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
【类型】报纸
【篇名】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
【简介】 陈潭秋拥有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谨慎老成的性格,让其多次化险为夷。插画/金锐 王金花 驼色围巾 陈潭秋的纪念馆现在封闭正在整修。 1943年9月27日夜,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军阀盛世才下令,将徐杰秘密处决。为防止枪声惊动四周,他们用一条麻绳勒死了徐杰。 直到1949年之后,陈志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91
【正文】
1943年9月27日夜,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军阀盛世才下令,将徐杰秘密处决。为防止枪声惊动四周,他们用一条麻绳勒死了徐杰。
直到1949年之后,陈志远才知道,这个牺牲的徐杰,就是他的父亲陈潭秋。
这位中共一大代表,曾为了响应北京大学五四运动而在武汉发起学生运动,也曾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和安源工人罢工。
他的工作多处于地下保密状态,知道的人很少,几无规律可循;不过,他将自己的革命角色定位为临危受命,收拾残局,这好像是命里注定了的:“在东北,我结束了满洲省委的工作;在莫斯科,我清理了一个学校的摊子;看来,这次新疆的摊子,又轮到我来收了”。
遗憾地是,新疆的这一个摊子,他未能全身而退。
主见:不学许褚张辽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潭秋,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书香之家。他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父辈虽家道中落,但陈家一直“穷不废读”。
陈潭秋兄妹10人,他排行第七,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五哥陈树三。
陈树三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陈潭秋从小受其影响。一次,陈树三告诉陈潭秋:“你为什么叫陈澄?澄,就是澄清,如今世道太浑浊了,你长大成人之后,要努力去浊扬清。”
“那潭秋的意思,就是深潭逢秋,清澈见底啰。我定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陈潭秋说。
1911年,陈潭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陈潭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毕业时,陈潭秋没有考虑谋职,邀请同乡回家。一行数人,身背油印传单和演戏用的服装道具,沿湖北黄冈陈策楼、八斗湾、杨鹰岭、回龙山,一路散发传单、演讲,还演话剧。
此时的陈潭秋,已是很有主见的人。
当时,投笔从戎的人,并不在少数,陈潭秋不以为然:“以有用之身,应留待有用之时。此时投笔从戎,成不过许褚张辽之徒,败则为蝼蚁耳。”
陈潭秋曾困居在武昌大关帝庙12号小旅社的一间斗室中,以典当借贷维生,也未投军或另谋出路。包惠僧回忆,陈潭秋始终“处之泰然,不以为苦”。
陈潭秋耐心等待的,是董必武的到来。
1919年夏,刚毕业的陈潭秋到上海参观,经介绍与董必武见了面。董必武回忆,两人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商定办报、办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谨慎:鱼贯而出他独行
1920年夏,董必武收到来自上海的信。信中,李汉俊告知,上海已经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希望武汉也建立“小组”。董必武看罢信,便找陈潭秋商议。陈潭秋当即赞成,愿与董必武一起着手建立“小组”。
在后来的岁月里,陈潭秋多次负责党内组织工作。在武汉大学教授陈乃宣看来,这与其小心谨慎有关。
同在武汉党小组的包惠僧、黄负生、刘子通等人,与陈潭秋年龄相当,但多年轻气盛,一言不合就与人争论,甚至摩拳擦掌。
陈潭秋常呼包惠僧等为“暴徒”,他曾对包说:“急躁易偾事,尤易暴露缺点,失去人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有容人之量。工作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再做;话今天没有说通,明天再说。急躁何用。”
能够佐证陈细致谨慎的一个事例,来自李达的回忆。中共一大有可疑之人闯进会场,众人鱼贯而出,“大家回博文女校,陈潭秋呢,他不跟我们一起,他朝另一个方向走了。”
