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的这一生(3)

张国焘的这一生(3)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的这一生(3)

【简介】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想将党领导的军队改造成“张家军” 在国共合作破裂前夕,张国焘主动前往郑州,与冯玉祥、汪精卫会谈,但无法挽救危局。他奉命阻止南昌起义。恽代英指着他的鼻子说:“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要打倒你!”谭平山联合军官,准备对他实施暗杀计划,遭到周恩来的阻止:“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想将党领导的军队改造成“张家军”

在国共合作破裂前夕,张国焘主动前往郑州,与冯玉祥、汪精卫会谈,但无法挽救危局。他奉命阻止南昌起义。恽代英指着他的鼻子说:“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要打倒你!”谭平山联合军官,准备对他实施暗杀计划,遭到周恩来的阻止:“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怎么能杀呢?”南昌起义失败后,奉命而为的张国焘被指责为假传圣旨,遭到撤职处分。

角逐总书记失败,张国焘打算另起炉灶,组建新党。陈独秀不愿意拱伙,感叹“这个计划实行起来很难”。在六大上,张国焘意气用事,与瞿秋白展开喋喋不休的争论,布哈林发出最后的警告:“就是你们这两个大知识分子在吵架,再吵就把工人干部提拔起来代替你们。”这对冤家对头都没能进入常委会。

横眉冷对,舌战群儒。张国焘卷入中山大学的政治漩涡,单枪匹马,与米夫、王明、博古等人对阵。他从心眼里瞧不起这帮引经据典的留苏派,但是,在最需要胆气的时候,却举起了白旗。

急于挣脱樊笼的张国焘通过充当打手获得米夫、王明的谅解,由右向左,进行了人生第二次乾坤大挪移。结果他如愿回国,并出任中央三大常委之一。

千里迎龙头,大别山军民用最高礼节和无比的尊敬迎接“中央代表”,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希望“张主席能带领大家打更大的胜仗”。带着一层和善笑容进山的张国焘很快露出狰狞的铁腕作风,批曾中生、旷继勋,围攻许继慎,以至于干部一听说张国焘要谈话,便心惊胆战。

张国焘亲自擢升徐向前为军长,但是,他们的蜜月只延续了20天。在东进与南下之争中,徐向前和全军将士坚定地站在曾中生一边,党内斗争面临最终的摊牌。

夺取红四军的政治领导权并不是张国焘的最终目标,只是他的第一步,他的计划是想将党领导的军队逐步改造成作战勇猛而驯服听命的张家军。为此,他借用蒋介石的反间计,发动“大肃反”,将数以千计的指战员送上刑场。

尽管张国焘帐下虎将如林,但是他还是缺乏安全感。他深知“大肃反”惹得天怨人怒,担心有刺客,怕人打黑枪,那些剽悍虎将的越轨行为时常令他胆战心惊。他苦苦寻觅武林高手当警卫,最后找到了一位能够打翻许世友的卫士。

红四方面军刮起红色旋风,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歼敌6万余人,辉煌的战果令各战略区刮目相看,“张、徐、陈”的名头甚至响过了“朱、毛、周”。陶醉在胜利之中的张国焘狂妄地提出国民党只剩下7师人,今后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帝国主义国家。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在半年之内由大胜转为大败。

西征途中危机重重,存亡绝续系于一线。张国焘几次提出解散部队,徐向前怒斥他:“一到关键时候就拉稀!”漫川关血战,红四方面军硬是用二千壮士的头颅撞开了一道缺口,勇冠三军的骁将韩亮臣、许世友一死一伤,鲜血将整个山谷重新浆洗了一遍。

彷徨镇前计彷徨,游荡之军疑游荡。红军高级干部中反对张国焘的暗流涌动,十几个师军级将领酝酿着派人向中央告状。中央明令红四方面军停止向西流窜,否则将号召党员起来“斗争”。在双重压力之下,张国焘在小河口会议上痛哭流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让步。

有人说,张国焘不懂军事却喜欢瞎指挥。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张国焘瞎指挥有一个特点,即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际,他一般甘于做些后勤保障工作,将难题交给前方将领去解决,但是一旦形势好转,特别是在大捷即将到来的转折时期,他就会从后台走到前台,扮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角色。

明日请看:得知自己拥有8倍于红一方面军的兵力之后,躁动不安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