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潞绸织锦发现记
【类型】报纸
【篇名】《毛主席去安源》潞绸织锦发现记
【简介】 潞绸织造,在上党地区的历史久远,特别是明清以来,晋东南盛产的“潞绸”蜚声海内外,内贡朝廷、外销西洋,“士庶皆得为衣”。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质地为丝绸彩色织锦,高2.8米,宽1.8米,主图以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为设计蓝本,创作材料完全用丝线进行织锦加工而成。整幅织锦作品一丝不苟,制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72
【正文】
潞绸织造,在上党地区的历史久远,特别是明清以来,晋东南盛产的“潞绸”蜚声海内外,内贡朝廷、外销西洋,“士庶皆得为衣”。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质地为丝绸彩色织锦,高2.8米,宽1.8米,主图以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为设计蓝本,创作材料完全用丝线进行织锦加工而成。整幅织锦作品一丝不苟,制作精细,气势恢宏,立体感强烈,凸显伟人风范。如此巨大的伟人形象彩色织锦作品,再次显现出“潞绸”织锦非凡的表现力。
这数十年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里,与毛泽东相关的文物、文献一直就是各界人士崇拜、追捧的对象。大家还清楚地记得,由原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1995年以55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卖后,社会反响更为强烈,人们对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认知度不断地加深和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相关此类题材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年画、宣传画、版画、雕塑等,在收藏界的价格年年攀升,收藏者、追随者不乏其人。
前不久,同类题材的巨幅《毛主席去安源》潞绸织锦惊现北京潘家园一位山西籍收藏家手中。据这位收藏家王先生讲,五年前,潘家园地摊上旧书报刊里夹杂着一批六十年代的资料,其中在一份写有“中国丝绸研究所收”的破旧牛皮纸档案袋里见到了这件被水浸泡过的丝织品。王先生见是伟人题材的丝织品,便买了下来。该幅作品质地为丝绸彩色织锦,高2.8米,宽1.8米,主图题材是根据刘春华的 《毛主席去安源》为设计蓝本,只是创作材料完全用丝线进行织锦加工而成。主图下方红色丝线织绣三行文字,头行红色大字绣“毛主席去安源”,次行红色丝织 “一九二七年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去安源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第三行红色小字织绣“山西晋东南高平丝织厂敬制”。
《毛主席去安源》整幅织锦作品一丝不苟,制作精细,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色彩明快,人物栩栩如生,立体感强烈,凸显伟人风范,站在作品面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织造如此巨大的伟人形象彩色织锦作品,目前,为仅见品。
据大量织锦资料研究显示,此织锦所用丝绸原料来自高平、阳城、长治等地盛产的丝绸,晋东南所产的丝绸最大特点是韧性高、丝质粗、不易折断、耐磨损。古时统称“潞绸”。潞绸织造,在上党地区的历史久远,特别是明清以来,晋东南盛产的“潞绸”蜚声海内外,内贡朝廷、外销西洋,“士庶皆得为衣”。《隋唐演义》、《金瓶梅》、《醒世明言》等多部作品有“潞绸”记述。明《潞安府志》有载:“绸,在昔殷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地数千家,彼时物力全胜,海内殷富。”明万历朝,潞绸上贡朝廷的数额达到极盛,“长治高平潞州三处共有绸机一万三千余张,十年一派,年造绸四千九百七十匹。”当年,万历皇帝视潞绸为上品,受用一生,当其“驾鹤西去”时,都没有忘记将潞绸带上。三百年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中科院发掘明“定陵”时,万历皇帝棺椁内数十匹艳丽的“潞绸”书写出的是惊人答案。
为了了解《毛主席去安源》彩色织锦的历史背景和工艺流程情况,前不久,我们专程来到了高平,在丝织厂和其家属区请教了在晋东南高平丝织厂工作四十余年的退休技术员、66岁的郝林英和她的爱人、71岁的郭善歧以及其他几位织锦师傅。郝林英师傅告诉我们,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高平丝织厂从上海、无锡、杭州等地引进了五、六位技术员援助内地建设,她的爱人郭善岐也是其中一位。郭善岐是无锡人氏,当时十七八岁。织锦机器设备也是外来的,一部分来自陕西咸阳地区经纬厂,一部分是山西榆次经纬厂的设备。但高平丝织厂一直以来,生产所用丝料却是自己当地山区盛产的“潞丝”。很久以前,高平周围就有好几家缫丝厂,收购晋东南几县的桑蚕,专门生产成品丝线供厂里使用。那时,高平丝织厂属晋东南地区国营单位,规模很大,有两千余名职工。这里先后设立有准备、浆丝、织造、印染、检验、成品、机动等车间。
