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为革命事业生活多波折 毛泽民的三次婚姻

为革命事业生活多波折 毛泽民的三次婚姻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篇名】为革命事业生活多波折 毛泽民的三次婚姻

【简介】 坚忍豁达,一生守望的结发妻子王淑兰 1925年6月初,正在韶山与毛泽东一起发动农运的毛泽民,被中共湖南党组织派往长沙,领导五卅惨案湖南“后援会”的工作。临行前,一向憨厚老实的毛泽民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意想不到的沉重决定—与相濡以沫12年的结发妻子王淑兰离婚。 王淑兰是湘乡县团田区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05

【正文】

坚忍豁达,一生守望的结发妻子王淑兰

1925年6月初,正在韶山与毛泽东一起发动农运的毛泽民,被中共湖南党组织派往长沙,领导五卅惨案湖南“后援会”的工作。临行前,一向憨厚老实的毛泽民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都意想不到的沉重决定—与相濡以沫12年的结发妻子王淑兰离婚。

王淑兰是湘乡县团田区刘家湾一个穷苦农民的女儿。因母亲文七妹常年身体多病,这么大的一个家需要有个能干的儿媳操持家务,尽管长子毛泽东还没有成家,毛顺生夫妇还是先为17岁的二儿子毛泽民完婚,将王淑兰娶回了家。毛泽民在毛家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四,按当地风俗习惯,王淑兰被本家和韶山的乡亲们称为“四嫂”。

别看王淑兰是个地道的农村小脚妇女,不识字,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她开通豁达。每当大哥毛泽东从省城回来,总是要给家人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情,王淑兰的视野渐渐开阔起来。

1925 年初,毛泽东和毛泽民一起回到韶山冲,发动农民运动,王淑兰也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之中。大嫂杨开慧有文化,参加革命早,懂的革命道理多,王淑兰就虚心向她求教,学习发动和领导群众运动的工作方法;王淑兰在韶山群众基础好,又能说会道,在走村串户发动妇女群众的具体工作上,杨开慧格外倚重她。经过两妯娌的共同努力,韶山冲的妇女姐妹们也行动起来。

这样一个贤惠孝顺、通情达理、向往革命的好媳妇,毛泽民为什么要与她离婚呢?走出韶山冲,投入工农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使毛泽民真正体味到毛泽东所说的“去参加一些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以及大多数人的工作”的真正含义,革命是要流血的,是要掉脑壳的!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刚刚兴起,工农大众的力量较之反动派还显得十分弱小。1923年发生在北方重镇郑州的二七惨案和近日发生的上海五卅惨案都强烈地震撼着毛泽民的心。眼下,大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一场殊死搏斗就在眼前!

毛泽民心里明白,自己今后的人生只能在极度危险中度过。妻子是个小脚,不可能跟随自己在外面奔波闯荡,留在家里危险更大。经过深思熟虑,毛泽民痛下决心,作出不容反悔的郑重决定。

但王淑兰深知泽民的为人,此时此刻,他作出这样痛苦的决定,一定有他的道理。

王淑兰爽快地对毛泽民说:“我生是毛家的人,死是毛家的鬼。你就放心地出去干革命吧,我会把远志带好的。 ”

毛泽民走了。时隔不久,反动省长赵恒惕便下达通缉令,派兵捉拿毛泽东和毛泽民,以除心头之患。王淑兰更加明白了丈夫的良苦用心。

王淑兰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1926年,她加入了共产党,投入到湖南农民运动的伟大斗争之中。

不出毛泽民所料,大革命失败后,在蒋介石“宁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白色恐怖之中,家乡韶山也遭到劫难。王淑兰被反动派当做“共党头目”的亲属被抓走了。韶山的乡亲们写了一份证明毛泽民已和王淑兰离婚的字据,以全村人的名义,将王淑兰保释了出来。王淑兰出狱后,带着5岁的女儿,忍痛离开韶山,转移到长沙,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王淑兰无限思念亲人们,但因为她的一双小脚,先是不能与丈夫一起外出革命,后来又未能去成延安。从那时到解放战争胜利的十多年中,王淑兰历尽千辛万苦,仍旧默默无闻地为党工作。在敌特林立的白区,她曾担任党的地下交通员,独立设立联络站,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上级机关和革命同志。她曾以讨饭、洗衣、当保姆为掩护,秘密发动群众,传播革命火种。为迎接大军南下,她动员组织基层党员筹集粮食,支援前线……

十四年风雨同舟,第二任妻子钱希均与毛泽民在新疆分手

1926年夏日的一天,毛泽民正在上海培德里中央发行部机关聚精会神地工作,只听房门被轻轻敲了两下。他抬头一看,一个圆圆脸、留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女同志正站在门口。

毛泽民微笑着站起身来:“如果我没猜错,你一定是钱希均同志? ”

钱希均爽快地点了点头。

看着眼前身着纺绸短衫,举止庄重的大老板,钱希均有些不知所措。她从衣襟处抽出手帕,不停地擦着脸上的汗水,时而又不停地用手帕扇着风。毛泽民给她倒了一杯凉茶,又递过一把蒲扇,随着习习凉风,钱希均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

此时,已进入而立之年的“杨老板”还是单身一人。一个生意人,形单影只,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党组织从工作安全考虑,决定派纱厂女工钱希均配合他的工作。

当时,正是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出版发行部的任务相当繁重。钱希均到来时,部里总共才有十几个人,不仅要承担出版发行工作,还要加印和组织调运大量图书,满足广大群众渴望阅读进步书籍的需要。钱希均担任交通工作,经常要到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住地取稿件或送清样,还经常出入基层交通站。革命工作的锻炼和考验,使这位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日渐成熟起来。这年年底,毛泽民和钱希均结为革命伴侣。

