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后记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后记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后记

【简介】 朱旦华是毛泽东胞弟毛泽民的爱人。想写这部访谈录的夙愿可以追溯到刻骨铭心的1976年;那一年开国三巨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四人帮被抓。但第一次面触朱旦华却至新世纪第一个初夏。其后十一年追踪采访朱旦华,每年数次或长谈或短叙,不断保存和研究朱旦华口述的原汁原味。以朱旦华口述为主线,对其涉及的人物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70

【正文】

朱旦华是毛泽东胞弟毛泽民的爱人。想写这部访谈录的夙愿可以追溯到刻骨铭心的1976年;那一年开国三巨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四人帮被抓。但第一次面触朱旦华却至新世纪第一个初夏。其后十一年追踪采访朱旦华,每年数次或长谈或短叙,不断保存和研究朱旦华口述的原汁原味。以朱旦华口述为主线,对其涉及的人物、地点、内在衍变进行了广泛的走访核证,步履所及慈溪、宁波、上海、武汉、西安、延安、乌鲁木齐、晋城、长治、西柏坡、北京、合肥、郑州、广州、湘潭、南昌等二十余省市;博采其所经历的历史阶段、历史地域的原始信息,搜集知情人相关核证资料计数百万字,以充分还原朱旦华身处的历史语境,凸显其所经历重大事件的本来面目,真实追寻朱旦华亲莅的中华民族觉醒关键百年诸多历史节点的衍变;深度思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底蕴,从而领悟毛泽东及其老一辈先驱们前仆后继不断革命的时代特征及世界意义。

深深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这部访谈录立项,更凸显其学术创新价值:

一是打破学术研究“禁区”。朱旦华多年忆述,从来不回避历史敏感问题和敏感人物。朱旦华发自肺腑的口述,有力促成这部访谈录在开掘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客观地将文化大革命及相关重要人物进行认真的学术探讨,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所提倡的原创性、开拓性和深刻性在历史学基础上涉足至“学术无禁区”,初步体现了国内文化大革命史某些研究与国际学术热点新的接轨。这部访谈录历经数年通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的审阅肯定,彰显了共和国史研究的学术新视野和现实关照。

二是注重开启历史思考的新视角。朱旦华访谈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再思考毛泽东时代成绩与问题的诸多交叉点;譬如朱旦华亲历的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以及她受到严重冲击的“文化大革命”。第一次从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党性人性传奇性的契合点,真实展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大爱;第一次从子女教育的新角度,探讨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的某些真谛;第一次将毛泽东的爱情婚姻作为一项学术研究,尝试以历史考据学的严谨阐释毛泽东家庭婚姻变化之所以然,历史的真实往往是在辩证探寻中弃俗回归。

三是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创新。朱旦华访谈录以口述实录为主,档案注释和笔者研究为佐,大量走访核证为依托,注重融汇古代疏注与当代注释之要,宏微结合,凸现重大事件辨析与重要人物介绍,立体回归重要历史现场之一角,强化访谈录的个体深度和历史广度。探索吸取古人口述 《史记》之蕴与西方《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简,中外互补,图文互证,深入浅出,使史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更为个性丰满,深入社会,立意深远,迈向多元。

作为朱旦华长期访谈的整理者,我很喜欢这位革命老太太,她的睿智,她的幽默,她的谈古论今,她的一颦一笑,至今仍在我面前栩栩如生,她离世前反复念叨的 “创新语录”:“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不要为人民币服务”,仍如天籁在我耳际余音缭绕,余韵深深。

停笔前,朱旦华仿佛又坐在我电脑前,喃喃地说,她要深深感谢每一位为这部访谈录问世提供核证资料、照片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她温暖的目光深邃入驻,似乎在寄望访谈未删节本早一天再版问世;她慈祥的笑眼若远若近,感唤苍天感唤大地,感唤新中国更加璀璨的明天。

(《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马社香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