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的这一生(5)

张国焘的这一生(5)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的这一生(5)

【简介】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见到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在两个中央的对峙中,最高裁判是战争,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也是战争。南下之战,最初顺风顺水,连战连捷,大有席卷全川、直下天府之势。百仗血战,双方将士的骨骸填满千沟万壑。红四方面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仍然不能破敌。兵入绝境,毛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见到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在两个中央的对峙中,最高裁判是战争,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也是战争。南下之战,最初顺风顺水,连战连捷,大有席卷全川、直下天府之势。百仗血战,双方将士的骨骸填满千沟万壑。红四方面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仍然不能破敌。兵入绝境,毛泽东预言的“南下是绝路”不幸成为事实。

天上掉下了林育英,分庭抗礼的党内格局开始松动。在兵危战险的困境面前,在共产国际的严厉喝斥下,张国焘的调门越来越低,最后在内外交困中被迫取消伪中央。红四方面军将士不佩服他的远见,而叹服他的辩才:“成立第二中央,张总政委正确;撤销第二中央,张总政委也正确。那究竟是谁错了呢?”张国焘给出的答案是:谁都没错!

电台密码之争。红军总部握有与红二、六军团进行联系的惟一密码。张国焘拒不上交,故意阻断中央与两军团的联系,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被蒙达一年之久。朱德、张国焘联名致电贺、任、关,要求他们尽快北渡,心里谋划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方案。

军心之争。朱德、刘伯承先发制人,上路迎客,说明真相,澄清认识,出谋献策;张国焘坐失先机,他的欺骗、分化、吞并的“三板斧”砍不烂贺、任、关的“铁三角”。

眼高于顶的张国焘始终把任弼时当作“小弟弟”看待,他不知道这颗昔日的嫩芽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任弼时主动担当“调解人”角色,以了解情况为由,与陈昌浩、徐向前、傅钟、李卓然等高级将领谈话。等他把情况了解清楚时,四方面军师级以上干部多数站到了中央的立场上。“会合后一切都完了!”张国焘担心交出兵权、开除党籍、军法从事。岷州会议突起风云,他用个人意见推翻集体北上决议。菩萨也有震怒时,朱德、陈昌浩双双下战书:你不干,我来干。争辩无理,辞职无心,哭诉无效,各种方法用尽,张国焘万般无奈,只得服从众议,率军北上。

二万余名将士玉碎祁连山,写下了军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西路军全军覆灭的责任由谁负责?所有的当事人滴血的眼睛瞄准了张国焘。半个世纪后,历史为张国焘平“冤”。这场四方面军最大败仗为张国焘关闭了军事生涯的帷幕。

延安会议正式清算张国焘的错误,批判与挽救成为会场上的双重旋律。贺龙指着闪烁其辞的张国焘说:“当你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我还是个‘军阀’;现在,我做了共产党员,你反而变成了‘军阀’!”毛泽东、张闻天代表中央诚恳地要求张国焘抛弃错误,从头干起。

批判张国焘路线的运动中突爆惊天大案:在抗大进修的30多个四方面军高级干部计划拖枪出走,另闯天地,结果事败被擒。张国焘先惊后喜,既怕大案牵连自己,又想推波助澜,扩大事端。毛泽东冷静地处理此案,把众多将领团结在自己身边,上演新编“将相和”。

恨天无柄,怒地无环。失意后的心灵,无法承受微尘之轻。一句调侃、一个玩笑,都能引发张国焘的无名大火。虽然担任中共惟一的边区政府主席之职,他却总疑心有人暗中监视他。为此,伍修权背了几十年黑锅。

瞒着组织,瞒着妻儿,张国焘借祭陵之名独自踏上不归路。毛泽东、张闻天迭电挽留,林伯渠车站阻截,王明、周恩来、董必武当面苦劝,均无法阻止他出逃的匆匆步伐。

张国焘面谒蒋介石说的第一句话是:“兄弟在外,糊涂多年!”周恩来愤怒地插话:“你糊涂,我不糊涂!”

在回党工作、请长假休息和自动脱党三种抉择面前,张国焘选择了下下策。

明日请看:成为戴笠手下的一名中将特务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