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暴动”始末
【类型】报纸
【篇名】“秋收暴动”始末
【作者】 申进明冯天娇
【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一团军屯镇办事处办公地点 小街武装起义地点大佛寺,现已成为私人住宅。 摄于1950年8月的河西县西区(今峨山县小街街道)全体基干队员合影。资料图片峨山县的小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富饶的产粮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的农民承受着繁重的苛捐杂税。1949年秋收时节,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2068
【正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一团军屯镇办事处办公地点
小街武装起义地点大佛寺,现已成为私人住宅。
摄于1950年8月的河西县西区(今峨山县小街街道)全体基干队员合影。资料图片峨山县的小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富饶的产粮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的农民承受着繁重的苛捐杂税。1949年秋收时节,国民党当地政权所设的保公所派人到田里强行向农民收“掼盆捐”,不堪重负的农民在当地农会及地下武工队的领导下,推翻了保公所的统治,解放了小街,建立起了红色政权。
6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被当地人称为“秋收暴动”的事迹仍被津津乐道。近日,记者来到小街,追寻这次起义事件的始末。
革命力量逐步壮大
据峨山县小街街道由义村委会小白邑村民小组80岁的老人常华兴回忆,当时的小街不属于峨山,而被称为河西县军屯镇。以现在的小街大河为界,董治安在双江镇领导的红色革命闹得非常红火,而军屯镇却处在严密的白色政权统治之下,红白政权的分界非常明显。每年,国民党当地政权都要向农民强行征收水利谷与榨子麦等苛捐杂税,农民恨称为“掼盆捐”,另外,地主还要向农民收取田租和地租,加之恶霸的压迫剥削,让农民透不过气来。
1948年11月,余卫民率领的滇南反蒋自卫军支队攻占了龙武县城,为躲避国民党抓兵而逃到龙武以照相和做银首饰为生的小街人明瑞昌,积极参加了一支队,随后辗转到峨山游击队,参加了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回到小街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回到小街后,明瑞昌发展了一批昆华工校毕业回乡的青年学生,成立了民青小组。并在峨山城郊地下党的领导下,以谈心交朋友的方式,发展了贫苦农民林忠和、陈绍先为骨干,并通过他们进行秘密串联,宣传“减租减息”,为组建农会做准备。并通过文体活动,团结了一批中、小学生和进步教师。
1949年4月,峨山游击队进驻军屯镇土官村。并把军屯镇副镇长兼中心小学小组赵汝麟发展为团结对象。7月,在小街观音寺小学开办补习班和农民夜校,向青少年和农民传达革命思想,成立地下农会,选举陈绍先、林忠和为农会正、副主席,同时组织了地下武工队。
为反征粮发动起义
“关于秋收暴动这件事,我是后来听林忠和说的。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1949年秋收一开始,军屯镇的保公所就派人到田里强行向农民收‘掼盆捐’。农民们向农会询问是否该向保公所交‘掼盆捐’,经民青小组向峨山城郊办事处作了汇报,最后由农会作出抵制不交的决定。经过两天的抗交斗争,8月26日,保公所敲锣通知:今晚在大佛寺召开保国民大会,每家来一个。企图借开会之机抓地下农会领导人林忠和等人。民青小组及时研究,提出文、武两手准备意见:一是要保公所公布历年‘掼盆捐’收支账目,从中揭露其贪污剥削罪行,坚持抵制不交‘掼盆捐’;二是看情况准备武装解放。由明瑞昌立即赶赴峨山向城郊办事处请示并求援。当天傍晚,农会会员全体分头进入保公所,分散在大佛寺会场四周,准备几个武工队员监视对付一个保丁。