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清明节叛逃的张国焘

清明节叛逃的张国焘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清明节叛逃的张国焘

【简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张国焘绝对是元老级的人物。可悲的是,他被来自于王明带给他的恐惧所击倒,背叛了自己曾为之奋斗多年的民族解放事业,于1938年清明节借祭黄帝陵之机出逃,投奔了国民党,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 曾经在中共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王明(原名陈绍禹)与张国焘有不少共同点。 首先,他俩都出身于富户。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2146

【正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张国焘绝对是元老级的人物。可悲的是,他被来自于王明带给他的恐惧所击倒,背叛了自己曾为之奋斗多年的民族解放事业,于1938年清明节借祭黄帝陵之机出逃,投奔了国民党,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

曾经在中共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王明(原名陈绍禹)与张国焘有不少共同点。

首先,他俩都出身于富户。张国焘189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县上栗,父亲是一个乡绅;王明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金家寨,父亲是一个商贩。

其次,他俩都曾是我党早期的最高层领导干部。张国焘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上,他是大会的主持人。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补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1931年6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米夫以国际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党内开始了第三次“左”倾错误的统治,使革命力量又一次遭到严重损失。

再次,他俩在叛党叛国的路上“殊途同归”。1938年张国焘弃自己为之奋斗十几载的信仰而去,成为反党急先锋。事隔20年,即1958年,去苏联定居的王明步其后尘,化名“马马维奇”撰文歪曲我党历史,成为国际反华势力的枪手。

然而,这两位在我党早期颇具份量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却相当糟糕,彼此间曾有过两次较量,但都以王明胜出张国焘败北告终。

第一次较量是在莫斯科。1928年夏,张国焘被委任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莫斯科工作了两年之久。适逢王明在中山大学学习,并开始在党内领导层崭露头角。两人互不相容,相处得极不融洽。1931年春,张国焘败在王明手下,被排挤回国,而后去了鄂豫皖苏区。

第二次较量是在延安。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毛泽东、张国焘相拥而庆。然而,自恃兵强马壮的张国焘却拒绝北上企图另立中央。经历了南下的数次惨败后,张国焘不得不放弃南下的错误主张,三过草地,也北上到达延安。

张国焘到延安后,政治地位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不可同日而语。但他还是政治局委员,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电,都有其署名。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归国后,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负责人应由毛泽东担任。张浩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分别找毛泽东、张国焘详谈了数次。张国焘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示,表示服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不久,西路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延安,张国焘失声痛哭。联系到张国焘在过草地期间“逼宫夺权”的表现,左路军三过草地,南下川康的失败,1937年前后,延安各界纷纷要求批判和清算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行。

一次,在与抗大学员“面对面”的会上,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高级指挥员对张国焘遮遮掩掩的认错态度极不满意。少林将军钱钧(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揭发到义愤处,忍不住走上台来,脱下布鞋,朝张国焘劈头盖脸地打去。全场立时震惊了。张国焘忙站起身,捂着脸,举起一只手,高声吼道:“我抗议,我抗议。我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你居然敢打我!”

事后,毛泽东亲自到张国焘住处,向张国焘赔礼道歉。

“国焘同志,你受委屈了。今天的事我们听说了,大会没组织好,有些对不住你。怎么能随便打人,蠢哟!”

张国焘余怒未息:“我犯了再大的错误,大家可以批评帮助,但就是不能打人。怎么说我还是政治局委员、边区政府主席。”

毛泽东又劝道:“眼下,我们稳定了,是该总结的时候了。你、我、闻天、恩来、博古,每个人都挂了账,该有个态度才行。

两人长谈了多时,张国焘有所触动。几天后,他亲自给中央政治局写下了检讨。他承认:“我否定中央的政治路线,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红军的最高指挥权。”

中央对张国焘的这份检讨比较满意,认为他终于部分地认识到了错误。

没过多久,王明的归来却令张国焘如芒刺在背,并最终成了他叛逃的导火线。

那天,张国焘一如既往,早起晨练。不料,几名管理人员径直走上前,让他今天必须腾出他所在的那孔窑洞,供另外一位中央领导居住。他不解地打探,究竟是哪位领导。对方告诉他是刚从苏联归国的王明。闻知是王明,已现怒态的张国焘在寒风中一激灵,冰冷袭击全身。

这次,王明是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的身份回国的,不仅带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而且回国前还受到了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接见。当时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王明的份量可想而知。一时间,毛泽东、张闻天、王明,人们已分不清谁是中共的最高领袖了。

昔日的宿敌王明从共产国际归来,以钦差大臣自居,而张国焘却正失势落魄,两相比较,他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

惹不起躲得起。于是,张国焘悄悄带着家人,到山下一僻静处,另外找了孔窑洞,隐居起来。他心里默默地说,一定要找到王明的软肋,以出当年的恶气。

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王明先发制人,居然主动找上门来。王明首先告诉张国焘,曾被张国焘倚重的原西路军将领黄超、李特等已被当做托派分子,秘密处决了。张国焘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王明仍像当年在莫斯科一样,盛气凌人,不断以批评的口吻正告张国焘必须深刻检讨、认识错误,而且明确指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且有托派特嫌。随后,王明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批评张国焘,并将其错误进一步理论定性。

从这天起,张国焘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如果说前一段中央对他的斗争和批判,他毕竟还能接受。王明的归来却使他产生了死亡的恐怖。如果中央清算他的这些罪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从这时起,张国焘就打算叛变革命了。

就在这时,原四方面军重要将领何畏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的处境更加艰难。1938年4月,惊恐不安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从西安逃至武汉,然后公开叛变投敌。

张国焘叛党投靠国民党阵营,真实的原因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给他带来死亡恐惧的是王明。也可以说,是王明把张国焘从延安逼走了,导致其走上了叛逃之路。4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张国焘的党籍。

中共中央决定的公布,对张国焘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张国焘没有想到中央会如此果断地处理他,慌忙给周恩来等写信。

但是,中共中央已经把张国焘扫地出门,没有人再理会他了。就这样,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了,投奔了国民党的他很快就被国民党摈弃,过着很困窘的生活,最后凄惨地客死异国他乡。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