扶犁边歌边舞。至现代,牛带茶灯吸收湖南花鼓调,更加活泼。

唱牛带茶灯的艺人们的歌声非常有诗意:“春有桃花红似火,夏有荷花满池塘,秋有兰桂双结子,冬有梅花对雪霜。”

牛带茶灯的老艺人相继离世,新艺人后继乏人。现在,上栗县委县政府已将面临濒危牛带茶灯申请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将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成立牛带茶灯保护机制。

■ 傩舞艺人

村里一百多人会跳傩舞

“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指的是萍乡历史上傩文化的发达,傩面具、傩舞、傩庙遗存非常丰富,在今天的萍乡农村仍具吸引力。

30岁的温合宏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丰泉村村民,10岁前,一面鼓一面锣的傩戏,让他看得十分入迷。“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多人都是从小就开始学,现在村子里2000多人,有100多人会跳傩舞,有演出比如说世博会、杭州艺术节时、省里有演出时我们就能拉出来四五十人去。”

“我们平时外出打工,过年或有演出的时候就组成一个表演队伍表演。”肖亦萍说。“村里人还是信这个,家里供奉香火的,有时说周将军不管事,要我们去安置一下。”合宏说。正月里忙的时候,要去“扫堂”是要预约的。“有些企业也来找我们扫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潘波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尹亚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