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叛党者张国焘的是与非

叛党者张国焘的是与非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叛党者张国焘的是与非

【简介】 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但很久以来,他在中共党史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叛徒。 随着近些年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布,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专家指出,虽然张国焘在革命过程中犯过严重错误,甚至中途叛变,但不应当遮盖其在建立中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67

【正文】

任何一本中共党史,都跳不过张国焘这个名字。他在历史上的功绩和错误都无比鲜明。有文章用A面和B面来解读他的一生,但很久以来,他在中共党史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叛徒。

随着近些年档案资料的不断公布,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专家指出,虽然张国焘在革命过程中犯过严重错误,甚至中途叛变,但不应当遮盖其在建立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出身官绅世家

张国焘出身江西萍乡的官绅世家,父亲是为官的,同时经营钱庄。张家生活富足,家世显赫。张国焘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

1916年10月,张国焘考入北大理科预科。北大求学时期,张国焘常把自己阅读的进步书刊寄给父亲,并坚决回绝了家里安排的亲事。

张国焘口才很好。在北大,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四处进行革命宣讲。后来红四方面军的老人回忆道:“张主席的战前动员是最好的,每个指战员听了都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1919年,张国焘与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首次相遇,当时张是学生领袖,而毛是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李大钊向毛泽东介绍说:“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毛泽东迎上前,热情地同张国焘握手,自我介绍说:“我是湖南毛润之。”张国焘点点头,然后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高谈阔论起来。

“五四运动”成就张国焘

把张国焘推上历史前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国焘是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讲演部是各校积极分子云集的地方,人数众多,仅北大就有800多人。张国焘把这些人分别组成若干讲演团和讲演小队,到北京城内外街道、火车站及集镇等地讲演,散发和张贴宣传品,宣传抵制日货,揭露北京政府和亲日派。

在这场由游行最终演变为痛打卖国贼的事件中,张国焘始终冲在前面,并成为第一批被抓的学生领袖。1919年6月7日,北京大学门口,全体学生们热烈欢迎张国焘等出狱。张国焘挺着胸膛,昂首迈步,走在队伍最前排,像个从前线凯旋的英雄。张国焘的能力和才华是出类拔萃的,但他为人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好强争胜,容不得他人的反对。

6月中旬,全国学联在上海成立,张国焘作为北京学联的代表,前往上海出席大会,他被推选负责总务工作。对此职务,张国焘十分不满。而此时,有“五四运动总司令”之称的陈独秀,和北京学联11位重要负责人,被北京政府逮捕。消息传到上海,在沪的北京学生代表决定,派不愿在全国学联就职的张国焘立即返京,组织营救工作。

当时北京学联正群龙无首,张国焘旋即被推为总干事。对于这个职位张国焘很满意,颇有成就感,工作十分积极。他不仅主持会议,指导内部工作,还负责对外通讯联络,沟通各校学生意见等等,忙得不亦乐乎。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忙得有一个月没有回自己的寝室了,疲倦了就在办公室的躺椅上睡一会,吃饭也在办公室,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但是一次次请愿的失败让张国焘失去了往日的热情,他开始反对学生请愿,并申诉自己的理由说:“学生无后盾!”他转入北大哲学系,决定一心完成学业,以期将来功成名就。但是张国焘已经被当局列入黑名单,不得不在组织的安排下转移到上海,经历了短暂的流亡岁月。

借祭扫黄帝陵叛党

红军长征到达陕西省北部的陕甘宁根据地后,延安发起了大规模批判张国焘运动。这时候,在苏联就企图排挤和取代张国焘的王明从苏联回国。王明迫不及待地下令枪杀了张国焘手下的三位红四方面军高级干部,罪名是“托派”。王明在与张国焘谈话中说:“你不是‘托派’,不过受‘托派’利用。”张国焘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1938年4月5日,张国焘在赴陕西中部祭扫黄帝陵之后,登上了国民党方面的汽车扬长而去。周恩来等人百般劝阻无果,张国焘叛党终成事实。

1949年前,张国焘携全家前往台湾,但未能继续在军统任职。后来他隐居香港,1968年移居加拿大。晚年张国焘靠给美国人写回忆录为生。关于他的死,大陆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这位中共创始人因无人照顾,冻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其夫人辗转求助于蒋经国,才凑足了丧葬费用。但也有人指出,在加拿大这种福利健全的国家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家养老院将面临巨额赔偿和法律问责,所以此事不实。无论怎样,1979年12月,82岁的张国焘离开人世,死前叮嘱儿子,他的墓要朝向东南。

(阅读全文,请联系《天天新报》副刊部) 

○摘自《文史参考》 韩璐 文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