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追随将军的步伐 默默奉献山村56年

追随将军的步伐 默默奉献山村56年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追随将军的步伐 默默奉献山村56年

【作者】 兆明

【简介】有这样一位将军夫人,她丢下城市里的一切,追随丈夫来到贫穷落后的老家支援乡村建设,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有这样一位乡村女教师,她醉心教育事业十余年,不忍心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捐钱捐物,扶助弱小,更多的人在她的影响下坚强直面人生; 56年的光景已过,龚全珍的风范却依旧不改,为民服务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53

【正文】

有这样一位将军夫人,她丢下城市里的一切,追随丈夫来到贫穷落后的老家支援乡村建设,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有这样一位乡村女教师,她醉心教育事业十余年,不忍心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捐钱捐物,扶助弱小,更多的人在她的影响下坚强直面人生;

56年的光景已过,龚全珍的风范却依旧不改,为民服务,奉献为先。她的一举一动已成为引领众多年轻党员迎头向前的一面旗帜。拂去笼罩在她身上的神圣光环,新法制报记者带你走近龚全珍,体味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骨与情怀。

看书学习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与街坊聊天

向本报记者讲述她的故事

甘祖昌将军纪念馆

龚全珍工作室

关心青少年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90高龄 小城里的将军夫人

5月23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金城社区。

在社区一栋居民楼里,90岁高龄的龚全珍白发苍苍,和衣而卧。或许,连日来接受媒体采访耗费了她不少心力,瘦小的身躯裹在被子里显得格外单薄。

只有在采访的人群散去时,老人才会这般流露疲惫。她偷偷告诉女儿,“头有些晕”,但更多的时候,面对记者的发问,她都会侧着身子,仔细聆听,用一口好听的山东普通话细细作答。

“她就是这样,累了也要硬撑着,不愿意给人添麻烦。”女儿甘公荣很了解母亲的性格。

休息片刻,老人就倚在床头看看新闻,翻翻杂志——床边整齐地放着一摞书。

老人曾经谈到,自己爱看小说,最近在读莫言的书,“他写的都是农村的事,感觉特别亲近”。言语之间,老人似乎对农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就连自己的梦想都是“做一位合格的乡村女教师”。

这样的言语,你也许会以为她就是一名普通退休教师,但她的身份不仅仅这么简单。

龚全珍1923年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工人家庭,毕业于西北大学教育系,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可最美好的时光却都奉献给了江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而且一待就是56年。

“祖昌要回家做农民,我也就跟过来了。”龚老淡淡一笑。

老人口中的“祖昌”是开国将军甘祖昌,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人。1957年,甘祖昌将军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执意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务农。追随着丈夫的脚步,龚全珍也来到江西。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甘祖昌将军回赣支持家乡建设的故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一家也因此成为当年报道的典型。为此,才有不少珍贵的照片保存下来。

更多的莲花人则是在龚全珍一场又一场的报告会中认识甘将军。

在她的娓娓讲述中,甘将军的形象在当地人心底逐渐丰满,他的无私奉献、他的爱党爱国,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下来,高大、不朽。

半个世纪以来,龚全珍并没有因为将军夫人的身份而接受任何特殊的待遇,而是甘愿成为丈夫身后一个虔诚的追随者,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力行普通党员的使命,继续完成甘将军未尽的梦想。

远走赣西 追随将军的步伐

5月21日,龚全珍来到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这里,陈列着甘祖昌将军当年支援家乡建设的很多珍贵照片。

在一张甘祖昌检查稻穗的照片面前,老人驻足许久,目光迟迟不能移开。照片里,甘祖昌五十出头,正值壮年;照片外,龚全珍满头银发,步履蹒跚。

“祖昌当时是在检查新稻种结穗的情况,这个新品种很好,当年亩产很高,老乡们都很开心。”

“看,那是祖昌在教女社员开拖拉机”、“祖昌在教女儿公荣插秧”、“祖昌在教两个女儿缝衣服”……

尽管很多照片上都看不到龚全珍的身影,她却对任何一个场景都如数家珍,眼底流露的尽是对甘将军的崇拜和依恋。

“祖昌以前受过三次重伤,多次轻伤,还有很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龚全珍介绍说,这种情况下,工作一紧张,甘祖昌便会头晕目眩,他自觉无法很好地完成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一直非常自责,这才提出想要回农村当农民的想法。

很多人疑惑,当时龚全珍是什么想法?

其实,在来江西之前,龚全珍不无担心,“回去当农民,我连水稻都没见过,回去能干什么呢?”

