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与冯玉祥的异国缘
【类型】报纸
【篇名】蔡和森与冯玉祥的异国缘
【简介】冯玉祥访苏期间,懂得许多革命道理,“进步很大”,是与蔡和森的帮助分不开的。这件事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并留传佳话到如今。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湖南湘乡县人。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86
【正文】
冯玉祥访苏期间,懂得许多革命道理,“进步很大”,是与蔡和森的帮助分不开的。这件事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并留传佳话到如今。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湖南湘乡县人。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他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会内同仁当时评价说:“林彬是思想家,润之是实践家。”1918年,蔡和森来到北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结识了李大钊并得到很多教益。他参加“五四”运动,并于1919年末赴法国。在那里,蔡和森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并向国内朋友写信提出要组织共产党。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1922年,在党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之一。
1926年5月,冯玉祥到达莫斯科。不久,持李大钊亲笔函与第三国际东方部取得了联系。当时,蔡和森作为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人还兼管部分东方部的工作。对于李大钊关于“派人到冯玉祥处进行政治工作的”意见十分重视。他一方面与李大钊保持通信联系;另一方面派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中山大学的负责人朱务善、周达文到冯玉祥处工作,帮助冯玉祥学习有关中国革命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冯玉祥渐渐对革命理论发生兴趣。在一次谈话中,朱务善、周达文对冯玉祥说;中共旅苏负责人愿意与您“共同研讨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不知您的意见如何?冯连声称赞说:“欢迎!欢迎!我盼望着同你们的领导人会晤”。
应邀蔡和森赴莫斯科郊外的查理村与冯玉祥进行三天长谈。蔡和森向冯玉祥介绍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怎样指导俄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吸收俄国革命经验,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加以应用的。同时,还批驳了国民党右派宣扬“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于中国”的反动谬论;并解释国共两党合作的真谛,指出国共合作是根据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所决定的。精辟地论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冯玉祥。冯认为:有这样的人才辅佐自己,训导国民军,岂不快事。于是当面向蔡和森提出请他做老师的要求。由于蔡和森身负重任,无法分身,便诚恳地向冯推荐说:我有位同学叫刘伯坚,目前在东方大学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十月革命经验,理论造诣很深,又富有实践经验,“可让他继续给你讲马列主义的理论”。冯玉祥对蔡和森的推荐十分满意。刘伯坚针对西北军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的放矢的讲课,一下子把冯玉祥吸引住了。几天后,蔡和森看望冯玉祥,冯提出:“请刘先生搬到我家来住,有问题好随时请教。你们组织上能同意吗?”冯的要求得到满足。从此,冯、刘同吃、同住、同散步、同学习,共同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受益匪浅。
不久,冯玉祥要回国了。蔡和森代表中共旅苏党组织为冯玉祥送行。冯再一次提出请求,希望刘先生“同我一起回国,负责国民军的政治教育工作”。蔡和森代表党组织郑重地答应了冯的请求,并选派三十多位优秀干部,陆续回国到国民军中工作。
蔡和森的帮助,使冯玉祥难以忘怀。时隔22年后,冯玉祥与夫人李德全在一次谈话中,回忆往事不无感慨地说:“他们那时很支持,从莫斯科东方大学挑选了刘伯坚他们三十个留学生做全军的政治工作,很有成绩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