此后,陈潭秋分管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任教的湖北女师中动员进步学生。他曾经教育学生:斗争要讲策略,行动要有步骤、有计划,要争取大多数同学。
理性是陈潭秋的标志之一,包惠僧曾在回忆录里感慨:“他(陈潭秋)的意见,都是站在多数方面和正确方面。”
1921年中共一大上,陈潭秋强烈反对包惠僧的观点,认为不能把孙中山看做革命的对立面。
“那时我们都没有政治经验,只知道阶级斗争,没有理解民主统一战线,他(陈潭秋)的见解,在当时可算是高人一等了。”包惠僧回忆说。
陈乃宣认为,陈潭秋一开始就遇到了董必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了一条直路,没有绕弯。因此,当上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盛行时,陈潭秋却认为,改造教育还需先改造社会经济制度。
机警:撒大洋逃生
陈潭秋一生险象环生,都被他机警躲过。
1926年初夏,北伐军打到湖南。为了配合部队快速进军,中共在武昌秘密举办了“青年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潭秋是负责人之一。
当时,北洋军阀、湖北省督军陈嘉模,派出大批特务侦察革命者活动,尤其对学生,监视特别严密。对此,陈潭秋要求学员将机密书刊文件收藏在学舍外。半夜,警察厅突然搜查,什么也没有搜到。事后,学员们认为陈潭秋机警老成。
同年秋,北伐军进逼武昌,军阀吴佩孚下令紧闭城门,城内食物紧张。当时,不少同志以为敌兵又饿又乏,不会搜查,文件、宣传品也没有藏好。
有一天,有人正向陈潭秋汇报时,外面进来一队敌军,一个团长带了一批人,荷枪实弹,进门就吼:“乱党集会,搜”。
陈潭秋装着有气无力说:“长官,我们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员,实在饿得不行了,忽然在伙房角发现半袋米,大伙儿正在分。”
敌团长拆开一看果然是米,伸手就抢。陈潭秋哀求道:“长官,米可不能拿走,我们都快饿死了。”敌团长踢了陈潭秋一脚,骂道:“老子为你们守城,也快饿死了”,随后扬长而去。
在被包围的时候,陈潭秋还利用过敌人的弱点逃跑。
1935年2月下旬,陈潭秋、谭震林率红军24师的1个营,由瑞金西南向上杭西北突围,准备与其他部队会合。一天拂晓,部队刚驻扎下来,被国民党包围。陈潭秋率领一个警卫班,首先连续向敌人打枪,并把敌人引到自己这边。警卫班全部牺牲,只剩下陈潭秋一人,围过来的敌人叫着“抓活的”,陈潭秋把随身带的二三百块银元撒出去,国民党士兵一见大洋便开始疯抢,顾不上抓人,陈潭秋乘机逃走。
情真:携悼文哭原配
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陈潭秋一直谨慎老成。一旦对待“自己人”,他的这种职业性格就没有了。
1912年,按照母亲的要求,陈潭秋与一位林姓女子结婚。婚后,两人感情融洽,林氏支持丈夫在外求学。陈潭秋在武汉求学,每次回家总带一些她喜欢的东西。后来,林氏患肺结核,求医无效,1917年冬病逝。据一大代表、陈潭秋的同乡包惠僧回忆,陈潭秋为悼念亡妻写了不少文章,并带着文章到亡妻坟茔上“哭读”。
后来,陈潭秋与第二位妻子徐全直成家。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时,陈潭秋因受伤被安排在老乡家里养伤。一天,白区来的交通员告诉他,他的妻子徐全直牺牲了,陈潭秋流泪感叹:想不到黄浦江边匆匆一别,竟再也见不到了。
不一会儿,陈潭秋揩干眼泪,轻声笑了又说:“好,死得有价值,她是党的好女儿……”正在这时,有一队挑粮人在门前,陈潭秋猛地跑出门,挑起一担粮食就走。同志们劝阻,他坚决要挑,并且说:“我恨敌人,只有多做工作。”
在狱中,陈潭秋每次受刑后,不光鼓励同志严守党的机密,他还教他们对付酷刑的方法:当被灌凉水时,要把嘴张开,用嘴呼吸,不能呛水……
1933年2月,罗明因路线问题被撤职,很多人避而远之。一起工作的陈潭秋邀他去散步、谈心,表扬罗明工作积极,并且告诉他“革命的道路很长,你要想得长远些”。罗明后来回忆说,听了陈潭秋的安慰,“感到格外温暖”。
时任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的刘英回忆,有一次去福建工作,没有带棉衣,冬天冻得厉害。陈潭秋把棉袄脱下,送给刘英,自己穿破衣过冬。后来,刘英穿着棉袄“爬雪山过草地”,“靠这件棉衣扛过了严寒”。
1939年5月,陈潭秋接到中央电报,让他接替邓发任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已经不再信任苏联,转而投靠蒋介石。几次劝说陈潭秋脱党无效后,盛世才下令秘密杀害了他。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陈潭秋曾在家书中如此感慨。
【人物志】
陈潭秋
湖北省黄冈人,生于1896年,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1920年秋,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党的一大