孙女甘洪梅的一句话透露玄机:“奶奶曾经告诉我们,爷爷在她心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她崇拜他,她信仰他,她尊重他的选择。

因而,当年龚全珍的想法非常简单,“祖昌身体这么差,我得跟着去好好照顾他”。何况带领乡亲们致富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

原来,在与甘祖昌相识的最初,龚全珍一直觉得自己和将军身份悬殊太大,一度想拒绝这门婚事,但看到甘祖昌浑身病痛,确实需要人悉心照顾,这才决定终生陪伴他左右。

值得庆幸的是,在农村风吹日晒的艰苦劳作竟治好了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医生原本预言,甘祖昌只能活到60岁,但在农村广袤天地里,甘将军活到了80多岁。

农村条件苦一点算什么?语言不通又怎么样?这些困难龚全珍都抛到了脑后,一心跟着甘将军建设家乡,发挥共产党员的光与热。

自夫妻俩1957年回到家乡以来,甘祖昌一共参与建设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投入支持建设的工资就达8万多元,占他工资总额的70%。这其中也离不开龚全珍的全力支持。

而当时龚全珍当老师的工资每月才80余元,她除去寄20元回山东给母亲、自己留下10元伙食费外,其余全部交给甘祖昌支配。

但提及此事,龚全珍一再表示,“祖昌的梦想就是水稻丰产、增长,让农民生活好起来”,“跟他相比,我做的这点事简直微不足道”。

教书育人 不忍心看孩子失学

“南陂小学的‘陂’读bēi,可不念pī。”

5月21日,龚老敏锐地发现了记者的发音错误,当即温柔地指出,脸上似乎还能看到当年教学的认真劲。

早在新疆,龚全珍就是新疆军区子弟学校的老师,来到莲花,她也成为了一名乡村女教师。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插曲。

“到了江西才发现,南方农村和北方农村不一样”,本想着和丈夫同耕同作的龚全珍意外地发现,江西竟然都是水田,需要脱鞋下田。

谈起此事,龚全珍略显难为情地抬了抬脚板,“我一打赤脚就路都不会走了,根本没法下田干活”。

过了几天,她就坐不住了。思来想去,她就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

起初,她被安排到坊楼镇九都中学任教,4年后被调往当地南陂小学担任校长,一呆就是13年,后又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做校长。因此,龚全珍还是习惯听别人称呼自己为“龚校长”。

当年的同事朱福海如今也已老态龙钟,他对龚全珍印象仍然深刻:“平时她都和女学生住在一起,照顾她们的起居。”

很多个夜晚,朱福海在加班之余,总能看到龚全珍房间的灯还一直亮着,“夜里两三点都还没休息”。

如今随便走在沿背村上,年过五十的中年人,大多数是龚全珍的学生。

“我们那个时候不听话,她从不发脾气,而是很耐心地一遍不懂再教一遍,”接受采访的沿背村人不无感叹,“那个时候她胖胖的,现在老了,瘦得很了。”

朱福海清晰地记得,当时班上有一位叫严小珊的女学生“状态相当不好”,上课老走神,情绪很低落。原来,这个孩子父亲去世得早,母亲身体又差,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孩子因此很自卑。

见状,龚全珍主动承担了她的学杂费。受到鼓励后,严小珊也开始积极学习,努力生活,毕业时竟然考到了全班第五名!

而类似情况的学生,龚全珍资助了四五名,都是用自己不多的工资替他们缴纳学费,购买学习用品。

“作为老师,我不忍心看他们失学。”龚老坦言,自己教学的意义并不在于要求学生成龙成凤,而在于让学生学到生存、自立的技能。

坊楼镇的一位司机告诉记者,有几年,龚全珍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义务帮农民们扫盲。

做了这么多分外事,她并不以为意:“祖昌说过,‘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

扶助弱小 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按照两人生前的约定,“谁先走,另外这一个就住进敬老院,不给儿女添麻烦”。

于是,龚全珍拒绝了儿女的挽留,住进了琴亭小学旁的幸福院。为中小学生作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帮助成立校外活动小组,讲述将军自愿解甲归田的故事……和孩子们在一起,是龚全珍最开心的时光。

殊不知,她的到来,无意中改变了一个小女孩全家的命运。

这个女孩现年28岁,名叫彭艳峰,如今是萍乡市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曾获得萍乡市优秀教师称号。5月14日,她特意抱着自己2个月大的孩子来看望龚全珍,同她一起分享初为人母的喜悦。

