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安源社区治理造就城市“幸福细胞”

安源社区治理造就城市“幸福细胞”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安源社区治理造就城市“幸福细胞”

【简介】 “6小时外”第二课堂每天免费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 被称为“小巷总理”的社区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大到人口普查,小到收卫生费,他们承担着百余项工作职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社区居委会繁重工作的形象比喻,作为城市的“细胞”,这根“针”要连起千家万户。只是,社区居委会“小而全”的职能,让“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6小时外”第二课堂每天免费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

被称为“小巷总理”的社区干部有多大的“权力”?大到人口普查,小到收卫生费,他们承担着百余项工作职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社区居委会繁重工作的形象比喻,作为城市的“细胞”,这根“针”要连起千家万户。只是,社区居委会“小而全”的职能,让“小巷总理”勤于“政务”,而疏于“民情”。

从去年起,安源区开始推行城市街道社区职能改革,将街道民政、劳动保障、计生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直接下放到社区,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小巷总理”减负,让社区居委会功能回归服务居民的本位。

政府职能下沉,新型社区重视服务功能

安源区凤凰街江湾社区居民李茹萍,拿着身份证、户口本走进了社区服务中心。不到10分钟,她就拿到了《失业、再就业优惠证》。而如果是在2012年办理同样的业务,她需要在社区办理相关证明后,再到街道办事处去办证。“如果证件、证明没带齐,可能要来回跑好几趟。”

李茹萍感受到的便利,得益于去年安源区推行的社区职能改革:将街道民政所、劳动保障所、计生办、司法所等社会管理职能部门撤并,将街道一级的管理、服务职能直接下放到社区,在社区成立综合服务中心,将服务窗口前移到群众家门口,以新型社区的模式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

凤凰街办党委书记晏妮说,民政、劳保、计生等职能是以前居民与街办“打交道”最为密切的“业务”,办理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等证件都要经过街道这个环节,使居民多了奔波之苦。随职能一同下沉的,还有一批街办的干部,实现了“群众跑腿”到“干部跑腿”的转变,如今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保、社保、计生等事务,基本实现不出社区就能全部办结。

“政府公共服务逐步向社区延伸是趋势,我省也早就提出,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依托各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服务。”长期从事社区治理研究的省民政学校培训科长张翔说,我省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的举措,但如果与居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受人员、经费等条件限制,就难以达到就近服务居民的目的。

张翔认为,相比较而言,安源区的城市街道社区职能改革更“彻底”,把与居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服务“送”到社区,非常“接地气”,是城市由行政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服务的转变。

告别政务缠身,“小巷总理”回归本位

江湾社区地处萍乡市老城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有着10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小巷总理”温小艳坦言:“社区工作非常辛苦。”“居民医保、养老、就业、创建……加起来起码有上百项职能。”温小艳说,居民办理医保、准生证等业务,都需要到居委会出证明、盖章,导致社区5名干部疲于奔命。

一名社区干部坦言,社区干部就相当于“万能干部”,居民们大事小情都要找社区。其实,社区居委会既无行政权也无执法权,只能起到协调作用。为应付政府部门下达的各项行政事务,社区干部经常疲于奔命。

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宜认为,这实际上是目前的普遍现象,“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最终都落在社区。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府行政的延伸部分,这也造成了社区居委会“行政化”。

安源区街道社区职能改革后,这些行政性事务全部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温小艳回归到自己“主阵地”——走街串巷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她负责的网格有310户居民,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带着一本厚厚的“民情显微档案”簿,上面详细地登记着居民反映的下水道堵塞、小狗咬人、噪音污染等各类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晏妮说,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后,群众诉求渠道、民意反馈渠道和问题解决渠道畅通了,社区干部与居民贴得更近了。

张翔说,安源区的改革举措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给“小巷总理”减负,让他们回归居民自治的本位。实际上,正是由于社区干部与居民打成一片,许多社会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从而大大降低了后续的行政成本。

社区公益体系,让爱“动”起来

今年10岁的周平宾是安源区通济小学五年级学生。12月6日15时40分,上完两节课后,他走出校门,径直走进了200米的北桥外社区居委会。在二楼的社区“6小时外课堂”里,已经有5名孩子坐在桌子旁安静地看书。

孩子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而家长则要晚上五六点钟才能下班回家。这段“空白期”孩子如何安置,成了困扰众多家长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凤凰街办在社区开设“6小时外”第二课堂,每天免费向社区未成年人开放,学生可以在这里写作业、看书,家长下班后再接回孩子。

“老师,我的作业写完了,可以下象棋吗?”周平宾把作业本递给彭晓霞检查。彭晓霞是通济小学老师,也是北桥外社区“6小时外课堂”100多名志愿者中的一员。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准时来到这里,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教孩子们下棋。

“6小时外课堂”只是凤凰街道公益服务体系中的一环,目前该街成立了64支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数量达到1200名,他们活跃在社区助老、助残、治安等各个领域。

晏妮认为,公益体系是社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应该是提供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导入公益化、社会化的服务内容,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民生需求。实际上,社区里可谓是“藏龙卧虎”,有很多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也有很多热心公益、想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的热心人。

我省社区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发挥政府支持引导作用,鼓励扶持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和企业及城乡居民个人参与社区服务,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多样化、专业化。

张翔说,由于历史原因,政府部门对社区事务的介入较多,实际上,社区治理迫切需要整合民间的力量,除政府部门之外,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承接社区服务的主要载体,这是未来社区治理比较好的模式。

本报记者 郑荣林文/图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