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追求卓越的年轻人―――记魅力安源人物陈良年

追求卓越的年轻人―――记魅力安源人物陈良年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追求卓越的年轻人―――记魅力安源人物陈良年

【作者】 彭清华

【简介】从一个单瘦而稚气未脱的山村男孩蜕变为一家注册资金达5000万元的公司老总;从一个拖板车、摆地摊、做4个月苦力分文未拿的临时工到拥有为社会提供150个就业岗位的独资企业负责人,萍乡市亚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年历尽艰辛走了18年。 外出打工受磨砺 18年前的夏天,十几岁的陈良年脚穿拖鞋,用塑料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从一个单瘦而稚气未脱的山村男孩蜕变为一家注册资金达5000万元的公司老总;从一个拖板车、摆地摊、做4个月苦力分文未拿的临时工到拥有为社会提供150个就业岗位的独资企业负责人,萍乡市亚普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年历尽艰辛走了18年。

外出打工受磨砺

18年前的夏天,十几岁的陈良年脚穿拖鞋,用塑料袋装着两件换洗衣服,带着几分迷茫,几分兴奋,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偏僻山村―――上栗县长平乡淡塘村,走向二十公里之外的那座寄托着他心中梦想的城市―――萍乡。没有芝麻开门般的奇遇,生活的磨难却不断降临在他身上。离开淡塘的第一夜,他就在火车站的候车室度过。第二天一早,他找个自来水龙头洗一把脸,紧紧裤带,壮起胆走进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这座对他还很陌生的城市深处。接下来在安源煤矿、王坑煤矿和略下煤矿下井,在西门拖板车,摆地摊,在市建筑公司做小工和漆匠。挨过饿,遇过白眼,遭过驱赶,做过4个月分文未拿的无用工……,然而,面对多舛的命运和纷繁的社会,他没有流泪,没有低头,更没有走歪门邪道,而是极力保持着农家孩子那与生俱来的纯朴善良的本色。一次次的抗争、奋斗,练就了一股愈挫愈勇的倔劲,一种顺势而变的生存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

1993年,他在市建筑公司工作了3年,稍有积蓄,当即决定去报考市技校,重入校门读书。当时家人不理解,伙伴们也认为他是头脑发热,但他还是通过努力考入了市技校,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扎实读了一年书。从技校出来后,谋到了一份推销机械设备的工作。一年的书没有白读,由于刻苦努力工作,成绩突出,不久就担任了市机械设备公司的副经理。

3年多的商海经历,深知不少商家不按规矩出牌,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了很大混乱。为将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通过成人自考,考入江西行政学院专职法律专业学习两年,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在开辟财富大厦项目的实践中,对这座萍乡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从设计,施工,装饰,营销等环节,他亲身经历并目睹了专家、学者们广博的知识,使他又一次为知识的魔力所震撼,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打造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进一步萌发了他继续深造的意愿。2004年8月,他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进修班,修完全部课程拿到了结业证书后,2011年8月又被北京华商管理科学研究院录取为管理哲学与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正式学员,开始了MBA研究生课程的系统学习。

这几年,他每两个月去北京进行一次面授。算算细账,学费和差旅费就要花去近十万元。但比起国内外管理大师们的真知灼见,比起用学到的知识与经验指导自己的企业在商海中应付自如的遨游,兴奋之情不能自已!因此,他在办公室拟了一副对联自勉:“学而不足勤为读,耕里余闲且读书。”以示农家了弟不失耕读为本的本色。

乐善好施回报社会

扶助弱者,尊重他人,参与公益,回馈社会―――这是绝大多数成功人士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善举。陈良年也不例外。1997年,在他事业尚未成功时,看到湘东区广寒寨乡某小学郭小娥、刘斌两位小学生家境窘迫,急需帮助时,果断予以资助;1998年大洪灾,2008年大冰冻,汶川、玉树大地震,他都积极捐款;与此同时,他逢年过节都会带上慰问金看望公司所在地的省市劳模;对低保救助对象,每年花费万元以上予以支持;捐款8万元支持家乡的修路、敬老等公益事业;在出生地淡塘村独资85万元捐建“良年希望小学”,改善家乡的办学条件……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多年来,他的企业先后被评为安源区十大爱心企业、“青年文明号”。他本人先后当选萍乡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萍乡市政协第十届委员。荣获萍乡市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萍乡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江西省劳动模范等众多称号。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