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在安源诞生是拥有当时全国中共党员总数五分之一的地方党组织

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在安源诞生是拥有当时全国中共党员总数五分之一的地方党组织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在安源诞生是拥有当时全国中共党员总数五分之一的地方党组织

【简介】 图为安源路矿党支部活动过的地方———火车房。 5月13日上午,记者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二楼的展厅里看到,一面钉在墙壁上的鲜红的党旗两侧,一边是一张画面上有火车车厢、房屋的黑白资料图片,另一边是几句入党誓词:“努力革命,遵守党纪,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图为安源路矿党支部活动过的地方———火车房。

5月13日上午,记者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二楼的展厅里看到,一面钉在墙壁上的鲜红的党旗两侧,一边是一张画面上有火车车厢、房屋的黑白资料图片,另一边是几句入党誓词:“努力革命,遵守党纪,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张黑白资料图片的画面就是早年安源火车站所在位置的火车房,也即现在的安源煤矿电影院所在地,而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就是产生于此,当年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发展的党员,就是面向鲜红的党旗,宣读着上述的入党誓词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的。

据了解,中共安源路矿支部的产生有着其独有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1898年3月,为了采运汉阳铁厂所需焦煤,当时我国的买办官僚盛宣怀在安源创设了“萍乡等处煤矿总局”(简称萍乡煤矿局),安源煤矿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江南最大的煤矿和全国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但由于遭受中外资本家和封建包工头的层层盘剥和压迫,17000多名路矿工人的生活十分艰苦。安源工人曾举行过7次较大的自发斗争,虽然都先后遭到失败,但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路矿工人阶级是有着典型的中国特色的产业军。

1921年秋,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到安源作了实地考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安源路矿工人中活动的开始。通过这次考察,毛泽东认定安源是工人运动可以很快开展起来的地方,于是,他与已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湖南劳工会领袖黄爱商定,由劳工会评议员张理全利用朋友关系,以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与安源工人通信。此后书记部所有各种书报及各处劳工解放运动的消息均次第传至安源路矿工人手中。同年12月,毛泽东与刚从法国留学回国、由中共中央派到湖南工作的李立三和湖南一师附小教员、青年团员宋友生一起由张理全陪同来到安源,调查实际情况,宣传革命思想。此后,毛泽东等提议设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便逐渐把路矿两局全体工人团结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赞同后,毛泽东等人又商定由李立三常驻安源指导一切工作,从办平民教育入手,发现和训练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建立党支部,作为团结工人的核心。

约在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有党员6人,由李立三任书记,其余5人为新近吸收入党的朱少连、朱锦堂、李涤生、周镜泉、蔡增准。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现。

在该支部领导下,安源地区的党组织得到不断发展。到1923年8月时,该支部党员已增加到40人,1924年5月增加到60人。同年6月1日,中共安源地委和青年团安源地委根据党团中央的联合通知,安源100多名超龄团员的绝大多数被批准退团入党,党员人数猛增至200人左右,占当时全国党员总数(994人)约五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支部。

1922年9月,在以李立三为书记的安源路矿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派来的刘少奇直接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重大胜利。

今天,在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记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90年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吸引了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加入其中。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目前已经接近8000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其中,99%以上的党员都在生产、工作、经营管理一线,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拥护党的主张、信仰党的理论、认同党的宗旨、追求党的先进性。如今,千万名党员正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开栏的话:

萍乡,是一方政治底蕴与经济底蕴深厚的热土,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曾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最早成立的支部、中共最早创办的地方党校等“十五个之最”的开创性重大贡献。在萍乡发生的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颂扬发生在萍乡这块红土地上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把我党的优良传统、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红色萍乡———永远飘扬的党旗”专栏,敬请读者关注。

■记者?吴申良?文/图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