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铭史于心励志于行――访抗日将领姚纯中将之子姚辉云

铭史于心励志于行――访抗日将领姚纯中将之子姚辉云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铭史于心励志于行――访抗日将领姚纯中将之子姚辉云

【简介】68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英雄气概。萍乡籍抗日将领姚纯中将就是其中的一位。 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当年英雄的壮烈情怀,追忆往日的历史记忆,近日,记者采访了姚纯将军之子姚辉云先生。谈起父亲的英勇往事,老人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丝毫看不出已年逾古稀。他告诉记者,父亲过世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68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英雄气概。萍乡籍抗日将领姚纯中将就是其中的一位。

为了更近距离地感受当年英雄的壮烈情怀,追忆往日的历史记忆,近日,记者采访了姚纯将军之子姚辉云先生。谈起父亲的英勇往事,老人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丝毫看不出已年逾古稀。他告诉记者,父亲过世时他还很年幼,关于父亲的事迹几乎是靠搜集资料和听家母、兄长提及,但父亲忠贞、坚毅、谦善的形象在73年的人世两隔中从未稍离。

姚辉云说,父亲是1894年出生于江西萍乡,祖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靠祠堂公款资助才得以进萍乡中学堂念书。中学时期受革命思潮影响,投笔从戎,考入保定军校,由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一生。毕业后投奔孙中山先生麾下,任连、营长,北伐战争时期任东路军团长,转战江西、上海等处,以战功擢升旅长、师长等职。由于沙场劳累,1933年父亲不幸患染肺病,便到上海住院治疗,一年后回到九江休养,那时他们兄弟姐妹已陆续出生。

据姚辉云回忆,父亲的最后一次上战场是昆仑关战役,以中国军队全线败退而告终。那里,曾是父亲驰骋疆场立下战功的地方;那里,也是父亲魂牵梦绕却至死未能释怀的地方。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76年前:卢沟桥事变爆发,父亲时任36军副军长,与日军奋战于罗山、光山等处,歼敌甚众。1939年,昆仑关危急,36军奉命驰援广西。出征前,父亲用浓浓的家乡口音说:“弟兄们!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要与敌人决一死战!”怎料那场战役竟成为父亲一生的遗憾。报国之志未酬,父亲悲愤欲绝,引肺病复发,在前线吐血不止。战后,父亲回到重庆治病,但始终念念不忘抗战大业,多次对家人说待病体痊愈之后,要率领部队重上前线。“昏迷中父亲连呼数声‘抗战救国’之后,呕血而亡。”姚辉云说。

在不少人眼里,姚纯中将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但在儿子姚辉云眼里,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1940年,姚纯逝世时,姚辉云仅4岁,父亲留给他的记忆并不太多。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文质彬彬,特别和蔼可亲,很少对子女发火。他依稀记得,父亲病重时曾嘱咐母亲“大毛从小体弱多病,我很不放心,要好好照顾。”姚辉云嘴角微微上扬地说道,父亲喜欢叫他的小名“大毛”。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听到长辈讲父亲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父亲的形象,反倒越来越清晰。姚辉云说:“父亲用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爱国情怀,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更多人不懈奋斗。”

谈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姚辉云还提及“遗传”二字。或许是遗传影响,姚纯将军的子孙们多为文人。姚辉云就是一生从事文学事业,曾任江西省作协理事、九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游子怀念家乡的情怀。他说,家乡给予了他创作灵感,这次回乡很欣慰地看到萍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他向萍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父亲纪念碑的落成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