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简介】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晚年张国焘 资料图片 □青参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  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98

【正文】

张国焘晚年预言邓小平复出

晚年张国焘 资料图片

□青参

1968年10月21日,几名美国官员走进一座普通的香港民宅,拜访一位“重要人物”,以获得主人对大陆时局的高见,供美国政府参考。 

这位身居陋巷的主人,正是流落香港的中共前领导人张国焘。此次访谈的资料一直被美国政府作为机密文件收藏,直到1992年才公布了相关信息。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张国焘当时就预言邓小平终将复出……

脱离中共后不得志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中共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一直到长征之前,张国焘的革命生涯可谓可圈可点。但是,1935年红军两大主力会师之后,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妄图以军力胁迫中共中央,以获得党政大权。他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力主南下,事实上走向分裂中共和红军的道路。此后,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才被迫北上与中央会合。

从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开始对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大批判。一向心高气傲的张国焘拒不承认错误,他决意叛离中共。

1938年4月,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逃往重庆,投入蒋介石的怀抱。

在国民党里,张国焘先后委身于军统、设计委员会等处,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不得志。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国焘随着国民党败逃台湾。在台湾,他的处境更加恶劣,不仅没人重视他,就连他看好的住宅也被强占。在这种情况下,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在1949年冬携妻子杨子烈和三个儿子离开台北,到了香港。 

受美国人看重

在香港,张国焘一度与人合伙,办起了一个名叫《中国之声》的杂志,张担任杂志社社长,杂志自称“既反共,又反蒋”。 

但不久张国焘就与合伙人产生矛盾,张被合伙人轰走。离开杂志社之后,张国焘又去炒黄金,想大捞一笔,结果又蚀了本。“屋漏偏逢连阴雨”,妻子杨子烈又在买菜时摔倒在地,摔坏了臀盘骨,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张国焘愁苦难堪。这个时候的张国焘困顿之极,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就在张国焘艰难度日之时,美国的一些机构对他产生了兴趣。在他们看来,张国焘虽然已经离开了政治中心,但他曾长期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他的一些见解和回忆或许对研究中国有着极大的价值。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人员找到张国焘,表示希望张国焘为该中心撰写回忆录,作为报酬,名人中心每月向其提供2000港元。时年64岁的张国焘满口应承,开始写回忆录。

美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看中了张国焘,在他们看来,张国焘不仅对中共早期的历史十分了解,而且与红色中国的现任最高层有着长期的交往,对他们的籍贯、性格、爱好和中共的政策运作十分熟悉,因此张提供的信息,对美国了解当时中国大陆的政局有重要价值。于是,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也找上他,让他对红色中国的时局发表一些看法。

大胆预测邓小平复出

在毛泽东去世后,中国政局将如何发展?面对美国人关心的问题,张国焘大胆地给出了预测:由于接班人林彪缺乏毛泽东所具有的魅力和政治上的天赋,所以在林彪执政之后,他将不得不更加借重周恩来,二者将会很好地合作,因为林需要周的支持和治国的专家知识。在张国焘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在周的率领下,一些“实干家”将出现并推动国家前进。

此外,张国焘更是大胆预测,那些昔日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激进派,比如毛的妻子江青、陈伯达、康生等,都将很快地失去其位置和政治影响。至于当时已被打倒的一些人,比如刘少奇、邓小平等等,将会复出,因为治理国家需要他们的经验和组织能力。 

减轻美国对华敌意

美国政府极为关心“文革”时期中国大陆的外交走向,张国焘认为对所谓“红色中国扩张的企图”无需多虑。 

张国焘认为:“在眼下的中国,国内的因素要大于国外的因素,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高层无暇过多考虑国际关系,现在外交事务并非重点,就连中苏矛盾和越南问题都被放在一边。”

同时,张国焘指出:“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往来时,毛泽东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方法。比如,毛泽东之所以很关注西德(联邦德国),就在于它既反对苏联又有中国需要的资源,它向中国提供了急需的货物。与西德一样,日本、英国、法国都将与中国保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在此,中国根本不会考虑政治的气候。”

张国焘的上述分析,在某些方面显然加深了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在具体的政策上,比如张国焘对中国外交的判断,无疑有助于减轻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敌意。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