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蔡和森》创作随感(二则)

《蔡和森》创作随感(二则)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蔡和森》创作随感(二则)

【简介】 前不久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档案中找到的蔡和森照片。 万强 翻拍 算起来,我是蔡和森的半个老乡。蔡和森是双峰人,我在双峰下乡当过三年知青;双峰县属娄底市管辖,我在娄底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从事方志编纂多年,掌握不少资料,也曾有过些许研究。 “考据”与“摒弃” 酷热“三伏”,我到了多次去过的双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245

【正文】

20110715F3-1.jpg

前不久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档案中找到的蔡和森照片。 万强 翻拍

算起来,我是蔡和森的半个老乡。蔡和森是双峰人,我在双峰下乡当过三年知青;双峰县属娄底市管辖,我在娄底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从事方志编纂多年,掌握不少资料,也曾有过些许研究。

“考据”与“摒弃”

酷热“三伏”,我到了多次去过的双峰县荷叶镇。荷叶是曾国藩、葛健豪(蔡和森母亲)的故乡,又是葛健豪的好友秋瑾、唐群英及她的儿媳向警予的婆家。这唐群英时下不太为人所知了,但当年她兀是了得!系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中国争女权第一人!我去了蔡和森一家居住多年的光甲堂。光甲堂是蔡畅的出生地。这一个小小的荷叶,“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中,竟有四人出于斯……在双峰县城永丰镇,我在蔡和森纪念馆里浮想联翩;与蔡和森研究专家罗绍志、对地方历史颇有见解的朱剑宇彻夜长谈。我尽可能地去了解一切,并和他们探讨,如蔡和森能不受曾国藩的影响吗?他母亲葛健豪家和曾家是亲戚,他外祖父是曾国藩麾下的战将,他祖父在曾国藩湘军当过哨长,他在荷叶生活了九年,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是母亲葛健豪带他必去之处……曾国藩与蔡和森之间该有多少湖湘文化的内涵、载承……甚至连从永丰去荷叶必经的一座黄巢山那时是否有老虎、有土匪都商讨过,颇有些考据的味道了。同时,对许多资料性的东西进行甄别。如向警予在溆浦老家为拒绝驻军司令周则范欲娶她为妾的求婚,当面对周则范说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的誓言,从而摆脱。一些资料把周则范说得很坏,并说他被部下刺杀是反对孙中山之故。试想,周则范真要那么坏,就凭对方一句誓言,他会罢手?向警予能随之安然离开溆浦?他又是湘西护国军、护法军的头,怎么会反对孙中山且被刺杀?再说,孙中山也不是那么个谁反对自己便要使其部下搞刺杀的人。事实是,周则范死后被孙中山广州军政府追赠为中将,他是创建、护卫民国的功臣,且在湘西颇有惠政,溆浦、辰溪、沅陵一带还立有周公祠。而刺杀他的梯团长,为军政府通令缉捕。

此外,还有一种有来头的观点,蔡和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他母亲葛健豪被毛泽东、邓小平称为“我们的大家长”;而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人……故认为写蔡家不能与曾家有“瓜葛”,否则便是有损蔡和森的形象……尽管蔡家不但与曾家有亲戚关系,曾国藩的女婿帮助过蔡家,蔡和森、葛健豪、蔡畅去法国时还得到过曾家亲戚的资助。蔡和森对曾国藩和胡林翼并有过研究,做过比较,云:“每觉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有朋友说得好,应摒弃狭隘的历史观,还历史本来面目。不要再造神,而是要写人。

“唯真”——感受并写出真实的人

《蔡和森》我越写越兴奋。写得兴奋,是好事。就怕不兴奋,兴奋不起来。我晚上经常睡不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偏僻山窝却人杰地灵的荷叶,湖湘文化、地域风貌……像放电影一样常在眼前浮现。甚至于接下来该写的文字、情节,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中不断展现。

我真佩服蔡和森坚强的性格和读书的厉害,他16岁才进双峰初等小学堂,只读了一年,进入双峰高级小学,又只读了一年,便步行180里去省城考铁路中学。没有文凭,报名遭拒绝,他据理力争进入考场,结果以优等生被录取,仅读了一期,考进第一师范。他在第一师范未毕业,又考入高等师范。在高等师范,他手不释卷,却经常旷课,但各科成绩优秀;又因拒不参加祭孔而差点被这个学校开除。他是未进学堂便自学,进了学堂依然以自学为主。他到了法国也一样,嫌蒙达尼公学的课程太浅,天天去上课等于爬行。遂又不上课,而是凭一本字典,带两份报纸,天天去蒙达尼公园“卤猛看报,猛看猛译”。即以直接翻译的霸蛮方法提高法文水平。他带的报纸尽是法国《人道报》,这《人道报》连篇累牍刊载的都是宣传共产主义的文章!故而使得早就心仪俄国革命的他,对于改造中国的计划,在心中日渐成熟,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必须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以新民学会而言,他们开会时那种不受拘束,敞开辩论、探讨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学术风格,民主意识,委实给人以启发;他们还要进行个性批评与介绍,大家评论。在蒙达尼会议上,对蔡和森的个性评定是“坚强防僻”、向警予“温柔须防躁急”……蔡和森关于“效法俄国,组织共产党”的主张,在蒙达尼会议争论得非常厉害,最后没有通过,但并未失会友友情,也未影响会议进程。蔡和森有了家庭后依然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工作,是与他的刚强性格、凡事极度认真,对信仰追求的不顾一切前后相承的。“向蔡同盟”的最后破裂,就蔡和森而言,有了家庭与无家庭一样的“行事”,仍然与那个“僻”字有关。当他在党内吃了不是派别的“派别纷争”之亏,遭受打击后,他对党内整人的现象极为痛心疾首,坚决反对党内整人。对于自己所受的冤屈,宁肯不做分辨,甚至反对旁人代鸣不平,更不愿意再“稀里糊涂”地去整别人,就连共产国际找他谈话,派他回国“斡旋”,他也坚决拒绝。对于整过他的人挨整时,他反而替其说话。这就是真实的蔡和森,真实的人。惟有写出其真实,方能愈显其伟岸。人为地添加亮色,恐怕只能是画蛇添足。而蔡和森所著的《党的机会主义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系中共第一部党史)、《向警予同志传》等著作、文章,正是写出真实的蔡和森、向警予和真实的历史不可不认真研读之作。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