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翊武:盛名沉寂的辛亥总司令
【类型】报纸
【篇名】蒋翊武:盛名沉寂的辛亥总司令
【简介】 4月9日,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的蒋翊武墓。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此。花岗石碑塔高4.15米,墓区前方有珍贵树木构棘,墓下方有一座单檐、攒尖顶、小青瓦的六方亭,叫“蒋公亭”,被今日爬山者当做“半山亭”。 蒋翊武(1884-1913) 湖南澧县人。1911年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55
【正文】
4月9日,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的蒋翊武墓。1916年9月自桂林迁葬于此。花岗石碑塔高4.15米,墓区前方有珍贵树木构棘,墓下方有一座单檐、攒尖顶、小青瓦的六方亭,叫“蒋公亭”,被今日爬山者当做“半山亭”。
蒋翊武(1884-1913)
湖南澧县人。1911年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任社长。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嗣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回湖南策动反袁,失败后在广西全州被捕,10月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
□撰文/操婷 摄影/马金辉 朱辉峰
[肆·蒋翊武]
湘籍辛亥革命人物本土地理考
他“不事科举”,却以第一名考进省西路师范学堂,学习近代新学;他不曾留洋,却与东渡的救国求索者保持着思想的一致先进性;他是辛亥革命的两位总司令之一,另一位也是湘人,黄兴;
本期,湖湘地理追寻蒋翊武在湖南的足迹,出生、长大、读书、革命、回乡,直至归葬。
5月6日,阵雨转阴。从长沙往常德澧县的一路上,瓢泼大雨,透过车辆前玻璃和刮雨器几乎分辨不出路。直到临近南县,天气才逐渐转阴。我一路上还在翻着手头那本《共和元勋蒋翊武》,署名漫征的这位作者,是蒋翊武的侄子,序言中说,书是在“对其一生有一自信尚属公允的判断的情况下才着笔的”。
澧县是蒋翊武的故乡,但是之前澧县宣传部的干部“很抱歉”,对于“共和元勋”蒋翊武,他们手头的资料极其有限。所以在去往澧县之前,我们绕道南县,特地去见了一位最熟悉蒋翊武生平的省内研究者,并请他随行,他已经致力于辛亥革命史研究二十余年。
若非这位75岁老人的指引,我们恐怕很难完成这一次探寻之旅,因为可倚仗的实例证据,可询问的人事线索,实在寥寥。这位本应声名赫赫,唯一被孙中山称为“开国元勋”的辛亥人物,如今却有着与功绩不相符的沉寂。
1
[祖居:澧县车溪乡蒋家庙]
因为蒋翊武,蒋家澧县分支的声望开始高过本支
蒋翊武出生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澧州府城(今常德澧县),但他的祖辈一直生活在澧县的蒋家庙,持续10多代。湖南文理学院的副教授周星林在他的论著《蒋翊武家世考》中这样分析这一家世和蒋翊武性格的关系,“澧水流域的蒋家本支自清朝乾嘉以来,富甲一方,逸官贵人层出不穷,为当地望族,这使得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相形见绌。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的影响下,蒋翊武形成了埋头苦干却又勇于抗争的性格”。
蒋家庙位于澧阳平原腹地,现属澧县车溪乡群力村10组,据漫征老人说,“距离现在的澧县县城二三十公里,现在还有不少蒋家的族人住在那里”。2006年清明节,周星林教授特地前往之时,看见了当地居民集资修建的、原蒋家庙中用于宗族祭祀的“广富宫”。作为家族里光耀门楣,甚至影响到澧州(澧县的古称)联宗的大人物,蒋翊武的名字自然名列其中。而家族本支中富甲一方的临澧蒋家,1940年代后逐渐衰落,也要靠“供奉蒋翊武的灵位,建立翊武公祭祠堂”,“以显家威”。
2
[故居:澧县老二街25号]
父亲开的“蒋兴发豆笋店”,后来成了《竞业旬报》的湖南“代派所”
所谓故居,其实已经消失52年了。在澧县的老二街25号,如今挂着“澧县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牌子的地方,正是当年蒋翊武在澧县的居住地。五层的水泥小楼,寂寥空落。原来的房子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拆掉的,“木楼,两边都是,还有两根石柱”。后来蒋翊武的几次回乡,也都是住在此地。
这并不是蒋翊武出生的地方,在蒋翊武的父亲自己置房产之前,从乡下出来跟堂兄学做腐竹时,租住的是人家的地方,就在“澧县街上,南街吕家的白家巷崔氏祠堂”,蒋翊武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当年蒋翊武的父亲学做豆油皮,后来自己开店的小油坊所在地,如今是光灿灿的“翊武电影院”,漫征老人说,“门口的两个狮子做得不错”。蒋翊武父亲开办的这家小商号名为“蒋兴发豆笋店”,“蒋兴发”这个名字,后来出现在蒋翊武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竞业旬报》的湖南“代派所”名单当中,证明蒋翊武“不仅参与了报纸的编撰,还将发行触角引伸到湘西北地区的沅澧大地”。
因为丁公桥街和蒋家住的崔氏祠仅隔百米,翊武每天到店里,帮父母干活儿。他的启蒙教育是从“澧兰书屋”开始的,当时城里有名的态度严谨的学者、塾师晏开甲、周宣生等,都是这个书屋的。不知道是不是真如传闻所说,算命先生告诉做父亲的“令郎必成大器”,所以虽然家道艰难,蒋翊武还是成为家中五男一女六个孩子中,唯一一个被送去读书的。
3
[澧州高等小学:今澧县一中]
唯一的苦读生,无论寒暑,都是“履露足趾”
我们在澧县一中的操场边上看到了一溜名人的塑像,从贝多芬到马克思,“都是外国人”,摄影记者远远看一眼那些面部线条说。在学校的校史馆有关于蒋翊武的生平,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学生真的对这个校友产生过兴趣。当时在学校里的蒋翊武,书自然读得不错,他写古体词赋、文章,尤为出名的是一手好字,“字迹俊逸,遒劲有力,深受乡党器重”。
当时维新运动正在湖南兴起,一些“新学”书刊广泛流传,也发行到了澧州一带。蒋翊武“搜求披阅,胸襟为开”,深感“惟年幼应时,尚希深造”。
1897年,蒋翊武听到湖南时务学堂在长沙开办的消息,即“欲考该校”,后来因“戊戌政变发生……时务学堂被封,凡论政治学术革新者搜索逮捕,网罗殆尽”,而蒋翊武也因为“言论维新,颇遭世忌”。在师友规劝下,“避世幽居,岁余未出门户,诗酒为乐,意效金人三缄其口矣”。那段时间里,他帮着家里的店子挑水推磨,同时也在自学。
1902年,蒋翊武18岁。澧州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蒋翊武被破例录取,编入第一班就读。在校中,他是唯一的穷学生,也是唯一的苦读生。无论寒暑,都是“履露足趾”。学校学制四年,蒋翊武仅用了三个学期,通读了全部课程,“试辄优等”,1903年即提前毕业。
毕业那一年,正值各府、州、县生员会试,会试关系着次年举荐人才的乡试,所以读书人纷纷应试,考场就设在澧州的棚厂街。蒋翊武不去,遭父亲责怪,他抗辩说:“奴隶功名,要他何用?”19岁的他,已经选定了一条不以科举进阶的前行之路。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