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毛泽民与大嫂贺子珍赴苏前后

毛泽民与大嫂贺子珍赴苏前后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毛泽民与大嫂贺子珍赴苏前后

【简介】 毛家三兄弟中,毛泽民排行老二,是在兄长毛泽东的指引下走上革命之路的。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毛泽民1939年去莫斯科治病背后,有什么更神秘的使命;毛泽民有没有受哥哥嘱托劝说贺子珍不要去苏联…… 《革命与爱》一书的作者,通过对共产国际档案的最新解密,将为读者解开这些谜团。 贺子珍不顾劝说 执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67

【正文】

毛家三兄弟中,毛泽民排行老二,是在兄长毛泽东的指引下走上革命之路的。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毛泽民1939年去莫斯科治病背后,有什么更神秘的使命;毛泽民有没有受哥哥嘱托劝说贺子珍不要去苏联……

《革命与爱》一书的作者,通过对共产国际档案的最新解密,将为读者解开这些谜团。

贺子珍不顾劝说

执意赴苏

毛泽民第一次见到大嫂贺子珍,是在1931年秋天,他和钱希均(毛泽民夫人)一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那时,贺子珍在毛泽东身边担任机要科长。她一身整齐的灰色军装,英姿飒爽,给毛泽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当毛泽民得知,贺子珍是由永新县向井冈山撤退的唯一女党员,也是这支队伍中的第一个女兵时,更加深了对她的敬重。

毛泽民是我党早期红色理财专家。来到中央苏区后,他出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在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之中,他挑起了统一金融货币、统一财政的重担。他殚精竭虑,清正廉洁,为发展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支撑前方战事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贺子珍不能忘怀的是在长征路上。红军出发时,毛泽民夫妇与贺子珍都被编在中央纵队。钱希均与贺子珍还同在干部休养连。贺子珍的身体不好,长征前又怀孕了,每天随大部队强行军非常辛苦。毛泽民每次见到大嫂,总要关心几句。钱希均是休养连的政治干事,更是尽可能地多给她一些照顾和帮助。

1937年底,毛泽民从上海回到西安时,正在西安休养的钱希均告诉他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劝说和挽留,已经动身去兰州,准备去苏联治病。毛泽民没有想到,他离开陕北不到一年,大哥和大嫂之间的关系竟闹到如此严重的程度。

贺子珍自1928年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结婚,一晃10年,一直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协助毛泽东工作和照料他的生活上。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贺子珍强烈要求独立工作,组织分配她到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任科长。后来,她又到抗大学习。正是这时,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感情出现了一些裂痕。

1937年11月底,贺子珍从西安出发,踏上漫长的旅程。这时,她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与她同行的陕北少共中央局组织部长、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忆说,当时,贺子珍的心情非常愉快,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一路都很高兴。然而,毛泽东最了解贺子珍的脾气秉性和生活能力。他知道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贺子珍这一去肯定要吃不少苦。更何况,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当时没有外交关系,我们的同志去苏联学习、治病都是在共产国际的关怀下秘密进行的。贺子珍的身体不好,性格急躁,又不会俄语,很难融入苏联的社会生活。毛泽东深为她今后的处境担忧。 

从西安到进入苏联国境的一路,甚至在贺子珍到达莫斯科后,不断有同志捎来毛泽东的口信,让贺子珍回延安。但她都没有听从。

毛泽民苦劝无济于事

毛泽民随后也被安排赴苏联学习、治病,他急匆匆地离开延安,又马不停蹄地由西安直赴兰州。为什么走得这样急?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在前往新疆的运输车队中,一行有几十人,却只有毛泽民夫妇二人是去苏联的,为什么没有像前面那样有其他同行者?推测的一个说法是,毛泽民可能就是毛泽东最重要的一个“捎信人”,他们夫妇走得匆忙,就是要尽快赶到兰州,以便及时劝回贺子珍。

1938年1月6日,当毛泽民到达兰州时,贺子珍已于10天前飞往迪化(新疆乌鲁木齐的旧称)。

2月1日,毛泽民到达迪化时,贺子珍正在那里等候飞往边境的苏联军用飞机。这是毛泽民劝说贺子珍的最后一次机会。毛泽民性格随和,很善于做思想工作。他苦口婆心地历数了大哥一路来对大嫂的感情,分析了去苏联将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想方设法解开贺子珍心中的疙瘩。按理说,听到毛泽民一番发自肺腑的劝说,贺子珍应该动心。可这一次,谁的话她都听不进去了。

1938年4月初,她在莫斯科谢琴诺夫妇产医院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为了不耽误学习,她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可惜,孩子先天不足,出生仅10个月就夭折了。贺子珍忍受着失子的痛苦和顽固的头疼病,照样坚持学习。

在历经痛失爱子和生活的坎坷后,贺子珍对毛泽东的怨气渐渐平息了。她盼望着学习结束后,能回到延安,与毛泽东重归于好。但就在贺子珍离开延安一年后,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了。当消息传到莫斯科时,贺子珍极为震惊。

1939年6月,毛泽民来到了莫斯科,与贺子珍同在库其诺区的中国党校七部学习。见到久别的亲人,贺子珍很动情,又很愧疚,将一肚子的心里话向毛泽民倾诉。贺子珍决心重新找回自我,面对现实,鼓起生活的勇气。

1940年2月,毛泽民从苏联回到新疆,他心中一直惦念着孤身在外的贺子珍。每当有熟悉的同志从苏联回国途经迪化,他都要打听一下贺子珍的消息。

这年夏天,在中国党校七部学习、养病的同志正式结束学业,大部分同志先后回国。由于特殊原因,贺子珍被留在莫斯科,被苏联红色救济会安排到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工作。

在党校学习时,贺子珍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周围都是中国同志,在学习讨论时,她可以敞开心扉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当朝夕相处的同志们离开,要她独自融入苏联的社会生活后,新的困难和矛盾接踵而来。在苏联,在保证最低生活的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付出一份具体的劳动,才有一份相应的报酬。加之她听不懂俄文,有话不会说,有耳听不懂,很难找到适合她做的一份工作。

(阅读全文,请联系《天天新报》副刊部) 

○摘自《革命与爱》

耘山周燕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年5月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