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的这一生(20)

张国焘的这一生(20)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的这一生(20)

【简介】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穷得只剩下情报了 毛泽东曾经用“实力派”三个字概括张国焘的处事哲学,可谓入骨三分。张国焘虽然把信仰和人格挂在嘴边,但在实际生活中最不讲原则,遵循的是“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早年,为了活命,他出卖党组织;中年,为了实权,他制造红军内讧;晚年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穷得只剩下情报了

毛泽东曾经用“实力派”三个字概括张国焘的处事哲学,可谓入骨三分。张国焘虽然把信仰和人格挂在嘴边,但在实际生活中最不讲原则,遵循的是“有奶就是娘”的实用主义。早年,为了活命,他出卖党组织;中年,为了实权,他制造红军内讧;晚年,为了实利,他又贪图金钱,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拉下了水。

朝鲜战争,令美国政界重新审视新中国这个仿佛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的东方巨人。对于这个陌生的对手,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杜鲁门总统下令美国中央情报局要在最短时间填补有关中共的情报空白。

重视搜集政治人物的历史情报,是美国中情局的传统。他们认为通过了解中共决策人物的籍贯、经历、性格、爱好、交往、家庭,有助于分析其政策走向。中情局称张国焘是中共历史的“活字典”,又了解到他经济上十分困难,于是投其所好,以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的名义,登门拜访,要求他提供中共党政军领导人的有关历史情况,许诺采访后付给丰厚的报酬。

先后出面进行联系和访谈的美国人名叫DavidHMckilop和JulianHarrington,两人的身份是美国驻香港总领事。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是冷战时期中央情报局设在远东的重要据点。对于这两人的来历,张国焘心知肚明,也清楚出卖情报是件不名誉的事情,可他穷得只剩下情报了。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张国焘饥不择食,答应为美国人效劳。从1953年7月开始,美国驻港总领事定期拜访张宅,由张国焘介绍情况。通过访谈,张国焘第一次认识到了美国情报界同行的细致和严谨。访谈有着严格的计划和程序,事前列出详细名单和咨询重点,要求张国焘认真准备,访谈时有录音,录音拿回去经过认真整理,打印成文,进行核对,如有遗漏和矛盾,下次还要进行补充或核实。美国人最初开列的名单只有一二十人,主要集中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高岗、彭真、罗瑞卿等人身上,后来又增加了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等几十人,总名单竟然达到了100多人。张国焘绞尽脑汁,倾囊相授,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令中情局非常满意。美国驻港总领事先后拜访张国焘约20次,在感觉到他肚子里的材料枯竭后停止了采访。

张国焘又失去了生活来源。但是,经过前次访谈,他“物美价廉”的名声不胫而走,传到海外,引起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注意。他们派人找到张国焘,请他撰写回忆录,报酬是在撰写期间每月提供2000港元作为研究费,条件是回忆录写成后授予该书的英文版权。张国焘绝处逢生,欣然应允。他在同乡许鹏飞、涂公遂的帮助下,耗时4年终于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回忆。

1965年,香港《明报月刊》开始连载张国焘的回忆录,取名为《我的回忆》,1971年后又分为三册陆续出版该书的中文版。在此之前,杨子烈出版了《往事如烟》一书(后改名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明报周刊》为这两本书付给张国焘夫妇一大笔稿费,这笔稿费成为此后十余年张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我的回忆》一度风行海外,引起反共人士的喝彩,其中有个人的共鸣令张国焘始料不及,这就是客居苏联的王明。在书中,张国焘对王明笔下并不留情,冷嘲热讽,怨毒之意溢于言表。没想到王明竟然撰文捧场,还派人到香港,以“中国共产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盛情邀请张国焘到莫斯科共商大计。张国焘出于种种原因,未敢成行。王明碰壁后,也效仿张国焘的样子,撰写出版了《中共五十年》。这两本书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外媒体炒作的焦点。《我的回忆》共分21篇,从1906年上私塾起笔,到1938年4月叛离中国共产党为止。熟悉中国近代史的行家对这部书有句中肯的评价:“不大老实。”

明日请看:张国焘走到哪里,贫困就像影子一样追逐到那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