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安源工运历史 重现青年领袖风采
【类型】报纸
【篇名】展示安源工运历史 重现青年领袖风采
【作者】 李春利
【简介】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毛泽东去安源》近日在京首映引起关注。该片讲述了我党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发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功绩。在纪念毛泽东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10
【正文】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毛泽东去安源》近日在京首映引起关注。该片讲述了我党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发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功绩。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日报文艺部同本报文艺部共同举办了影片《毛泽东去安源》观摩座谈会,与会专家对影片的思想内容、现实意义及艺术得失进行了热烈讨论…… $$$$填补历史观照现实$$关于毛泽东的影片已经有很多部,像《毛泽东在1925》、《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重庆谈判》、《国庆大典》、《长征》等,这些影片几乎囊括了毛泽东在各个革命时期的风采,却唯独没有表现毛泽东成功领导安源路矿工人斗争的历史段落。而《毛泽东去安源》恰好填补了伟人系列影片的空白。 $$文艺评论家李准分析说,以往的影片多以表现毛泽东领导农民运动为视点,所以给人以误解,认为毛泽东只会搞农民运动而不会搞工人运动,而事实上,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首次工人运动的领导人正是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毛泽东。影片表现的这段历史非常有意义,因为安源路矿大罢工在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是工人运动创造的奇迹。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李京盛评价说,近年来,毛泽东的形象在银幕上越来越丰满。然而,那大都是表现成熟之后的毛泽东,年轻、英气、豪气的毛泽东还不多见,这部影片为塑造领袖人物开拓了新的空间,不但能够让中老年人感到亲切,也会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作为该片的导演,康健民这样谈到他的创作初衷:“80年后的今天,我们将这个沉甸甸的题材搬上银幕绝非应景之作,我实实在在地被毛泽东早年的这段壮丽人生感动了,我非常想让更多的人感动、激动,由此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党。”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常务副局长张丕民认为,《毛泽东去安源》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历史空白,还为商业片大行其道的时候丰富了影片的艺术种类,在电影走向市场的今天,仍然需要震撼人心、鼓舞斗志、昂扬向上的作品为这个时代唱响主旋律。 $$$$平民意识人文关怀$$去安源时的毛泽东只有28岁,而与他共同奋斗的李立三、刘少奇更加年轻,伟人们还没有到振臂一呼百人应的年代。所以影片更多以平民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李准评价说,《毛泽东去安源》有很强的平民视角,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比如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矿工悲惨的生存状态:工人王海南全勤下窑,却只领回三、四元工资,他卧轨自杀,换来的是全家更为悲惨的命运。在这里,观众和年轻的毛泽东一起受到心灵震撼,强烈的人文关怀催人泪下。 $$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苏小卫说,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把领袖塑造成为高大完美的救世主,而是让他们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复杂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与工人阶级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也是工人阶级觉醒的过程,同时就是知识分子成熟的过程,更是声势宏大的工人运动能够取得成功的最终原因。对此,影视评论家王人殷颇有同感。她说,年轻的革命家在影片中不是事事远见卓识、运筹帷幄,他们也有紧张的时候,他们会在大罢工开始前手发抖、心狂跳,也会词不达意,脸上有汗,因为17000多名工人和他们家人未来的命运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就掌握在几个年轻人的手中。片中这样平视伟人反而让人感觉到平凡、质朴中透出的真实。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黄会林认为,影片的平民视点渗透在了毛泽东同杨开慧真挚的夫妻情,同岳母的亲情以及同刘少奇、李立三的战友情和基层工人的手足情中,这也是影片能够打动观众的原因。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毛泽东去安源》既有恢弘大气也有细腻、细致。影视评论家李德润形容说,影片不是工笔画,而是大写意,大抒情,其中安源工人俱乐部成立、安源工人大罢工、井下瓦斯爆炸、给矿工送葬等大场面非常具有冲击力。