他参加中共“一大”,曾持枪作过战,火线负过伤,领导过“二·七”罢工,当过中央苏区临时政府“粮食部长”
追忆录
他总是面带微笑
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的陈潭秋烈士那圆睁双目怒视审讯他的敌人的大义凛然神情,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怀念着他———我的战友和亲人,60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应盛世才的邀请,党中央于1938、1939年先后选派了一批干部到新疆工作,我是1938年春节后从延安被选派去新疆的。
在此期间,盛世才在苏联的推动下,欢迎西路军左支队余部进入新疆,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新兵营”驻新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代军事技术。
1939年夏季,“新兵营”来了一个老“新”兵,他个儿不太高,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右耳留有伤痕,面部总是带着微笑,说起话来和和气气,他就是我们党第三任驻新疆代表徐杰。我知道徐杰是陈潭秋的化名是在1940年初从新兵营调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当机要秘书后。
记得潭秋在“新兵营”时,不是悄悄地坐在炮兵学员上课的教室里,就是出现在正复习装甲兵课程的学员的宿舍里。潭秋通过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和同志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谈,使“新兵营”的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时,在“新兵营”的指战员中,绝大部分同志并不知潭秋是我党创始人之一,但从处理上述一些问题来看,大家纷纷猜测这位“代表”一定有着不平凡的、久经考验的革命经历,大家不由得对潭秋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陈潭秋第三任夫人王韵雪回忆文章(摘自《新疆党史》2003年9月增刊)
纪念馆
驼色围巾
在湖北武安农讲所,有这样一条驼色围巾,它是陈潭秋乔装打扮的“秘密武器”。
对于陈潭秋而言,一条围巾、一副墨镜、一顶呢帽成为他最好的乔装行头。1926年,为了策应北伐军进军武汉,中共武汉地方党组织办了一个北伐训练班,陈潭秋两次通过化装,通知学生开会和参加会议。这样的围巾陪伴陈潭秋,穿行在生与死的边界上。
伟大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如今上海的老成都北路一座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里,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党在民族问题上的主张。
此后近9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不断发展和丰富民族区域或民族地方自治的思想,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在兴安盟宣告成立。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同一时期,党在山东、晋察冀、琼崖等几个解放区也建立起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从乡到省的各级政权建设中都有了成功的实践。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至此,民族区域自治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达到8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比重达到98%,建制村通公路比重达到88%。青藏铁路、南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新华社电
□本报记者 朱柳笛 实习生赵月若雪 湖北武汉、黄冈报道
感谢武汉市委党史办、黄冈市委党史办、武汉大学教授陈乃宣、陈潭秋妻子王韵雪、团风县党史办副主任方修胜等受访并提供材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www.bjnews.com.cn)【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