从郝师傅家里出来,郭善歧师傅将我们带往有着悠久织锦历史的高平丝织厂织锦车间。眼前百余台织锦机分前后两大组,排列有序,一行四排,气势壮观。此时此刻,有数十台织锦机正隆隆作响,机梭飞速穿行,织锦缓缓成形。当我们提及《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时,作为当时曾直接参与设计、生产的郭善歧师傅振振有词地讲道:《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产品,是作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献礼”制作的。绣织如此巨大的彩色织锦这一政治任务一下来,我们怀着崇敬和无上光荣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当中,真是不敢有半点马虎。工艺流程也是很严谨和复杂的,所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也相当大,不讲任何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到苏州杭州学习、请南方的织锦师傅进厂、白天黑夜加班加点,这些都不在话下,关键是这项技术我们之前没有掌握,之后学的是杭州一家叫“都锦生”百年老店的织锦经验。那个时期,技术不保守,经验不保留,师傅实实在在地教,咱拿到的是真技术。
郭师傅说:《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在生产时,首先,选定所要织造作品的原稿图样,即刘春华先生的油画作品稿样。其次,成立专门的技术员小组,对原稿进行临摹,手绘制版,原图有多少种色彩块,就需制造多少块织锦“纹版”,纹版由硬纸板加工而成,纹版上再按织机的技术要求打造无数的孔洞。仅仅是设计、制造纹版和上机排列纹版这一道前期程序,就需三到五人半年的时间去精心地反复比较和修稿。当时,我们共制作“纹版”一万七千余块,纹版上打的孔洞不计其数,而且,所有工序全部手工操作,工作条件非常艰辛。纹版排列组合上机后,已经是十多个月后的反复试机了,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
走出织锦车间,织机的轰鸣声渐行渐远。在去厂区“潞绸体验馆”的路上,郭师傅又说:《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是“文革”前生产成功的。“文革”开始后,就停止了生产,不会很多。当时,织造这样巨大的织锦,为4×4型织机,一组七把丝梭,共三组21把丝梭不停地替换,每公分要达到80以上的纬线密度,整台织机要用丝针近两万根。按当时的织机速度一天一班只能织2尺多的幅面计算,一幅作品织造完成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织锦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为了使《毛主席去安源》织锦达到“锦绣辉煌”的效果,我们在经丝线用当地“潞丝”的基础上,纬丝线则采用了香港和南洋诸国的彩丝线,这样才能达到“锦绣”的水平。因为生产成本和费用相当高昂,所以,厂里是不会作为产品去大批生产的。
这幅出自山西上党老区纺织工人之手的《毛主席去安源》织锦精品与原作者刘春华的油画作品在构图、尺寸、色彩、布局等方面均无多大的差别。不同之处,织锦是丝织,是一个集体创作过程;油画是手绘,是个人在工作。其各自艺术创作的艰难程度,似乎不可类比,特别是作为一幅优秀的彩色织锦作品其付出的代价,自然不言而喻。一幅巨大的优秀的织锦作品更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胜任,它要一大批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它体现出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民皆兵的“集体创作精神”。制作这幅《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的高平丝织厂所经历的就足以说明了这些。
而今,上党老区高平丝织厂的彩色织锦《毛主席去安源》作为一件特殊时期的藏品,自有其自身的价值。可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绸”这一上党特有的传承产品,却在逐渐地走向衰落,这一辉煌了几个朝代、蜚声海内外的潞绸,在文化日趋发达的今天,眼瞅着就要消失在历史深处,在地域文化厚重的上党地区,这不能不令人扼腕!什么时候,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人能再看到五色斑斓、如云彩般的潞绸织锦呢?潞绸织锦作为地方民生产品又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留待我们去深入探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文/图 田秋平
图: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
图:《毛主席去安源》潞绸织锦局部。第三行落款为“山西晋东南高平丝织厂敬制”。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