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的这一生(10)

张国焘的这一生(10)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的这一生(10)

【简介】少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陈独秀不断冷落张国焘 晚年的陈独秀血压、心脏、肠胃均有疾病。1940年2月,医生诊断后断言:“陈先生心脏不能再扩大半指。即便病情稳定下来,他活不过3年。”家人隐瞒病情,怕增添他的心理负担,但陈独秀早有预感。这年3月,原北大校长蔡元培逝世,陈独秀闻之垂泪,对家人伤感地说: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少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陈独秀不断冷落张国焘

晚年的陈独秀血压、心脏、肠胃均有疾病。1940年2月,医生诊断后断言:“陈先生心脏不能再扩大半指。即便病情稳定下来,他活不过3年。”家人隐瞒病情,怕增添他的心理负担,但陈独秀早有预感。这年3月,原北大校长蔡元培逝世,陈独秀闻之垂泪,对家人伤感地说:“我每次入狱,蔡先生都发援救电文,此次在金陵狱中,又承蔡先生照顾。蔡先生去世,实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他焚香默祷,写下《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盛赞其坚持大节和容纳异己的美德。他在文中自称“后死的我”,已经隐约感到自己命不久矣。

在江津隐居的3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为穷困潦倒和萧条孤寂的时期。他拒绝与一切政治派别合作,身无长物,又无积蓄,常年靠朋友救济和预支稿费度日。抗战时期,物价飞涨,鹤山坪一斗米的价格,1939年是3元,1940年是30元,在县城一斗米翻至70元。陈独秀来往于鹤山坪与江津县城之间,一家人每月最低生活费在200元至300元之间,经常处于窘迫之中。到了1941年,物价翻倍上涨,陈家生活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张国焘知道这一情况后,又对国民党中组部部长朱家骅进言:“仲甫先生生活困顿,又生活在重庆附近。据说中共方面曾来人想接他到延安养老。如果真能成行,对我们的声誉不利。他毕竟还是有影响的人物,如果能舒解其生活愁苦,也许能感化其心。”

朱家骅特批5000元交给张国焘,让他代表蒋介石去做工作。张国焘不敢去,遂将此款电汇给陈独秀,并特地注明:“朱家骅托张国焘转寄”。

1941年3月,陈独秀的夫人潘兰珍从外面兴冲冲地回来,高兴地举起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对丈夫说:“这下可好了,张先生寄来5000元,杨先生寄来1000元。”

杨先生指杨鹏飞,字莲生,曾留学日本,是陈独秀的慕名好友,当时在四川绥靖公署供职。

陈独秀冷冷地将潘兰珍竖起的大拇指按下,说:“鹏飞寄来的1000元,收下,没有事不要动它。朱家骅这5000元是不能要的。”他踱步到书案前,写下一封短函给张国焘,称“却之不能,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要潘兰珍将钱退回去。

潘兰珍不肯,正争执时,高语罕来坐,也劝道:“你们生活很苦,外面都有传闻,仲甫还是收了吧!”

陈独秀说:“夫子曰,耕者,食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像我这样的人,是饿不死的,即便饿死,也不能受此嗟来之食!”

潘兰珍小声嘀咕道:“到老都是犟脾气,死要面子活受罪。”

陈独秀抹下脸,厉声喝道:“这不是面子的事!”

张国焘接到退款后十分尴尬。杨子烈劝他,以后少做让仲甫先生为难的事。张国焘自觉有愧,总是时常吩咐杨子烈到江津探望陈独秀,自己很少去。

在贫病交加中又过了一年。1942年5月10日上午,陈独秀听说喝蚕豆花可以治高血压,于是饮下一碗蚕豆花水。时值梅雨季节,久雨不晴,蚕豆花被雨水浸淋,发酵生霉,满是黑斑。他当时没有在意。谁知饮下后引起肠胃不适,拖了一个星期,诱发心脏病,进入昏迷状态。

张国焘闻讯,立即要妻子前去看望。5月26日,杨子烈与包惠僧的妻子夏松云赶到鹤山坪。

听见有动静,陈独秀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扫视杨子烈、夏松云,说了一句话:“要是惠僧来了该多好啊!”说完,又昏沉沉地睡着了。

他只字未提张国焘。

杨子烈和夏松云当天就赶了回去,将陈独秀病危的消息告诉丈夫。

第二天,包惠僧赶到鹤山坪。这天晚上九时四十分,陈独秀辞世,终年63岁。

明日请看:虽然都是先盛后败,但张国焘的人品真的赶不上陈独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