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沉寂的英雄立传——简评周星林、李四清合著传记《蒋翊武刘复基》□陈集亮
【类型】报纸
【篇名】为沉寂的英雄立传——简评周星林、李四清合著传记《蒋翊武刘复基》□陈集亮
【简介】当我看到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由本土作家周星林、李四清合著的《蒋翊武 刘复基》传记时,我有一种双重的感动。 一方面是沉寂近百年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本土英雄蒋翊武、刘复基终于有人为之立传了,作为沅澧流域的子民,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动。诞生于澧州古城的蒋翊武与诞生于柳叶湖畔的刘复基,是中国近代史上留有英名的革命志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22
【正文】
当我看到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由本土作家周星林、李四清合著的《蒋翊武 刘复基》传记时,我有一种双重的感动。
一方面是沉寂近百年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本土英雄蒋翊武、刘复基终于有人为之立传了,作为沅澧流域的子民,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动。诞生于澧州古城的蒋翊武与诞生于柳叶湖畔的刘复基,是中国近代史上留有英名的革命志士,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们应该不会对这两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是,近百年来,虽然关于两位英雄相关史料有人零星地探究过,但相对比较客观和比较完备的文本却一直阙如。现在终于有人并且是本土对历史研究有兴趣的作家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通过对传主家谱及当时报刊的研究、对两位传主后人的采访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两位英雄的传记,这种行动本身就很让人感动。
另一方面,两位作者为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无私精神让人感动。周星林是桃源人,作为湖南文理学院历史系的副教授,如果从更容易出成果的角度来说,研究宋教仁对他而言是一种捷径。但骨子里有着挑战精神的周星林却选择了一个被史学界一直关注甚少的蒋翊武作为研究对象,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付出。事实也是如此,周星林为这个课题付出了两年多的辛勤劳动。在这个连学术界也太多浮躁的年代,能够潜下心来花费两年多研究一个课题的教授应该说不是太多了。辛勤的耕耘换来的当然是丰硕的果实。当周星林的第一部传记《蒋翊武评传》出版后,他于2011年春天获得了丁玲文学奖。随之而来的是由民革中央组织的“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编委会找到了他,他和同是常德作家的李四清共同领受了《蒋翊武 刘复基》传记的撰写任务。一个自发的研究最后能进入“国家队”的阵营,这是周星林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对于另外一位作者李四清来说,大体情形也如此。作为常德烟厂的一位管理干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不过是他八小时以外的业余兴趣而已。他一直觉得刘复基的研究资料太少,便产生了研究刘复基的兴趣。谁料到他业余的研究一下就进入了“国家队”的视野。如果不是对家乡的热爱,不是对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如果不是八小时以外孜孜矻矻地深入故纸堆,也不会有这种“抛撒着红绣球,正打中咱的头”的幸运。
寻找历史的真实是两位作家共同的追求。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周星林撰写的《蒋翊武》为例,为了弄清蒋翊武的家世,作家多次去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图书馆等寻找相关史料,想尽办法寻找蒋翊武的后裔,还经过多方搜求找到了民国年间印制的《蒋氏族谱》,仅采访蒋翊武住在长沙的女儿就先后去了五六次,和一直业余从事蒋翊武研究的蒋翊武侄儿蒋漫征交流沟通十数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丰富了研究的素材,也更加坚定了作者撰写传记的信心。而为了了解蒋翊武在武昌一带的活动,他几乎通读了能够找到的当年的《竞业旬报》、《大江报》等蒋翊武主持过的报纸,通读了至今存世十分稀少的辛亥革命党人、蒋翊武的亲密战友龚霞初撰写的《武昌两日记》等珍贵史料,如此钩沉发微,厚积薄发,保证了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叙述的真实准确。周星林还多次往返蒋翊武的出生地澧县丁公桥及蒋翊武就义处桂林丽泽门,阅读当地史志,走访当地知情者,所以作者对当地的历史场景成竹在胸,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在穿越、玄幻之风劲吹的当今,如此重视实证研究的行动显得十分珍贵。
细节的生动性体现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文学品格的追求。如果说传记文学是生命线的话,文学色彩则是传记文学广泛传播的利器。传记作品反映历史,但传记文学毕竟不同于纯粹的历史资料堆积。在主体人物和主要事件绝对真实的前提下,对一些细节加以合乎人物性格逻辑的文学描写,是传记文学创作比较通行而也能够被读者接受的做法。比如周星林对蒋翊武就义前的一些细节描写,其间有饮酒赋诗、醉吟诗词、醉骂黎元洪及袁世凯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为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位深受楚文化尤其是楚狂精神渲染的澧州文人的浪漫性格。类似于此的细节描写很多,如武昌起义胜利之后蒋翊武返乡一段,如何推辞家乡父老以其名字命名家乡桥梁等,展现了一个彻底的革命者对于身外之物的恬淡,更加衬托出真正的革命者高尚无私的胸怀。在作家李四清的《刘复基》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生动可感的细节。
公允持当的议论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良心和对真理的追求。一部人物传记,多半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也多半体现作者对传主的人格及精神的认同。具体说到蒋翊武这样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积极评价。面对这样的悖论式的历史语境,周星林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大胆发声,蒋翊武就是武昌起义最大的功臣,蒋翊武就是武昌起义指挥第一人,这是历史资料呈现的真正结论,虽然有些不为部分史学界人士所喜,但周星林凭着学术良心,凭着扎实的历史资料,慷慨激昂地宣布了他的发现,这是需要学术勇气的。
寂寞的英雄,常常被历史上的小人所捉弄甚至踩在脚下,也常常容易被历史的烟云所沉埋。为这样的英雄立传,绝非那些趋炎附势缺乏风骨的文人能够担当的,周星林和李四清两位本土作家,能够不为浮云遮望眼,能够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我们重现当年英雄的风采,为常德的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出光芒四射的金矿,不仅十分难得,应该说殊为可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