然而,影片不仅仅造出了大声势,还追求细部的感染力。比如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一个脚盆里洗脚,两人唱着家乡小调,相互呼应,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王人殷对此非常认同,她说,该片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恰好是大场面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在和敌对势力的对峙中,毛泽东脱下长袍书写了“冤啊”,这个举动让劳工们更加群情激奋,这一笔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工人领袖同工人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湖南大学新闻系教授何祖健对影片大场面和小情感的结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影片遵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充分追求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做出了成功的艺术处理。剧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爱情线具有结构意义,使得安源——长沙工人运动连为一体,更加具有深层的象征意蕴。在影片结尾的时候,随着毛岸英的第一声清脆的啼哭,穿过产房汇入罢工现场那像山崩海啸般的“劳工万岁”、“人民万岁”的巨浪中,观众被震撼,观众在感悟:那严峻的罢工斗争正如同生产的阵痛带来的是成千上万劳工的新生。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编导们成功变焦大场面、大生命与小感情、小生命的结果。 $$影视评论家蔡师勇总结说,影片因为完成了“大气磅礴”和“温柔细腻”的结合,所以也完成了三性统一的观赏原则,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所以说这部影片有“大片”的效果。这种效果通过摄影、美术、音乐等综合手段表现出来了,非常有冲击力。 $$$$伟人鲜活群像生动$$《毛泽东去安源》主角无疑是毛泽东,这一个毛泽东和银幕诸多毛泽东不同。这一个毛泽东身上呈现了那种“耐得烦霸得蛮”的战斗精神和“不信邪、不怕鬼、敢叫日月换新颜”的英雄气概,这个毛泽东潇洒英俊、朝气蓬勃,是最年轻的银幕毛泽东。除了毛泽东之外,影片还塑造了李立三和刘少奇两个年轻政治家的形象,这也是电影画廊里第一次的表现。 $$电影事业家李国民认为:影片从“英气、才气、豪气”三个方面表现了三位伟人风采。面对洪帮的三刀六洞,毛泽东毫无惧色,剧中李立三能文能武、才思敏捷,与毛泽东一唱一和洋洋洒洒将成立工人夜校的呈文一挥而就,令反动势力张口结舌。而剧中的刘少奇感情浓烈、沉着、冷静,与毛泽东相得益彰。何祖健教授分析说,三位领袖人物不仅既有“你写本我演戏”对敌斗争的默契,也不乏私下毫不相让的争辩,还留下了火宫殿里身无分文的尴尬,通过这些细微的刻画将一代可亲可敬的领导人立体地推到了观众的面前。 $$影视评论家杜高认为:影片对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塑造比较成功,突出了他们年轻、热情、真诚、坚定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毛泽东不再是我们看到的那幅著名油画中的样子,那么高高在上,片中的毛泽东是具有亲和力的,虽然他还和油画中一样夹着那把雨伞。这说明,编导者们的心态不是制造神灵,不是让观众来朝圣,而是塑造一个年轻的政治家,让观众看到他的成熟和成长。让观众看到这几个身穿长衫或西装革履的读书人怎么有勇气走进陌生的矿山、钻进漆黑的矿井,接近不堪重负的矿工,怎么把安源工人斗争的一锅冷水烧热。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领袖与群众”人物塑造的话题中,还特别提到了这部影片对于群像的处理。比如把良心背在肩膀上的工头毛子云,他心理的分裂性,表现在既有未曾泯灭的人性,也有欺诈、剥削工人的兽性;比如愚昧、厚道的胡老三听天由命的本性和一点点觉醒的斗争性;还有天真、美丽的胡大妹,莽撞的解华德,还有自私却爱才的林矿长,这些基层人物形象衬托了领袖人物的风采,是他们使得影片更加厚重,使得“领袖与群众”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来文充分肯定了影片人物塑造的成功,他说,主创人员们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感觉,展现出了年轻的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政治品格,为银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观摩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对影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有的专家认为,安源和长沙作为影片中重要的两个对敌斗争战场联系不够紧密。这也使得穿行其间的毛泽东的故事难以说透;再有就是影片对劳工的生存状况虽然有所揭示,但是还不够深入;影片着力展现尖锐的阶级矛盾却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薄弱;影片中有些台词还显得比较生硬,反面人物多少还有点脸谱化。然而,瑕不掩瑜,《毛泽东去安源》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 $$专家们表示说,时代在发展,观众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艺术魅力会有更高的期待,所以主创人员任重道远。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