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

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陈潭秋:萍踪浪迹的地下党员

【简介】 1943年9月27日夜,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军阀盛世才下令,将徐杰秘密处决。为防止枪声惊动四周,他们用一条麻绳勒死了徐杰。 这个牺牲的徐杰,就是陈潭秋。 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他的工作多处于地下保密状态,知道的人很少,几无规律可循;不过,他将自己的革命角色定位为临危受命,收拾残局,这好像是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31

【正文】

1943年9月27日夜,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军阀盛世才下令,将徐杰秘密处决。为防止枪声惊动四周,他们用一条麻绳勒死了徐杰。

这个牺牲的徐杰,就是陈潭秋。

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他的工作多处于地下保密状态,知道的人很少,几无规律可循;不过,他将自己的革命角色定位为临危受命,收拾残局,这好像是命里注定了的:“在东北,我结束了满洲省委的工作;在莫斯科,我清理了一个学校的摊子;看来,这次新疆的摊子,又轮到我来收了”。

遗憾的是,新疆这一个摊子,他未能全身而退。 (综合《中华儿女》《党史纵览》消息)

主见:不学许褚张辽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潭秋,1896年出生于湖北黄冈书香之家。他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父辈虽家道中落,但陈家一直“穷不废读”。

陈潭秋兄妹10人,他排行第七,对其影响最大的是五哥陈树三。陈树三是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陈潭秋从小受其影响。一次,陈树三告诉陈潭秋:“你为什么叫陈澄?澄,就是澄清,如今世道太浑浊了,你长大成人之后,要努力去浊扬清。 ”“那潭秋的意思,就是深潭逢秋,清澈见底啰。我定要正直为人,为民众办事。 ”陈潭秋说。

1911年,陈潭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陈潭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毕业时,陈潭秋没有考虑谋职,邀请同乡回家。一行数人,身背油印传单和演戏用的服装道具,沿湖北黄冈陈策楼、八斗湾、杨鹰岭、回龙山,一路散发传单、演讲,还演话剧。

此时的陈潭秋,已是很有主见的人。

当时,投笔从戎的人,并不在少数,陈潭秋不以为然:“以有用之身,应留待有用之时。此时投笔从戎,成不过许褚张辽之徒,败则为蝼蚁耳。 ”

陈潭秋曾困居在武昌大关帝庙12号小旅社的一间斗室中,以典当借贷维生,也未投军或另谋出路,终“处之泰然,不以为苦”。

陈潭秋耐心等待的,是董必武的到来。

1919年夏,刚毕业的陈潭秋到上海参观,经介绍与董必武见了面。两人相互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心得,畅谈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抱负,商定办报、办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谨慎:鱼贯而出他独行

1920年夏,董必武收到来自上海的信。信中,李汉俊告知,上海已经成立了共产党“小组”,希望武汉也建立“小组”。董必武看罢信,便找陈潭秋商议。陈潭秋当即赞成,愿与董必武一起着手建立“小组”。

在后来的岁月里,陈潭秋多次负责党内组织工作。在武汉大学教授陈乃宣看来,这与其小心谨慎有关。同在武汉党小组的包惠僧、黄负生、刘子通等人,与陈潭秋年龄相当,但多年轻气盛,一言不合就与人争论,甚至摩拳擦掌。陈潭秋常呼包惠僧等为“暴徒”,他曾对包说:“急躁易偾事,尤易暴露缺点,失去人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有容人之量。工作今天没有做好,明天再做;话今天没有说通,明天再说。急躁何用。 ”能够佐证陈细致谨慎的一个事例,来自李达的回忆。中共一大有可疑之人闯进会场,众人鱼贯而出,“大家回博文女校,陈潭秋呢,他不跟我们一起,他朝另一个方向走了。 ”

陈潭秋一生险象环生,都被他机警躲过。

1926年初夏,北伐军打到湖南。为了配合部队快速进军,中共在武昌秘密举办了 “青年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潭秋是负责人之一。

当时,北洋军阀、湖北省督军陈嘉模,派出大批特务侦察革命者活动,尤其对学生,监视特别严密。对此,陈潭秋要求学员将机密书刊文件收藏在学舍外。半夜,警察厅突然搜查,什么也没有搜到。事后,学员们认为陈潭秋机警老成。

有一天,有人正向陈潭秋汇报时,外面进来一队敌军,一个团长带了一批人,荷枪实弹,进门就吼:“乱党集会,搜”。陈潭秋装做有气无力地说:“长官,我们都是这个学校的教员,实在饿得不行了,忽然在伙房角发现半袋米,大伙儿正在分。 ”敌团长拆开一看果然是米,伸手就抢。陈潭秋哀求道:“长官,米可不能拿走,我们都快饿死了。 ”敌团长踢了陈潭秋一脚,骂道:“老子为你们守城,也快饿死了”,随后扬长而去。