1938年2月,毛泽民在赴苏联学习、治病途中,被留在新疆工作,成为盛世才政府的高级官员。钱希均被党组织安排在迪化东门外的“新兵营”任图书馆主任。他们的生活较之过去安定了许多,可夫妻感情却走到了尽头。

钱希均后来在回忆新疆一段的生活时,不止一次说过:“当时,我很想不通,苏联派来许多飞机,运来大量的物资支援中国的抗日,我们不去抗日前线,却在这里与军阀搞统战。 ”她对中央和毛泽民的许多做法不能理解,多次要求回延安,或者去抗日前线。

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磨砺的钱希均,性格倔犟、执拗,她跟毛泽民提出分手也许是赌气,但性格耿直的毛泽民对婚姻的态度是严肃的、直率的,他工作繁忙,没有精力放在个人感情生活上,也从来不会勉强和迁就对方。

1939年冬天,党组织同意钱希均要求到抗日前线工作的意见,让她和“新兵营”的同志一道离开新疆。同时,党组织也批准了钱希均的离婚请求。钱希均于1940年初回到延安。

对于最终与毛泽民分手,钱希均是后悔的,也是痛心的。她在《从岳麓山下到西北边陲—忆毛泽民同志》一文的结尾,写下了她最真实的感情:“泽民同志牺牲的消息我是在延安知道的。霎时,头晕目眩,痛苦不已!没想到1939年在新疆一别、竟成永诀!……泽民同志安息吧! ”

邓发做媒,毛泽民赴苏前的欢送会变成与朱旦华的订婚宴

1939年初春的一天,盛世才主持新疆省政务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讨论财政开支预拨款问题。省财政厅代厅长毛泽民(周彬)汇报了全省目前的财政状况,随后,又逐条宣读并解释了由他起草的文件《要在全疆实行财政预算和决算制度及实施办法》,提请委员们讨论。

毛泽民的话音刚落,莅会者便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很显然,新的预算和决算办法首先触犯了各层官吏的直接利益,他们假公济私、贪污腐化的行为将要受到约束和限制。可在座的心里都明白,新疆财政的危局已接近无法支撑的境地。整整一个下午,会议都没有讨论出统一的意见来。

这时,坐在长型会议桌尽头的一位年轻的女委员突然站了起来,公开表态,支持周厅长的发言。她言简意赅地阐述了支持这个方案的理由后说:“周厅长的意见对整顿新疆混乱的财政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新疆人民有利。当然,要建立这套制度困难很多,但我们新政府有‘六大政策’,一定会得到全疆各族百姓的支持,也会得到督办和在座的各位的支持! ”

在一片议论声中,会议终于有了结论:凡是预算外开支必须得到财经委员会批准,否则,财政厅一律不予拨款。

几天后,在新疆“八办”负责人会议上,毛泽民依然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他对中央代表邓发说:“那天,在督办府政务会议上,有位带江浙口音的女委员把省政府要建立预算、决算制度的高帽子戴在盛世才头上,逼得盛世才不得不明确表态。 ”

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邓发知道毛泽民与钱希均婚姻已经“触礁”,便开玩笑地说:“她叫朱旦华,是我们的同志。她还没有结婚,怎么,我给你搭个桥? ”

经邓发的做媒、牵针引线,毛泽民和朱旦华感情加深了。1940年2月,毛泽民从苏联回到迪化。他和朱旦华的婚事也进入议程。他们选择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婚礼。

1942年9月17日,盛世才以“督办请谈话”为名,将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的领导人秘密软禁在满城邱公馆。朱旦华和1岁半的儿子也随毛泽民一起被软禁起来。后来毛泽民牺牲在新疆。

三位妻子,三种不同的人生,三份真诚的爱

王淑兰、钱希均、朱旦华三位革命女性,三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三份真诚的爱情与毛泽民的光辉人生交织在一起,奏出了悲壮的婚姻变奏曲。

与钱希均、朱旦华两位高级女干部不同的是,王淑兰始终是一名普通党员,质朴的农村妇女,然而,她却无怨无悔地坚守着韶山冲南岸村上屋场这个家。

1964年夏天,重病在身的王淑兰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生性喜欢热闹的她,在临终前,嘱咐家人和乡亲们,等她死后要埋在上屋场故居北面的山坡上,她要看着高耸的韶峰和稻菽滚滚的田野,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看着川流不息的海内外游客来故居参观做客,让毛泽东革命家庭的故事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毛泽民的第二任妻子钱希均与毛泽民分手后,于1940年2月随新兵营一起回到延安,先后在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她与印刷工人出身的、香港印刷业工会宣传部副部长周小鼎相识相爱,重新建立了家庭。周小鼎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共七大。1946年初,钱希均和周小鼎一起去上海,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工人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钱希均在轻工业部工作,曾是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曾撰写了多篇怀念毛泽民烈士的文章。

钱希均于1989年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毛泽民牺牲后,因为没有找到他的遗骨,他和陈潭秋的牺牲一直没有被党中央所确认。朱旦华曾经抱着一线希望,沉浸在漫长的等待之中。

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大姐一再开导朱旦华:“不要再等了,泽民同志已经等不回来了! ”组织部部长帅孟奇更是坦诚地劝朱旦华与方志纯成家。新疆监狱的难友、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更是从中积极撮合。朱旦华在大姐们面前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后,决定开始新的生活。不久,全国妇联的大姐们为朱旦华和方志纯举行了热闹的婚礼。

摘自《革命与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