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评《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评《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评《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简介】 1898年的那场“百日维新”固然如流星般短暂,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血性与气魄也如流星般放射出逼人的光芒,英风慷慨的维新志士们以满腔的热血诉说着这个国家在内外交困下的挣扎与奋斗。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官僚知识分子的背景,他们尊崇紫禁城里的光绪,推重俄国、日本式的自上而下的改良,传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6

【正文】

1898年的那场“百日维新”固然如流星般短暂,但“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血性与气魄也如流星般放射出逼人的光芒,英风慷慨的维新志士们以满腔的热血诉说着这个国家在内外交困下的挣扎与奋斗。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有着官僚知识分子的背景,他们尊崇紫禁城里的光绪,推重俄国、日本式的自上而下的改良,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了他们的身心。而作为“戊戌变法”的推动者之一,文廷式似乎总是被人遗忘,因为在历史的天穹上,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名字并列,总是要黯淡些许星辉。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挺立在政治漩涡中的斗士,成为“有清元儒,东海先觉”的一代学者。肖麦青的《晚清悲风――文廷式传》正是对晚清知识分子人生轨迹的描述和对“戊戌变法”前后那段历史场景的再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处在历史风潮中的文廷式。

清末政局动荡不安,光绪亲政之后,帝党与后党的矛盾伴随着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逐渐加剧而日益尖锐,一心想要挽救大清帝国的光绪重用翁同??、文廷式等人,试图撑起即将崩塌的朝堂宫殿。于是,文廷式迎来了自己生命中最绚烂也最凄美的时刻。

作品具有浓重的纪传意味,以文廷式一生的行状为线索,并以他为中心扫视晚清社会和清末知识分子群体。作者忠实地按照文廷式的成长轨迹展开叙述:襁褓时祖父死守嘉应,以身殉职,延续着文家重气节的家风;少年时游学粤海,师从徐灏、陈澧,结交梁鼎芬、志锐等人,为菊坡精舍的高材生,接触了《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书籍,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与被列强践踏的羞愤;几次意外的科场落败后,终于高中榜眼,有“小刘金门”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深受光绪的器重,成为帝党的重要一员,并因为做过珍妃的老师,而与晚清的这一段宫闱轶事有了特殊的关系。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主张退让求和,文廷式作为“后清流”的代表和主战派的领袖,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庆,弹劾畏敌如虎的李鸿章等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反对割让台湾,有“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之语,并推动了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一时间处于晚清政坛的风口浪尖。甲午战后,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势下,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组织强学会,倡导维新变法,也因此被后党罗织罪名而罢官;回到故乡萍乡之后,他热心于实业救国,开设“广泰福”煤号,促成了汉冶萍公司的诞生。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百日之后就以失败告终,清廷下令通缉文廷式,使他不得不过着流亡的生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文廷式回到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上。起义失败,他也带着满腔的抱负郁郁而终。

透过文廷式波澜起伏的人生,作者的笔触延伸到了清末的政治风云,构筑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多角度地叙述了甲午战争、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力图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他略写这些事件的具体过程,而抓住其中几个场景,如对中日和战的谏争、罢免文廷式的宫廷阴谋等,表现守旧势力与维新派的激烈斗争,从中显露了以文廷式为代表的清末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艰难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者把握住了历史的脉络,却又细节鲜明,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小说的意趣。他在史实中穿插人物的野史、逸事,而不拘泥于死板僵硬的史籍,因而给予作品人物活生生的面孔。跌宕的人生、丰赡的学识以及毁誉交缠的感情生活,将文廷式塑造为一个儒侠兼备的风流人物。他有传统士大夫的风骨气节,博通经史,同时还有着狂放不羁的诗人气质。在他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清末知识分子群体中一类具有阳刚气质的“儒侠”。文廷式如此,谭嗣同也是如此,这决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几千年来儒家“浩然之气”与流传民间的侠义精神的融会,在民族危亡之际,在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底线遭到挑战之时迸发出舍身取义的血性和勇于担当的气魄。

在作者的笔下,文廷式也因此成为了晚清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长期的宗法社会下人们战战兢兢,惟恐逾越礼教的藩篱,而外交上的屈辱和退让,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陷入了苦闷和彷徨,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生气勃勃的人物,为“万马齐喑”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力,于是有了文廷式,他任情而使性,他才情斐然又铁骨铮铮,他致力国学却提倡维新,代表了中国门户打开之后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自我调适而走上救国道路的一代知识分子。当将作品中的文廷式置于变法的背景下时,我们还会发现从骨子里他依然秉承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理想。“致君尧舜上,复使风俗淳”,他们总是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作品刻画了具有典型儒家人格的文廷式,深刻地揭示出维新派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大都是儒家教育下产生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列强在制度上的优越性,但又无法摆脱对皇权的迷信,推崇俄、日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光绪终究不是彼得一世和明治天皇,一个慈禧手中的傀儡注定了文廷式们救国的道路只不过是书生的空想。

历史传记在再现历史的同时,总是会给予作者和读者巨大的想像空间,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作者借助于塑造文廷式和清末政坛、社会,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看到了维新运动失败的必然,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变时期所经历的彷徨和悲哀。他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安置在同一个平台上,让他们展露多重的面孔。大力兴办实业的张之洞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官僚,留下千古骂名的李鸿章在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时也难掩心中的无奈,作者也就揭开了历史复杂、丰富的一面。而对读者来说,作者巧妙地引用诗句和佛理,为作品营造了一种蕴藉含蓄的韵味,徜徉在诗情禅意中,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人物的心境。

文廷式四十七年的人生浓缩在一本书中,自然不足以使我们完整地认清他的全部,但《晚清悲风――文廷式传》扣住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主题――救国图存,正是依循着这一目标,文廷式与他的时代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