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与毛泽东的分歧(126)
【类型】报纸
【篇名】张国焘与毛泽东的分歧(126)
【简介】 ■ 金一南 著 上期提示 1918年8月,毛泽东首次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基本是个临时工,在争取旁听生的地位,而张国焘不但是北京大学理工预科三年级学生,而且是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张国焘当时是无时间与毛泽东这个期刊管理员交谈的。 毛泽东与张国焘的第二次相遇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42
【正文】
■ 金一南 著
上期提示
1918年8月,毛泽东首次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给李大钊,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基本是个临时工,在争取旁听生的地位,而张国焘不但是北京大学理工预科三年级学生,而且是学生中的风云人物。张国焘当时是无时间与毛泽东这个期刊管理员交谈的。
毛泽东与张国焘的第二次相遇是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张国焘同样具有很大优势,他是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主持人。毛泽东在中共一大上担任会议记录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张国焘长期居于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这种平衡维持的时候极短。秋收起义,起义队伍没有攻打长沙而上了井冈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那兹提议:开除毛泽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资格。中共中央实际负责人、毛泽东的好友和支持者瞿秋白只有同意。消息传到井冈山,竟传成毛泽东被开除了党籍。
毛泽东后来说:“井冈山时期一个误传的消息来了,说中央开除了我的党籍,就不能过党的生活了,只能当师长,开支部会我也不能去。后头又说这是谣传,是开除出政治局,不是开除党籍。啊呀,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说的就是这次事件。
短暂的平衡又迅速失去了。毛泽东被开除了政治局候补委员,张国焘则在中共六大上,又当选为政治局七委员之一。
这是一个在中共党内资格极老的人物。项英因斯大林赠送一支小手枪自豪不已,把手枪别在腰上随身不离;张国焘则面对面地与列宁谈过话,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其资格1927年以前只有陈独秀能与之相比;1927年以后则只有周恩来能与之相比。
资格如此之老却又比毛泽东年轻4岁,张国焘内心的优越感即使不说出来,也是巨大的。
其实在两河口握手拥抱以前,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人的分歧就已经出现了。
1935年6月16日,毛泽东致电张国焘,提出会合后的战略方针: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目前则在岷江以东,向岷、嘉两江之间发展。
第二天张国焘回电,同意向川陕甘发展,但不同意“目前计划”。认为中央来电提的岷、嘉两江之间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眼前暂时利于向南进攻。
毛泽东要向北,张国焘要向南。还未会面,分歧就显露出来了。
有分歧是正常的。一方长途跋涉,一方长期据守,各自对形势的判断、对本身的估量都不一样,出现分歧可以理解,通过进一步讨论和反复比较也不难解决,问题是不能加入其他因素。后来有人说张国焘不愿北上,提出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并不合事实。首先提出远征新疆的不是张国焘,而是毛泽东。但张国焘第一个把实力因素加入到争论中来,问题便不能不被大大复杂化、严重化和激烈化了。
最初大家面对争论,还是按照党内通常的方法去寻求解决。
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人会面第二天,政治局在两河口一个喇嘛庙里召开扩大会议。以三天时间,专门讨论两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
周恩来作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
选择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报告,此时最合适不过。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下台后,周恩来进入中共中央核心。1928年党的六大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周恩来实际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除他之外,没有任何人的资格能够压住张国焘。
周恩来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都脱离了原有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方向问题,便成为在什么地方创建新苏区的问题。
周恩来提出未来苏区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地域宽大,便于机动;二、人口较多,便于扩红;三、经济条件。
周恩来的结论是,四方面军控制的懋功、松潘理番地区地域虽大,却没有后两个条件:陷于此地区就没有前途。回头向南更不可能。东过岷江,敌人在东岸有130个团。向西北,是一片广漠的草原。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北向甘肃,去川陕甘。那里道路多,人口多,山少。必定会遇到敌人,但可用运动战消灭敌人。
周恩来作报告后,毛泽东、张国焘、朱德、博古、张闻天等13人相继发言。
周恩来作结论。提出口号:赤化川甘陕。会议记录在最后写道:“全体通过恩来的战略方针。”
会后,周恩来根据两河口会议决定,立即制订《松潘战役计划》,准备一举击败胡宗南,控制松潘地区作为北上通道。
同意北进的张国焘却很快改变了。
6月25日会师大会后,张国焘似乎并不特别经意地问周恩来,一方面军有多少人。周恩来坦率地告诉他,遵义会议时有三万多人,现在可能不到了。
1972年6月周恩来回忆这一幕时,依然印象深刻。他说,张国焘一听,脸色就变了。张国焘太懂得数字里面的含义了。这就意味着两个方面军会合后总兵力十万人内,80%以上都是四方面军的人。
实力开始潜移默化地进入刚刚开始的关于前进方向的争论。张国焘开始思考如何把这个比例带进中革军委,然后再带入政治局。
他的个人野心就这样膨胀了起来。
中央红军的实力在一、三军团。林彪、彭德怀成了张国焘工作的重点对象。他派秘书黄超看望彭德怀,送去几斤牛肉和几升大米,还有二三百块银元,坐下就问会理会议情况。还对彭德怀说:张主席很知道你。
对林彪,估计也送去了同样的东西,说了同样的话。聂荣臻回忆,一次在右路军总指挥部吃完饭,陈昌浩说林彪同志可以先走,聂荣臻留下来谈一谈。一谈就是对遵义会议的态度,对会理会议的态度。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不同意这个会议,实质是不承认毛泽东有比他高的党内地位。
会理会议批评了林彪和彭德怀。张国焘不同意这个会议,实质是拉拢林、彭,对毛泽东釜底抽薪。表面一致下,张国焘的工作暗中开始了。
毛泽东是照顾到会合后四方面军的强大实力的。6月29日,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张国焘为中革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军委委员。同日,根据两河口会议决定,中革军委下达北进的《松潘战役计划》。6月30日,中共中央派李富春、刘伯承、林伯渠、李维汉等组成中央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驻地杂谷脑慰问。慰问团7月3日到达杂谷脑。
张国焘在杂谷脑向李富春表示对中共中央的不满,要求“充实红军总司令部”。李富春鉴于事情重大,于7月6日致电中央报告张国焘的要求,请中央考虑。
7月8日,张国焘在杂谷脑召开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抓住《前进报》批评“西北联邦政府”这件事,攻击中共中央。
此前的5月30日两军会合之前,张国焘在茂县宣布成立“西北联邦政府”,认为从此“树立了西北革命的中心,统一了西北各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从此南取成都、重庆,北定陕、甘,西通青、新,进一步与中央红军西征大军打成一片”。
两军会合后,凯丰在《前进报》上发表《列宁论联邦》,批评张国焘成立“西北联邦政府”。凯丰与张国焘同是江西萍乡同乡,不同的是他资格甚浅。大革命失败后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底回国才转为中共党员。他是一个脾气、性格都很冲动的人。遵义会议上坚决不承认错误,遵义会议后鼓动博古不要交权。但他又很年轻,当时刚刚29岁,斗争起来热情极高,缺乏策略。《前进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从时机看不好,从效果看更不好。张国焘以此为口实,一下子就挑起了四方面军干部与中央的对立情绪。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