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中共党史上的一位“这个”———读长篇传记文学《凯丰传》

中共党史上的一位“这个”———读长篇传记文学《凯丰传》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中共党史上的一位“这个”———读长篇传记文学《凯丰传》

【简介】■习嘉裕 评论 副线衬起圆雕 《凯丰传》两条线索展开:以凯丰的革命历程为主线,配以其家庭生活的副线。围绕着主线并穿插于其中的副线,从传主的家庭遭遇、夫妻日常生活、父母子女情感等几个侧面展开他生活和斗争所历经的险恶环境,衬出了凯丰立体的光辉形象。 由于残酷的历史原因,凯丰有4次婚姻。可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习嘉裕

评论

副线衬起圆雕

《凯丰传》两条线索展开:以凯丰的革命历程为主线,配以其家庭生活的副线。围绕着主线并穿插于其中的副线,从传主的家庭遭遇、夫妻日常生活、父母子女情感等几个侧面展开他生活和斗争所历经的险恶环境,衬出了凯丰立体的光辉形象。

由于残酷的历史原因,凯丰有4次婚姻。可是囿于史料的欠缺,传中极少正面描述他对妻子的爱情表达,但却烘云托月地在他4位妻子对他真诚终生的情感描述中,让读者读出这位“不肯轻易向人吐露心声”的大丈夫诚挚的大爱之情。试举孙氏和他的第三任妻子王茜为例。

孙氏,无论从旧“妇道”还是新道德看,都是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为凯丰献出了全部心血、情感和生命,而且无怨无悔。为了克全(凯丰)能继续上学,她毫不犹豫拿出了只供救急的陪嫁压箱钱;为了能“每天闻闻他的气味”,她苦苦哀求公公留下即将被投入灶火中,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却带来灾难的洋书,但那是克全从德国寄回来的,是克全“摸过、读过”“留着他的气味”的珍贵物;为了不连累族人,她自持绳子到祠堂,让族人绑她送去保安团,因为“克全连累了族里,我这个婆娘应该替他还债”;公公婆婆劝她改嫁,她摇头,说:“没听到克全不在人世了,我们就不能说克全回不来了”;她认定克全是做正事、做大事的大男人,她心甘情愿为克全受苦受罪,也心甘情愿为克全死:“为了自己男人去死,我觉得值”。只要克全在,无论他在海角天涯,她便有顽强的生命力,足以顶住那怕超出她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劳累、压力和折磨。然而,一个“克全被炸死”的误传,砍断了她的精神支柱,她彻底垮了,但她还是坚持揩洗干净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去克全那里”。孙氏对凯丰的一生痴情,单以“恪守妇道”是解释不了的!

孙氏之后,还有一位女性却在她久寻之后见到凯丰时突然“瘫了”。这是王茜,一位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女大学生。在凯丰主持哈尔滨市委工作期间,国民党残余、特工、土匪、日伪特务,为配合国民党大举进攻我东北解放区,残忍暗杀革命干部,而凯丰却每日早出夜归忘我地工作。为此,王茜整天为他提心吊胆。每次凯丰外出,她除反复叮嘱小心,还要“亲自检查警卫员的枪枝子弹上膛了没有”。夜里,凯丰不回到家,她决不上床睡觉。一次等到半夜,王茜竟亲自出门,在冰雪之夜的哈尔滨四处找寻丈夫,天将破晓时,当她看到正在工人中间嘘寒问暖的凯丰时,她即刻瘫倒在雪地里。残酷的现实,给这位文弱女子造成了多么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不久,竟酿成了严重的精神病,且久治不愈。

就家庭生活而言,凯丰是不幸的。自投身革命,他从没有过完整的家。所幸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4次婚姻的4位妻子,虽出身不同,素质各异,却同样诚挚地爱着他。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真心换真心,挚情换挚情,夫妻间尤其如此。这给读者提供了对他感情世界的理解和想象空间。

凯丰共有6个孩子,其中两个刚刚出生就迫于形势,无奈送给上海和长征路上的百姓家,至今生死不明。孩子们也都经历了许多苦难,特别是留在萍乡的二女淑英。1951年,熬过漫漫苦难岁月的她来到沈阳。这年她已23岁,父女却是第一次相见。经过几十年血与火锤炼的凯丰,这回确实抑制不住牵动心肝的亲情。他先是双手剧烈抖动着,抚着女儿的双肩。当看到她脸上明显的菜色,身上穿着补丁压着补丁的衣服,听着她哭诉萍乡一家人受过的太多太多的苦和罪,却日夜想念他时,他“泪水像断线的珠子,一个劲儿地往下滚”,将女儿“紧紧地抱住,内疚得心里隐隐作痛”。淑英希望在父亲身边有一份工作,他却没有应允,原因是当时沈阳城里找工作的人太多,身为市委书记他不能先给自己的女儿作安排。淑英回家后,湖南省委给她安排了工作。凯丰即写信叮嘱“仍应继续学习,提高政治文化”,“应当时时注意廉洁奉公守法”。淑英生了孩子,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凯丰无力相助写信叫淑英和丈夫“还是回家去种田好了”,要求他们“靠你们自己去养活你们自己及你们的小孩”。1954年秋,淑英又去过一次北京,离京返家时,父亲打发她的竟是一件袖口和肘部都破了的毛线衣,和一件肘部打了补丁的中山装。而这还是他白皮木箱中翻出的最好的两件。

作者藤绕大树般地安插副线,让读者全方位地读懂传主的感情世界: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国家,深情地爱着自己的人民,也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人。但他是国家爱、人民爱至上者。他把对家人的爱纳归于对国家、人民的大爱中,把自己的婚姻带入人民解放事业的大潮里。他引用毛泽东的话回答为女儿安排工作说情的同志说:“我们干革命是造福下一代,而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他不得不丢下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就像他毫无保留地献身革命一样,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由于副线的衬托,《凯丰传》树起了中共党史人物中的又一座“圆雕”。

作为人物正传,《凯丰传》属“非虚构文学”范围。主要人物、事件及背景的人物、事件以至一些重要细节都是历史真实的。作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精美描绘、叙述,精密穿插、安排,艺术且雄辩地告诉人们:凯丰的出现,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的“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他的行为和动机是从当时的“历史潮流中得出来的”,并推动着历史进展。同时,作者又准确地写出了凯丰不同于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独特经历、遭遇,独特的个性、气质,独特的行为方式。恩格斯曾在评论考茨基夫人的小说《旧人与新人》的信中,称小说中“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凯丰传》中的凯丰,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借恩格斯的话说,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位“这个”。?(全文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