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蔡和森之女追忆—— “向蔡同盟”铁骨柔情

蔡和森之女追忆—— “向蔡同盟”铁骨柔情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蔡和森之女追忆—— “向蔡同盟”铁骨柔情

【简介】 蔡和森和向警予 资料图 商报讯 “去年的11月份,我回过一次湖南,到了长沙的新民学会旧址,那是爸爸和妈妈当初工作过的地方”面对来自家乡的媒体,已经89岁高龄的蔡妮显得很激动,她深情地对记者说,“有机会我还要去走走看看,我的根在湖南。” “根在湖南”的蔡妮是著名烈士向警予和蔡和森惟一健在的女儿。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93

【正文】

蔡和森和向警予 资料图

商报讯 “去年的11月份,我回过一次湖南,到了长沙的新民学会旧址,那是爸爸和妈妈当初工作过的地方”面对来自家乡的媒体,已经89岁高龄的蔡妮显得很激动,她深情地对记者说,“有机会我还要去走走看看,我的根在湖南。”

“根在湖南”的蔡妮是著名烈士向警予和蔡和森惟一健在的女儿。1919年底,向蔡两人一起赴法勤工留学,随后结成革命伴侣,“向蔡同盟”遂成革命佳话。然而,1928年“五一”前夕,向警予在汉口遭叛徒告密而被杀害,1931年蔡和森又在广州英勇就义,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斗士为共产主义的理想双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革命夫妻有几人,当时蔡向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这是新中国诞生前夕,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缅怀红色革命伴侣蔡和森与向警予的诗句,此诗甫出,终给“向蔡同盟”以最好的褒奖和注解。

“向蔡同盟”:人人称羡的红色知己

据历史资料记载,1922年4月蔡妮出生于上海香山路的一个小阁楼里,她是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第一个孩子,而此时距被共产党人传为佳话的“向蔡同盟”建立刚过去两年时间。

“1920年5月,我的父母在法国蒙达尼的一间木板平房里举行婚礼,虽然很简单,却轰动全城。”

说到“向蔡同盟”这段革命佳话,蔡妮深情地说。然而关于“向蔡同盟”的来由,至今还没定论。

有人说是源自“向上同盟”,有人说“向上同盟”是一首诗的题目,这首诗是蔡和森和向警予在去法国的船上合写的,“表示要在革命的征途中,互相勉励,共同向上”;还有人说蔡和森和向警予在热恋中互换了许多诗作,这些诗作结集出版时被作者以《向上同盟》命名。

“无论怎么说,‘向蔡同盟’在当时确实被传为佳话,父母的自由恋爱和结婚甚至鼓舞了毛主席。”蔡妮如是说。事实的确如此,1920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罗学瓒的信中也就“向蔡同盟”发表自己的看法,称已下定决心“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革命者爱情的基础,首要的是志同道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结合,便是“向蔡同盟”之后的又一支浪漫曲。

“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恋爱的结果。”湖南溆浦县原文联主席舒新宇认为,“湖湘文化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完美的体现,他们不但忧国忧民、敢为人先,而且还勇于担当、不怕牺牲。”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的斗争而得罪法国当局,被强行遣送回国。

稍后,向警予也回到了中国。仅仅几年的时间,他们夫妇俩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革命人物。“向蔡同盟”的佳话在党内和许多进步青年中也迅速地传播开来。

在苏联“长期无人认领”

“小时候在湖南,我和弟弟蔡博由姑妈蔡畅照顾,而姑妈的女儿李特特则由我的祖母葛健豪照顾。在这以前,我是和爸爸住在一起的。记得爸爸住的地方是党中央的一个秘密机关,房子很小,家里有个保姆……”回忆起小时候的事,蔡妮显得很伤感,“爸爸和妈妈都是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很难顾及到家庭生活,所以我对父母的印象并不深。”

就是在这“不深的印象”中,有一件事让蔡妮记忆深刻。据蔡妮回忆,1927 年,母亲从莫斯科归国,由广州去武汉,顺道到长沙来看望他们。当时她和蔡博、李特特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问‘谁想和我一起睡呀?’我急忙说‘我想我想。’因为很少见到妈妈,早上醒来时我害羞地把头扭向了一边,妈妈拍了拍我的屁股,叫我起床。”在外婆的张罗下,向警予和子女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相片,这算是惟一的一张“全家福”了。

向警予只在长沙待了短短的两三天,就去了武汉。

然而时隔不到一年,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遭叛徒告密在汉口被捕,在狱中遭到敌人的百般毒打,她始终坚守信念和秘密。在牢房里,向警予是一个坚强不屈的革命者,但在侠骨背后不乏柔情,她时常对着父亲的照片说:“我的父亲是最爱我的,我拿什么报答他呢?”想念蔡妮和蔡博两个孩子时,只能拿出照片,放在唇边、贴在脸上亲吻时,都会深情地呢喃:“妮妮、博博,妈妈叫你们呢,听见吗?”

面对当时大革命失败后的一片“白色恐怖”,恰值1928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与蔡畅都是“六大”代表,他们遂将蔡妮带往莫斯科。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至1953年归国,她在那里整整生活了24年。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莫斯科的蔡妮来说,她并不知道两年后的1931年,父亲也遭到叛徒告密而惨遭杀害,父亲牺牲后的她“长期无人认领,失去与亲人联系,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我的根在湖南”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我第一次回到湖南是1978年,那个时候去了父母的故乡,看了他们的故居,很触景生情。”蔡妮说,“我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湖南人,我的根就在湖南。”

2010年10月,在向警予诞辰115周年之际,蔡妮再一次回到了母亲的故乡——湖南溆浦。这一次,已年近九旬的蔡妮,不辞辛苦地再一次去了父母生活、工作的地方,看着父母的遗物,都“长久不语”。

几乎与党同龄的蔡妮,在建党90年前夕欣闻家乡媒体要来采访,还特意写下一句心里话。由于她在苏联待得太久,俄文远比汉语要好,所以用俄文题写了一句:“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这是她的心声,也是两位烈士父母为之献身的最大愿望。

(法制周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