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张国焘的这一生(18)

张国焘的这一生(18)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的这一生(18)

【简介】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多次兴起回大陆的念头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战事带动国际黄金价格暴涨,许多人靠“炒金”发了大财。张国焘对于金融一窍不通,但耐不住寂寞,倾囊而出,把全部家当——5000美元投入金市,做起了黄金买卖。一开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少华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多次兴起回大陆的念头

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战事带动国际黄金价格暴涨,许多人靠“炒金”发了大财。张国焘对于金融一窍不通,但耐不住寂寞,倾囊而出,把全部家当——5000美元投入金市,做起了黄金买卖。一开始,行情只涨不跌,张国焘赚了不少。到了后来,随着战事的反复以及中朝联军与联合国军时谈时打,行情涨跌不定。一些行家判断朝鲜战争有可能结束,纷纷抛出硬通货。

有朋友好心地劝张国焘:“看形势,朝鲜战争会以和谈收场,金价已经爬到了峰顶,可能会走下坡路,该收手了!”

“你根本不懂政治。”张国焘不屑一顾,“美国人,老子天下第一,不打胜仗不会罢休;毛泽东,更是硬骨头,对手越强他越来精神。朝鲜战争不见输赢不会收场。只要战火不熄,金价就会上涨。”张国焘不仅不收手,反而将所有资金全部买涨,想赚个钵满坛满。但世事弄人,朝鲜战争很快结束,金价一落千丈,转瞬之间,张国焘血本无归,变成了一个穷光蛋。偏偏祸不单行,杨子烈为节省家用,辞退女佣,自己操持家务,上街买菜时滑倒在青石板上,摔断臀盘骨,好不容易四处借钱保住了性命,但成了跛子。

内外交困,贫病交加,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张家的生活十分妥帖。张国焘闲居在家,杨子烈病卧在床,老二张湘楚读中学,老三张渝川读小学,全家五口人都靠大儿子张海威的薪水糊口。张海威在九龙一所中学当教师,薪水低微,无力应付种类繁多的房租、水费、电费、煤气费、医疗费、学费和生活费。每月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账单,张国焘坐困愁城。

万般无奈之下,张国焘夫妇三次兴起回归大陆的念头。他们知道,共产党的政策是给出路的政策,对于幡然悔悟之人、海外回归之人从来就是宽大为怀,对于历史旧账也不会过于苛责。

第一次与大陆联系是在1951年4月。在江西萍乡上栗老家务农的三弟张国杰收到大嫂的一封家信:

国杰弟:

大哥生活拮据,只靠大儿海威教书糊口。现想将二儿湘楚和三儿渝川暂回老家寄养。家中意下如何?请速回信。嫂杨子烈1951年4月

1951年春,大陆镇压反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运动的重点是打击特务、土匪、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特务被列在镇反的首位。张国焘是臭名昭著的中共叛徒、军统特务,这个时候接纳他的子女无疑会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张国杰一向本分,收到信后担心遭受牵连,于是主动来到上栗派出所,将杨子烈的信上交给派出所负责人李明志。李明志看完信,没当一回事,说:“这是封普通的家信,不必交了,你可以自己留着。”张国杰连连摇手:“还是留在你这里好,不然,领导要看不方便。”他连信都不敢留,更没有胆量收留张国焘的两个儿子。

杨子烈数着日子盼回音,始终没有消息,料到三弟也有难处,叹叹气只好作罢。

又过了两年。张国焘更加困难,特别是两个孩子的高额学费让他一筹莫展。与此同时,内地人民安居乐业、百废俱兴的生旺景象,给侨居海外的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国焘第二次兴起回大陆的念头。

1953年春,在一次与出版界陈先生小聚时,张国焘聊道:“看到媒体上介绍大陆的情况,真是令人感奋。现在我闲居香港,一贫如洗,每天望着日出,看着日落,实在太寂寞了。有时还真想回北京去,为人民做点建设工作。”

陈先生称张国焘为伯伯。他问:“张伯伯是否与北京方面联系过吗?”张国焘摇头:“没有合适的渠道。”陈先生热心快肠,说:“我认识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处理新闻事务的金尧如先生,可以帮你传个信。”

“好,好。”张国焘很兴奋地说:“帮我请教金先生,有没有可能回北京,最好是向毛泽东主席反映一下我的意愿。”

明日请看:张国焘割舍不了对美元的依恋,失去了回归大陆的最后机会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