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留法勤工俭学古城探幽(中)从布里到巴黎,“留法”风从这里吹起这里,因一个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而闻名全国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所在地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结缘

留法勤工俭学古城探幽(中)从布里到巴黎,“留法”风从这里吹起这里,因一个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而闻名全国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所在地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结缘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留法勤工俭学古城探幽(中)从布里到巴黎,“留法”风从这里吹起这里,因一个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而闻名全国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所在地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结缘

【简介】 修复的旧址内,图片两侧为当年的办公教学场所,中间为厨房。 这里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石曾 旧址平时都是一把铁锁把门。 在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有个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学校——留法工艺学校。留法勤工俭学的新风从这里吹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00

【正文】

修复的旧址内,图片两侧为当年的办公教学场所,中间为厨房。

这里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石曾

旧址平时都是一把铁锁把门。

在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有个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学校——留法工艺学校。留法勤工俭学的新风从这里吹向全国,并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起点缘何偏偏选在了这个穷乡僻壤,它是何人所建,又培养了哪些风云人物?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又与这所学校有怎样的渊源?记者与您一同走进布里,感受这所历史厚爱的学校。

留法勤工俭学之风

从这里吹向全国

村书记王铁路说,在校舍西侧,便是蔡和森的住房兼办公室,而今,均空空荡荡。

1917年夏,第一批学员招录了进来。虽然200多人报名,但经过国文、算术、体力考试,最终只录取了60余人,外省学生只有一个。

因为学生人数多、教室小,把他们分成两个班,上下午分别上课。主要是学法文,内容有法语进阶和法文文规、会话等,由学校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做课本。开始由张秀波、齐连登两人执教,后来张秀波因病休息,改由齐连登一人授课。

1918年春,第一期学生没学满一年就毕业了,毕业前,李石曾到校与师生一起合影留念。毕业生每人发给一张中法文对照的毕业证书。

由于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设在农村,学生在校时的生活费用较低,对志愿赴法而家境贫寒的青年具有很大吸引力。1918年招收的第二期学生中,就有不少远地而来的贫苦学生,其中仅湖南一省就有30余人。

1920年夏,第三期学生毕业后,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俭学的形势急转直下,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停止招生,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的任务也由此宣告结束。

《赤光》一书作者史克己告诉记者,短短几年间,这里培养出一批教育、实业人才,如纺织专家张汉文、电机专家侯昌国、发动机专家唐铎等。王铁路则称,蔡和森和向警予就是在这里相会,而毛泽东和杨开慧也曾来这里探望蔡和森。

李石曾做豆腐挣的钱,让孙中山花了很多,孙中山每次拍电报来要钱,A代表1万,B代表2万,C代表3万。

尽管很有钱,但李石曾不修边幅,有时穿的很破,到银行去,被人家轰出来。

李石曾也穿西服,但系中式腰带。他喜欢吃大蒜,西服口袋里整天装着蒜瓣儿。

……

6月28日,带着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李石曾的好奇,记者驱车赶到布里村,几经打听寻到李石曾等人创办的留法工艺学校——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旧址。

造型挺秀的尖顶,两侧外延的美妙弧线,修长的两侧立柱顶端各有一个球形装饰,看上去有一点“哥特式”建筑的味道。大门顶部拱形发券,两侧一色青砖墙体,白灰到顶,则又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布里村和附近的村民称之为“法国学堂”,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又来招工啦

布里村党支部书记王铁路打开门,带记者走进这片木窗青砖之间,恍如走进几十年前的那段历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北方陷于战火,许多中国留学生避往法国的西南部,生活艰难。李石曾根据自己办“豆腐公司”的经验,提出了“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并和蔡元培于1915年组织了“留法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和学业。从此,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1917年夏,对布里村来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季节。

这一年,清朝五部尚书李鸿藻之子,北京大学教授、法国巴黎中国豆腐公司老板,后来的民国要人,坐着颠簸的马车回到家乡高阳,他就是李石曾,后来被毛泽东说的那个“帮了我们大忙的李石曾”。他没有回老家西庞口村,而是直接赶到隔河相望的布里村。

原来,李石曾到布里村要找的人同样大名鼎鼎——时任北京大学庶务科长、同盟会员段子均。当时段子均因参与刺杀袁世凯、反对帝党而遭到通缉,隐居回乡。李石曾向段子均透露了号召学子赴法留学,实行“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振兴教育、扩充实业的想法,让段子均帮忙“招兵买马”。

当天晚上,村民们纷纷传言: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李石曾乳名)又来招华工啦!

被鬼子拆掉做炮楼,

解放后多次重建

“抗日战争的时候,这里曾被鬼子拆了去修炮楼,直到解放后才重建。”王铁路告诉记者,1950年,由在北京做工的布里籍义士出资一万元重修。

此后,1980年,河北省政府出资落架重修。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高阳县再次出资重修预备学校旧址,此次修复本着“复原原貌”的原则,先期投入50万元人民币对旧址现存的校门、字匾、平房、蔡和森使用过的十三间办公室和宿舍,以及作为实习工厂的两间西配房进行修复。随后,又对周边五户居民进行搬迁,并聘请有资质的文保单位对旧址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包括操场的整治、后花园的建设及布展陈列等全部工程。

而今,望着院内的荒草,院后的荒芜,王铁路说,以前还有人看管,现在老人退休后就没专人负责了,只好锁起来。

“村里倒是想修,可心有余力不足啊!”王铁路希望有关部门能更重视这里,毕竟这里曾意义非凡。

★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在著名作家李春雷、史克己所撰写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赤光》一书中,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夜宿段子均家的李石曾看到了一个奇怪现象:刚从堤坡上打桩防汛归来的几个庄稼后生,居然提着灯笼朝段子均的邻居段琴舫家走去。

在那里,灯影曈曈,书声琅琅,屋前挂着段子均题写的匾额:半夜学堂。看到村里文风盛行,而且出过很多华工,村里很多人懂法语,李石曾随即跟段子均商议在此建立一个留法预备学校。

此前,李石曾本打算在保定育德中学开办留法预备班,却歪打正着地先在布里村——他兴办巴黎中国豆腐公司的发迹地,办起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主要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践,以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为主要招生对象。

1917年夏,经当时政府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成立,借用民房办公教学。此后,通过卖彩票、演义务戏等办法,才得以筹款解决新校舍问题。新校址占地10亩,房舍41间,砖木结构,当地书法家张卓甫用隶书写的新校名——留法工艺学校。

★这里,因一个在法国做豆腐的“李老五”而闻名全国

★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所在地

★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与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结缘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