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毛泽东去安源》革命主题·人文关怀·艺术创造

《毛泽东去安源》革命主题·人文关怀·艺术创造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毛泽东去安源》革命主题·人文关怀·艺术创造

【作者】 龚政文

【简介】毫无疑问,《毛泽东去安源》是一部表达鲜 明的革命主题的影片,这不禁使人对它怀着一 丝担忧,这是合乎时宜的吗?$$ 当时代进入21世纪,当中国共产党由革命 党转变为执政党,当时代主题由血与火的革命 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再来重温这样一段历史,叙 述这样一个故事,是必要的吗?$$ 一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但是,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6

【正文】

毫无疑问,《毛泽东去安源》是一部表达鲜 明的革命主题的影片,这不禁使人对它怀着一 丝担忧,这是合乎时宜的吗?$$ 当时代进入21世纪,当中国共产党由革命 党转变为执政党,当时代主题由血与火的革命 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再来重温这样一段历史,叙 述这样一个故事,是必要的吗?$$ 一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如果我们不是 割断历史,如果我们依然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 合理性的话,我们就得承认:青年毛泽东以及 青年刘少奇、李立三的这一段革命经历,对中 国革命、中国工运具有特殊意义,与今天的时 代也并非毫无关联。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 忠实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上个世 纪20年代初,当中国的工人、农民处于极端受 压迫的社会最底层时,当资本原始积累表现出 空前的残酷与血腥时,党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的方式只能是发动罢工、农运、开展阶级斗 争,以至进行暴力革命。80年后的今天,中国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的方式,已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 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 嬗变,也是历史的进步,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 前人,当然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因袭前人。$$ 事实上,在20世纪上半叶的众多历史事件 中,安源大罢工是有其特殊性的。它是中国工运 史上第一次“未伤一人、未败一事”,以和平签订 协议而取得完全胜利的大罢工。《毛泽东去安 源》也着力表现了这种特殊性。影片没有刻意以 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诠释这一事件,而是灌注 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安源矿工悲惨的生存状态, 对任何时代的文艺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胡老 三的麻木懦弱使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毛紫 云最初的“帮闲”乃至“帮凶”也令人可叹可恨。 对祝小连、谢华德两个嫉恶如仇的矿工简单地 将革命理解为绿林造反似的“割命”,影片也给 予了善意的调侃与批评。$$ 在影片所描述的罢工酝酿及实施过程中, 罢工领导者不是为革命而革命,也并非嗜好暴 力,更未驱使工人当作实现自己或党派私利的 工具。毛泽东他们的全部目的是为工人争生存 权、劳动权等权利,只要达此目的,以和平的方 式最好。当然如果矿方顽固不化,他们也作好了 暴力革命的准备。而资方的几个代表,也不同于 传统革命题材中的反面人物:中方矿长林之轩 乃谦谦君子,一派儒雅风度,他对毛泽东、李立 三等青年才俊的激赏是发自内心的,由于熟知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他一直 不主张激化矛盾。德方代表苏泰虽然有笑里藏 刀之嫌,但他并不起主导作用,且面对罢工工人 的浩大声势,他也知难而退。李立三、刘少奇这 一方,虽然提出了十八项复工条件,但一经林之 轩解释其中三项确非其权限所能决定,也就未 再坚持。完全可以说,协议是在和平的气氛中签 订的,双方互谅互让,实现双赢。《毛泽东去安 源》对这一点的敏锐把握和着力呈现,是它在重 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 以前拍摄同类题材时是无法想像的。$$ 《毛泽东去安源》在艺术上也是有着独特追 求的。影片场面宏大,电影语言运用到位,蒙太 奇技巧驾轻就熟。这些都是其长处,但它给人印 象最深刻的,还是对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形 象的成功塑造。毛泽东的睥睨一切、舍我其谁, 刘少奇的沉稳老练、严谨精细,李立三的倜傥风 流、才情洋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20世纪的 中国,毛泽东横空出世,令对手自卑,令敌人胆 寒。影片中毛泽东脱长衫当旗帜,泼墨其上,几 乎以一人而制服青帮头子陈世仪、挫败屠夫省 长赵恒惕,令人为其风采所迷醉。而毛、刘、李三 位湖湘才俊的风云际会,默契合作,在一个舞台 唱戏,在一个脚盆洗脚,于谈笑间领导千军万马 走向胜利,又令人心生无限感慨。$$ 在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的时候,《毛 泽东去安源》的推出正当其时,令人欣慰。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