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蔡和森主编《向导》的日日夜夜

蔡和森主编《向导》的日日夜夜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蔡和森主编《向导》的日日夜夜

【简介】 □本报记者 冯文礼  蔡妮在父母亲结婚地法国小城蒙达尼市留影。  建党90周年前夕,89岁高龄的蔡老欣然用俄文为本报题词:“记者要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蔡妮是向警予和蔡和森唯一的女儿。1922年4月,蔡妮出生于上海,她是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第一个孩子。蔡和森、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本报记者 冯文礼 

蔡妮在父母亲结婚地法国小城蒙达尼市留影。 

建党90周年前夕,89岁高龄的蔡老欣然用俄文为本报题词:“记者要永远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蔡妮是向警予和蔡和森唯一的女儿。1922年4月,蔡妮出生于上海,她是向警予与蔡和森的第一个孩子。蔡和森、向警予为爱女取名“妮妮”,是为了纪念“向蔡同盟”在法国蒙达尼的结合。

  如今蔡老已89岁高龄,住在北京帽儿胡同33号院。谈起父亲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的情况,她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说,“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暂,对于他们的了解更多是从亲戚的描述中得知的。”

  烧几张废纸暖暖冻僵的手

  据蔡老介绍,那时,他们家租住在上海公共租界阁楼上一间很小的房子里,阴暗潮湿。蔡妮的出生给蔡和森及向警予带来了为人父母的喜悦。在那艰苦的岁月,家里经济拮据,平日不得不靠朋友和同志们的资助。向警予带着才几个月大的蔡妮,坚持工作。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父母亲白天工作,夜深人静之后,用笔名给一家杂志写文章,以换取微薄的稿酬。

  蔡老说,那时父亲负责主编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只有一个编辑,父亲整天埋头看稿、改稿、写稿,足不出户,连说话都舍不得多占时间。为赶印刷出版日期,他时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实在太疲倦了,连鞋子都不脱,和衣躺在床上睡一会,醒来再继续工作。有时哮喘病发作,气喘得像拉风箱,也不肯休息。冬天,父亲冷得实在受不了,只好烧一两张废稿纸暖暖冻僵的手,又埋头编稿。

  倾心办报使身体透支

  在创办《向导》周报过程中,蔡和森干工作“玩命”是出了名的。由于蔡妮当时刚出生几个月,便被送到了湖南。后来,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蔡老一直讲,“我和弟弟蔡博由姑妈蔡畅照顾,而姑妈的女儿李特特由我的祖母葛健豪照顾……” “爸爸和妈妈都是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很难顾及到家庭生活,所以我对父母的印象并不深。”

  后来,她从许多亲属和朋友那里了解到父亲蔡和森全心全力投入《向导》编辑出版的故事。

  对于革命事业过于执著的追求、奉献,致使蔡和森的身体严重透支。一方面,《向导》周报的编辑人员很少,从筹备创刊到坚持正常出版,一直都是几个人在坚守,据说同一时期做编辑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先后做过编辑工作的也不超过10人。在他任主编的两年8个月时间里,都是他在为编辑、撰稿、出版、发行和经费操劳。另一方面,蔡和森那种废寝忘食的工作方式又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罗章龙在回忆1923年他与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在上海“三户楼”一起工作时的情景时说:“和森的身体虽然瘦弱,哮喘病也经常发作,但他不顾身体,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他能整天坐在房子里埋头阅读或写作”,“他在《向导》周报上发表的那么多文章,就是这样刻苦认真地写出来的”。

  “向蔡同盟”合力办报

  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当中,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进步知识青年的心目中,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结合是被人们传颂为爱情和事业“经典双赢”的结合――“向蔡同盟”。他们夫妇二人从法国归国后,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在《向导》周报创办的日子里,他们夫妇俩就曾密切合作,以“振宇”共同的笔名发表了36篇文章。可以说,蔡和森主编《向导》周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向警予的多方支持是分不开的。

  据蔡老介绍,他对父母一起合力办《向导》的故事也是从史料上和朋友处得知的。

  一方面,向警予积极撰文为《向导》周报救急,另一方面,向警予随蔡和森和《向导》辗转南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掩护了蔡和森的工作,有助于《向导》的正常出版。同时,向警予还为《向导》的编辑、校对、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提起向蔡夫妇合力办报的故事,至今仍为人十分钦佩。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