在被包围的时候,陈潭秋还利用过敌人的弱点逃跑。

1935年2月下旬,陈潭秋、谭震林率红军24师的1个营,由瑞金西南向上杭西北突围,准备与其他部队会合。一天拂晓,部队刚驻扎下来,被国民党包围。陈潭秋率领一个警卫班,首先连续向敌人打枪,并把敌人引到自己这边。警卫班全部牺牲,只剩下陈潭秋一人,围过来的敌人叫着“抓活的”,陈潭秋把随身带的二三百块银元撒出去,国民党士兵一见大洋便开始疯抢,顾不上抓人,陈潭秋乘机逃走。

情真:携悼文哭原配

1912年,按照母亲的要求,陈潭秋与一位林姓女子结婚。婚后,两人感情融洽,林氏支持丈夫在外求学。陈潭秋在武汉求学,每次回家总带一些她喜欢的东西。后来,林氏患肺结核,求医无效,1917年冬病逝。陈潭秋为悼念亡妻写了不少文章,并带着文章到亡妻坟茔上“哭读”。

后来,陈潭秋与第二位妻子徐全直成家。面对上海险恶复杂的形势,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按中央的部署,陈潭秋夫妇也随中央一起前往江西,但徐全直正处于临产期,只能等把孩子生下来后,才能去苏区,夫妇俩没办法同行,陈潭秋只好先匆匆踏上了赴中央苏区的征途。不久,徐全直在医院里生下了第3个孩子。孩子生下后,徐全直先把孩子寄养在一个湖北同乡姓潘的人家里。

1933年6月20日上午,徐全直到党的秘密联络点上海厦门路56号办理去苏区的事宜,谁知这个联络点早已被国民党破坏。当徐全直发现有异常情况,准备脱身时,被埋伏在那里的国民党特务抓了起来。她先被关押在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的监狱里。审讯时,徐全直声称自己叫黄世英,是从湖北乡下来上海投亲访友的,瞒过了敌人,没有暴露真实身份。不久,她又被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关押。

在国民党的法庭上,徐全直慷慨激昂地揭露监狱当局任意虐待犯人、克扣犯人伙食的卑鄙行径。在监狱中,她利用放风的机会联络同志,鼓励难友坚持斗争,她常对狱中难友说:“不能做对不起党的事情,到了这里就要准备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党。 ”为了改善政治犯的生活条件,徐全直还秘密串联狱中的党员,团结其他难友,向狱方提出了改善政治犯待遇的条件,并举行了绝食斗争,最后,迫使狱方不得不同意他们提出的条件。

在徐全直被捕后,徐全直的母亲十分焦急,后来通过徐全直父亲的好友范某,找到了当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张难先,让张难先出面帮忙。最后,国民党当局答应先把徐全直送反省院进行反省,然后看其表现再确定能否保释。然而,徐全直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她向父亲的好友范某表示:“宁为革命死,绝不去反省院。 ”

最后,国民党当局竟以“拒绝坦白自新,侮谩公职人员,妨碍他人自新,不可理喻”的罪名,改判徐全直死刑。1934年2月1日深夜,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年仅31岁。

在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时,陈潭秋因受伤被安排在老乡家里养伤。一天,交通员告诉他,他的妻子徐全直牺牲了,陈潭秋流泪感叹:想不到黄浦江边匆匆一别,竟再也见不到了。不一会儿,陈潭秋揩干眼泪,轻声笑了又说:“好,死得有价值,她是党的好女儿……”正在这时,有一队挑粮人在门前,陈潭秋猛地跑出门,挑起一担粮食就走。同志们劝阻,他坚决要挑,并且说:“我恨敌人,只有多做工作。 ”

在狱中,陈潭秋每次受刑后,不光鼓励同志严守党的机密,他还教他们对付酷刑的方法:当被灌凉水时,要把嘴张开,用嘴呼吸,不能呛水……

时任青年团福建省委书记的刘英回忆,有一次去福建工作,没有带棉衣,冬天冻得厉害。陈潭秋把棉袄脱下,送给刘英,自己穿破衣过冬。后来,刘英穿着棉袄“爬雪山过草地”,“靠这件棉衣扛过了严寒”。

1939年5月,陈潭秋接到中央电报,让他接替邓发任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 1941年底,陈潭秋与新疆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兼译电员王韵雪结了婚。 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已经不再信任苏联,转而投靠蒋介石。几次劝说陈潭秋脱党无效后,1943年9月27日,时年47岁的陈潭秋与毛泽民、林基路等被盛世才杀害。此时,他与王韵雪的儿子才两个多月。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来自学堂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中间,虽出现过毛泽东这样的军队统帅,却只有一人以战士之勇持枪作过战,火线负过伤,那就是来自武汉的代表陈潭秋。

这位中英文俱佳的才子,当初在绿茵场上身形矫健的记者,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最后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陈潭秋历任华中、东南、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北党的负责人。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代表们因不知其牺牲噩耗,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其功绩始终为党内同志怀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