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旮旯里的坚守
【类型】报纸
【篇名】山旮旯里的坚守
【简介】34年,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一直在山旮旯里坚守,无怨无悔。她是支月英,奉新县澡下镇白洋小学教师。 1980年,奉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偏远山区更缺教师。19岁的进贤女孩支月英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34年,她走得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好深山里的孩子。从“支姐姐”到“支妈妈”,她一直在山旮旯里坚守,无怨无悔。她是支月英,奉新县澡下镇白洋小学教师。
1980年,奉新县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偏远山区更缺教师。19岁的进贤女孩支月英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报名参加了奉新县澡下镇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并顺利考上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前往海拔近千米、最缺教师的泥洋小学任教。
这里人烟稀少,不通班车,出门全靠两条腿。每逢开学,学生们的课本和粉笔、教具等,都是支月英和同事们肩挑手提运上来的。本地教师在山路上走惯了,而她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老是掉队,但还是咬着牙跟上去。一趟下来,她的脚磨出了水泡,肩膀磨得又红又肿。
夜深人静时,山风呼啸,鸟兽怪叫,吓得这个外地姑娘难以入睡。一年又一年,一些教师因为吃不了这里的苦,来了又走,只有支月英一直坚守。每天,她认真备课、上课、改作业,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教他们唱歌、画画,与他们一起玩耍。山花开了,总有孩子给她采来最香的一束;山果子熟了,总有孩子用书包带来最甜的一捧;她生病时,总有孩子带来一个个滚烫的熟鸡蛋;逢年过节,总有乡亲们送来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
支月英难忘此情,难舍此山,慢慢习惯了在大山里教书育人的生活;习惯了在风霜雨雪时,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回家;习惯了那些留守孩子把她当姐姐、当妈妈一样聊天、撒娇。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学生就像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她身边飞来飞去,快乐地歌唱。
30多年来,她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好好教孩子,好好对待每一个孩子,为山里娃的成长多做点实事。刚到山里教书时,她的月工资只有20多元。有些家长交不起学费,孩子迟迟不来报名,她就帮他们垫付学费。可垫得多了,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但看到孩子们一个不少地都上学了,她感到很欣慰。
一茬又一茬的孩子毕业了,有的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但都对支老师恋恋不舍。山里人早把支月英老师当成了他们的女儿,孩子们只要听说支老师会走的小道消息就问:“支老师,您不会走吧?支老师,您可以不走吗?”看到他们至纯至善的目光,支月英又怎么忍心离开他们呢?
这些年,各级领导去看望她,多次提出给她调换工作,但她都一一婉言谢绝。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她年龄偏大,想调她下山到镇中心小学任教。此时,比泥洋小学更偏远的白洋小学学生家长,联名要求支月英老师去白洋任教。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成了白洋小学第一位公办教师。
别的教师都是往山外走,可她却越往深山里去,家里人很不理解,心疼地说:“你也年过半百,身体又不好,就不要去白洋小学教书了。”她总是乐呵呵地说:“30多年都这样过来了,白洋的孩子需要我,我怎能打退堂鼓呢?”
岁月如梭,她看到山区学校越建越好、山区孩子一步步走出大山成长,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回乡看望她、亲切地拥抱她的时候,就是她在山旮旯里那份守望的幸福。
本报记者 邹海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