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林森为何给姚纯将军送挽联

林森为何给姚纯将军送挽联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林森为何给姚纯将军送挽联

【作者】

【简介】林森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主席,抗战期间,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数以百计,其中慷慨悲壮如张自忠、戴安澜等为数也不少,林森作为国家元首,却只给王铭章、姚纯两位将军送了挽联。王铭章系川军将领,1938年率部死守滕县牺牲,为台儿庄大捷立下大功,当之无愧。而姚纯系参加昆仑关战役后,回到重庆病逝的,且逝世前不久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林森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主席,抗战期间,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数以百计,其中慷慨悲壮如张自忠、戴安澜等为数也不少,林森作为国家元首,却只给王铭章、姚纯两位将军送了挽联。王铭章系川军将领,1938年率部死守滕县牺牲,为台儿庄大捷立下大功,当之无愧。而姚纯系参加昆仑关战役后,回到重庆病逝的,且逝世前不久在蒋介石主持的柳州军事会议上,还受到处分。林森为什么敢冒与蒋介石公开唱反调的风险,给姚纯送去“英明垂青史,楚地寄哀思”的挽联给以其很高的评价呢?这要从昆仑关战役和姚纯将军殉职说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36军驻防重庆,36军中将军长姚纯兼渝南警备司令,担负长江三峡防务及拱卫陪都重庆重任。1939年冬,侵华日军吉藤利吉部队,在广西北海偷袭登陆成功,分兵3路北上,昆仑关、南宁相继失守。姚纯奉命率部驰援广西。到达前线后,接替攻克昆仑关的第5军,肃清残敌并担负昆仑关正面防守任务。1940年1月25日,日军经过休整补充,开始全面反攻。一场拉锯式的血战在昆仑关前惨烈持续了一个星期,防线始终未被敌人突破。激战中军长姚纯肺病复发,咳血不止,仍顽强抱病指挥部队,奋战不息。

日军见正面攻击难以奏效,遂改变战略。一面派飞机炸毁正面防守部队的上级指挥机关,一面迂回从我军防线左翼进攻。谁料左翼守军叶肇部队与日军接火不久,便丢弃阵地自行撤退。防线撕开缺口,日军乘虚而入,2月2日,占领昆仑关后的宾阳县战,正面防守部队陷入被前后包围、腹背受敌的困境之中。姚纯接报,气得拍桌子大骂叶肇:“岂有此理!”咳血随之加剧。但千斤重担在身,仍抱病“与敌苦战中,并不因后路断绝而退缩”(白崇禧:《桂南会战》)。后接到撤退命令,乃抱病率部突围,撤至广西上林一带整编待命。何应钦回忆录《八年抗战之经过》回忆:“一月二十九日……日军企图包围我昆仑关正面之我军,予我以大打击,此时我左翼方面之兵力较薄,二月二日宾阳思陇遂相继失陷,然我昆仑关正面部队,并不因此退缩,仍在思陇以北山地与敌苦战达六日之久,(一月三十日至二月四日)予敌重创,敌广播中誉为劲敌,后以补给断绝,乃向上林方向撤退,而敌包围打击计划即告失败。”

2月22日,蒋介石在柳州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检讨战役失利原因。当时国民党内派系复杂,矛盾甚多,黄埔嫡系大将陈诚与赣军将领姚纯关系一直不甚融洽,此时乘机向蒋介石奏上一本,声称36军丢弃阵地擅自撤退,对昆仑关失守应负重大责任。蒋介石闻言,在会上大发雷霆,对36军严厉指责,并声言要对军长姚纯军法惩处。此时,姚纯抱病参加会议,有口难辩,幸亏陪同参加会议的军参谋长郭觫将藏于军帽中的撤退命令取了出来,双手呈递上去,蒋介石看过命令,怒气方才稍加平息。会议结束,除叶肇扣留军法审判外,自白崇禧、陈诚、徐庭瑶以下,处分了十几位参战将领。蒋介石虽已搞清楚实情,陈诚的报告系叶冠姚戴,但自己已在会议上说了很多指责36军的过头话,姚纯受处分也就在所难免了。

柳州会议结束,姚纯回到重庆治病,虽多方延请名医诊治,终因心气郁结,难以奏效。试想,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10万大军依托城墙防守,只打了3天就被攻破了。而姚纯抱病指挥率领武器装备、士卒训练均处于劣势的部队在旷野地带,居然能和日军血战10余天,顽强守住阵地,这已是奇迹了,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却因谗言而受处分,能不郁结吗?但将军念念不忘的仍是抗战大业,多次对家人说,待病体痊愈之后,要率领旧部重上前线,报仇雪恨。可惜天公不遂人愿,1940年5月,将军并发肺炎,高烧不退,昏迷中连呼数声“抗战救国”之后,呕血而亡,终年46岁。

柳州会议以后,蒋介石已了解整个战役的真实情况,也意识到自己听信谗言盛怒之下对姚纯的指责和处分搞错了,姚纯将军蒙受了冤屈。得知姚纯病逝,内心触动,想到可利用此机会给姚纯平反恢复名誉。于是立即指令由军委会拨款在重庆举行公祭仪式,并派侍从室主任陈方、竺鸣涛前往悼唁。蒋介石觉得这还不够,但自己出面又颇为尴尬,于是授意国府主席林森出面送一副挽联。

林森是国民党元老,有名的慈祥长者,为人正直清廉,温和稳健,对蒋介石处事极为谨慎,和所有武官工作上概不接触,更没有私人交往。有一次,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前来拜访,林森拒不接见,并说:“以后武官直接去见蒋委员长,不必到我这来啦!”可见他的谨慎和避嫌。这也是众多将领抗日牺牲,林森不出面送挽联的原因。没有蒋介石授意,林森是断然不会打破这一惯例,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且刚刚被蒋介石处分过的将领送去挽联的;如果不是要为姚纯平反,一个刚受处分的中将去世,也是不需要也不可能享受这么高规格悼唁的。正是由于蒋介石的授意,林森才挥笔写下“英明垂青史,楚地寄哀思”的挽联送往重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也送来挽联“赤心报国,浩气长存。”林森此举,帮蒋介石了却了一桩心愿,既为姚纯将军平反恢复名誉,又为蒋提高声望,团结部下,笼络人心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就是国府主席林森打破惯例为抗日殉职的姚纯将军送去挽联的真正原因。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