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力量
【类型】报纸
【篇名】工人力量
【简介】 二七纪念塔、二七广场、二七纪念堂、二七路、二七区……在中国所有城市里,只有郑州与“二七”这个数字组合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渊源。这一切,因“二七大罢工”而来,它不但彰显了郑州工人力量的团结与强大,还见证了郑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 东方今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91
【正文】
二七纪念塔、二七广场、二七纪念堂、二七路、二七区……在中国所有城市里,只有郑州与“二七”这个数字组合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渊源。这一切,因“二七大罢工”而来,它不但彰显了郑州工人力量的团结与强大,还见证了郑州近现代工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记者 邱琦 沈翔/图
【联系】
一座塔和一座城的“前缘”
9月14日上午,绵绵秋雨滋润着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这座1971年9月建成、高63米的联体双塔,闻名海内外。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外省人,大多数到了郑州,首先想去的地方就是这儿了。
二七塔内,游人络绎不绝。参观的人群中,一名20来岁的年轻人看得十分认真。他叫刘志超,是今年9月刚到郑州上大学的学生,来自湖南长沙。“上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二七大罢工,那时候就知道郑州有个二七纪念塔。今年来郑州上学,第一个要看的就是二七纪念塔。”刘志超说,“看了二七塔内的展览,才知道二七大罢工的前因后果。”
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其中,1923年2月4日至7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全路两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 1200公里铁路顿时瘫痪。大罢工中,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英勇就义,工人52人牺牲,300余人受伤。
一直到今天,经常有人向二七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咨询一个问题:大罢工为什么会发生在郑州?
【回顾】
铁路为郑州带来工人新阶层
“之所以能发生罢工,是因为工人多;工人之所以多,和铁路密不可分。”二七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上世纪初,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的汇集,成就了现代郑州,同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以铁路工人为核心的工人队伍。铁路的通车,带来交通的便利,从而推动了河南各种实业开始兴办,纺织、矿业等行业的工人队伍开始形成规模。
铁路工人的第一批加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一阶层蓬勃发展,成为现代郑州民国初期市民阶层中的新生力量。
除了铁路工人之外,郑州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显示,1916年,官商合办的共济汽车公司,开辟郑州至开封班车。这是郑州最早出现的公路营运企业,拉近了郑州这个枢纽城市和省会开封的距离,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在省城和郑州间来回。在1913—1920年期间,郑州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向现代工厂发生转变,传统的学徒做工逐渐演化为现代工人。
【觉醒】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由于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从事战争 ,无暇东顾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 ,即所谓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郑州豫丰纱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办的。
1918年,上海资本家穆藕初坐火车到郑州考察市场,看到这里“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于是当即决定在郑州创办纱厂。
1920年5月,豫丰纱厂正式投产,占地200亩,有纱锭1万枚,工人4000余人,其规模和设备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当时,豫丰纱厂的兴办,可谓是以后10年间郑州革命的摇篮,相当于解放前的延安,郑州工人运动革命的“黄埔军校”,工人阶级已经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觉醒,开始斗争。
【发展】
纱厂工人渐成重要政治力量
1923年二七大罢工爆发时,虽然郑州的纱厂工人并不是运动的主角,但工友们为自己生活和生存权益而积极斗争的热情感染了他们,纱厂工人当时也积极参加到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运动中来。经过二七大罢工的洗礼,河南的工人阶级已经成熟起来。
到了1925年8月,当豫丰纱厂的500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时,也得到了京汉铁路工人的支持,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支持下,郑州各行业工人纷纷行动起来,支持豫丰纱厂的罢工运动。同时,还得到了全省工人的支持,很多工会组织表示,坚决做“罢工工人之后盾”,各地的援助物资也源源而来……可以说,经过“二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熏陶的纱厂工人,已经逐渐懂得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
豫丰纱厂极大带动了郑州工业的发展,但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先后爆发,郑州成为两军必争之地,加之日后抗战的爆发,该厂被迫迁往重庆。1948年郑州解放时,总人口竟然不足10万人,用当时郑州市市长宋致和的说,“郑州市是一个半农半商的县城,商业在战前繁荣过,工业不行”。
【蝶变】
郑州因政策而迅速崛起
宋致和回忆,进城之后,要搞建设,而重点是抓工业。1948年11月20日,他与前市委书记赵武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外埠工业内迁。那时郑州解放不到一个月,工业基础薄弱,人口不足10万人。咋搞工业?内迁工业,引进人才。
在报告中,提到了郑州内迁的六个重点工业:第一是纺纱染织厂、发电厂(当时无锡新毅纱厂已迁来);第二是建筑公司(上海迁来一大建筑公司,即后来的省五建公司);第三是打蛋厂、造纸厂;第四是卷烟厂(当年年底上海华菲烟厂迁郑);第五是面粉厂;第六是火柴厂、榨油厂及其他。
这期间,郑州市区扩大为11.5平方公里,周围达30至35平方公里,外地迁郑人口有三四万人,城市总人口接近16万人。
郑州工业发展速度全面加速,而省会开封则默默无闻。郑州经济的发展,已经把开封远远地甩在后面,省会迁郑似乎水到渠成。
“郑”式崛起
1951年,郑州建立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
1952年,建立起国营第二棉纺织厂。
1953年,国家将郑州定为河南省唯一“重点建设城市”。仅1953年一年的投资就比解放4年来用于恢复、改建和新建工业的投资总和还要大3倍。
随后,郑州的工业建设大规模展开,尤其是郑州的纺织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