同时布置青少年骨干,在小街南门外放流动步哨,监视军屯镇公所驻地方向,防止来人支援保公所。会议开始后,文书讲了一通征收‘掼盆捐’的话,农会代表戴光宗当即站起来驳斥揭露和清算其搜刮农民的罪恶事实,在院内巡查的保丁拉枪威胁,此时,明瑞昌协同峨山城郊区党组织负责人董沧鸥和城郊区武工队的中队指导员龙和田一起赶到会场,亮出十响手枪,郑重宣布:滇中游击支队已到,小街已被包围,现在小街正式解放。缴枪投降者不杀,顽固抵抗者坚决镇压。混乱之际,保长陈天寿和参议员戴钟斗逃离,保丁缴枪。其余保公所工作人员被捆绑起来,拴在大殿的柱子上。为防止敌人救援来袭,全体农会成员及革命群众进驻观音寺,彻夜站岗放哨轮流巡逻。”时隔60多年,常华兴回忆起来依然激动异常。
就在这次秋收暴动后,常华兴加入了军屯武工队。秋收暴动后的第二天清晨,农会向小街有枪的人家逐户借得步枪57支、子弹4500多发,武装了农会会员,组织了50多人的游击队,当晚在观音寺前草坪台开群众大会,宣布小街游击队成立,开展武装斗争。
据小街教科文基金会编制的一本名为《军屯小街志稿》记录,小街的解放,推动了周围据点及整个坝子加速革命的进程,使之从秘密走向公开。永昌、石邑冲等村相继成立了农会,组织武装,接管了保公所。不久,又解放了军屯镇公所驻地施家村及文明乡等地。
常华兴说:“9月初,在峨山县城郊区工委领导下,小街在原国民军屯镇保公所处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滇中独立一团军屯镇办事处,并组建了全镇的武工队和周围村寨的九个联防中队,同时办理了民青转档工作,发展了第一批农村地下党员。”
革命历史永被铭记
据常华兴介绍,1949年,国民党在昆明发动“九九”整肃前后,大肆搜捕革命者和进步人士。9月9日上午10时,办事处得到情报,国民党河西县政府派向正宇带领县常备队数百人,号称1000余人的武装队伍开进军屯镇,“实际上没那么多人,当时,双方都有虚报人数的情况,应该是在200人左右。”常华兴说。当时地下党由张仲麟带领的滇中游击二中队及马为骅带领的峨山城郊武工队,配合军屯镇武工队民兵,在水晶山指挥伏击,分三道防线埋伏来打击敌人。
下午4时,敌军顺大路进入伏击区,等敌人靠近柿花园到小街大路竹子棚100米时,一声令下:“打”,扼守小街永定营、南门等处的主力部队向敌人猛打猛冲,敌人遇到突然袭击,掉头就跑,埋伏在小河埂和古城山上的两支队伍同时向敌人射击包围过来,敌人拥挤成一团,夺路溃逃。经过几十分钟的激烈战斗,把敌人赶出了军屯镇。
此后,又有几次小型的敌人来犯,但都未正面交火,9月中旬,因情势有变,办事处及武工队迁到过比较隐蔽而进退都较为有利的樱桃寨,18天后又迁回原地。11月10日,军屯镇人民政府在小街正式宣告成立。为统一武装力量,从原武工队中选出35人组成镇的基干队,下辖9个联防中队,共300多人。同时,成立军屯党总支,下辖10个分支部,共有党员72人。
据《军屯小街志稿》记载,小街解放成立军屯办事处后,发动群众废除国民党的“三征”,开展减租、减息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觉悟,使其更加热爱和忠诚于中国共产党,随时响应党的号召,促成了革命形势的良好发展。军屯小街秋收暴动,加速了国民党河西县政权的灭亡,为河西县人民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据《军屯小街志稿》责任编辑张相声介绍,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98年,受当时的小街镇政府委托,以张相声、李寿德、曾寿福3人为主的一本以记录小街革命历史的书籍《军屯小街志稿》开始着手采集资料与编写,张相声与李寿德在工作之余,先后历经半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采访了当时亲自参加过革命、当地知道这段历史或是家在小街又参加过革命但在外地工作居住的100多人,在1998年由亲历那段历史的曾寿福编写了《军屯小街志稿上集》,2000年张相声、李寿德又编写了《军屯小街志稿下集》,并于2004年合编在一起,作为一本记录小街与弘扬革命历史的资料。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