1992年,彭艳峰来到琴亭小学读书。那时,彭艳峰的母亲尹韵娇脚有残疾,父亲患病,智力低下,彭艳峰还有一个弟弟,家中生活十分困难。

当时,龚全珍在幸福院组织了一个幸福学习小组,拿出自己的积蓄购置书籍、资料,十几个孩子都在里面看书、学习。彭艳峰加入到学习小组后,得到了龚老的悉心照顾。

可不久之后,尹韵娇就下岗了。了解到尹韵娇是裁缝,缝补的手艺不错,龚全珍就拿出500元钱,鼓励她去缝衣、补鞋、修伞,“能吃苦,就能生存”。

正当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2005年,尹韵娇病倒了,白血病。

“妈妈当时说什么也不肯做手术,想要把钱省下来留给我们读书”,龚全珍听说后,二话不说塞给尹韵娇3000元钱,告诉她要坚强,还四处奔走,为她联系到湘雅医院住院治疗。

这些经历促使彭艳峰在考大学时选择了师范专业,在现在的工作中,她也像龚老一样,总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彭艳峰坦言,尽管龚老并不富有,但很多人都以她为榜样。因为,过去的岁月里,龚全珍和她的家人不止一次向困难群众伸出过援手。据统计,受助群众达100人之多,捐款达10余万元。

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龚全珍在女儿的搀扶下,先后将2600元和1000元的特殊党费亲手交给组织部门。

勤俭节约 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

2003年,龚全珍加入了县镇两级的老干部宣讲团,很快,她就成为了团里最活跃的一名成员。进机关,入企业,进学校,下基层,作报告,这几乎成为她主要的工作重心。

一代又一代的莲花人是在一场又一场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里认识了甘将军,同时也目睹了将军夫人的风采。至今,她已义务作了近百场次报告,听众达2万余人次。

学生回忆,龚老总是穿着朴素。事实上,龚老总是舍不得买新衣服,儿女送的新外套,她总惦记着要送给有需要的人。

一瓶矿泉水、几块小面包,这通常是龚全珍外出作报告必备的粮食。

报告会后,每每被邀请吃饭,她总以“吃惯了”、“牙齿不好”等理由推辞,默默地在一旁吃自带的食物。实在推辞不过,她就勉强点一份蛋炒饭,“说是她最爱吃的”。

实际上,宣讲团的老同志非常清楚她的心思,“她总对我们说,学校教育经费也紧张,搞菜吃,会增加学校的负担,也浪费。艰苦一点不好吗?”

对待自己的吃喝穿戴,她一切从简;可一做起公益事业,她可毫不含糊。

一次,龚全珍到凫村中学作报告,报告会结束后,她来到学校的图书室,看着空荡荡的书架,她有了新想法。

回到县城后,她拿出自己的生活费,跑到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捐赠给凫村中学。

2003年5月,当她无意中听说县关工委打算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但还有部分资金缺口时,她又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400元。

莲花县老干局局长王慧敏透露,当地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初,龚全珍就带头捐出了1000元,在她的带领下,基金会一下子就筹集到了捐款26万余元,现如今已经连续奖励了5届优秀学生,其中奖励优秀学生139人,资助贫困学生175人。

正是看中龚全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2012年5月,金城社区邀请龚全珍担任社区辅导员,牵头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用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金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欧阳勇回忆,工作室成立之初,龚老每天都按时前来坐班,“从家里到工作室大概2公里的路程,她每次都坚持走路过来,都不让我接送”。

在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社区志愿者的名单,龚全珍的名字排在前面,还附带了家庭电话号码。

另外一边,一块牌子上详细地列明了四个季度的工作安排——“1月5日,组织开展慈善募捐爱心活动”、“2月1日,组织开展对困难家庭的思想辅导和走访”等。

社区工作人员说,每次走访社区困难群众,龚老总是不会缺席,捐款捐物特别积极。在最近的一次走访活动中,她亲眼看到龚老在兜里准备了些钱。每到一户,老人都会根据家庭困难情况塞钱给对方。

“走访多户的话,她就会准备好多零钱;走访一户的话,就准备好几百元”。看到龚老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这位工作人员特别感动,“我们年轻人都该好好向老人家学习”。

如今,由于龚老身体不好,已经很少再到工作室坐班。但她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周边的工作人员,“社区有这一老,如有一宝”。

“活着,就要认认真真地工作学习,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年轻一代党员的勉励。

记者手记

追随,是最大的感动

默默奉献、无私付出,这些,贯穿了龚全珍的一生。

追随将军回乡务农,这是她作为一名妻子所能提供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倾心农村教育,这是她身为一名教师的恪尽职守;扶助弱小,关注公益,这又是出于一位普通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位将军夫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特殊的光环,看到的只是一颗纯朴为民的心。龚老,以及甘祖昌将军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勤俭、务实、清廉、为民,无不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本色。

他们的事迹,而今听来依旧鲜活感人,展示了优秀党员的真我风采,这种个人的精神力量如果得到不断的学习与壮大,必将形成巨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追随,是我们最大的感动和怀念。陪同前行,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最宏大的力量。

◎文/记者朱叶◎图/记者秦方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