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他是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凯丰老师追记

“他是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凯丰老师追记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他是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凯丰老师追记

【简介】 在王老师家中,同学们很开心 这样的古家具在王老师课件中数不胜数 “他是学院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拟定的《悼念王凯丰老师辞》中这样评价。5月22日,记者在学院办公室看到,大家正在忙碌着,要为学院从事古家具教学的王凯丰老师举行追悼会。今年5月9日,王凯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887

【正文】

在王老师家中,同学们很开心

这样的古家具在王老师课件中数不胜数

“他是学院不可多得的特殊人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拟定的《悼念王凯丰老师辞》中这样评价。5月22日,记者在学院办公室看到,大家正在忙碌着,要为学院从事古家具教学的王凯丰老师举行追悼会。今年5月9日,王凯丰因火灾不幸罹难。

祖籍浙江嘉兴的王凯丰1958年在上海出生。生于大跃进,长于文革的王凯丰虽然自幼习画,爱好音乐,文艺特长突出,但注定求学的经历曲折而艰难。中学毕业后,1976年上山下乡在上海崇明长江农场机械厂一蹲就是两年。跟当时不少年轻人一样,1978年12月顶替母亲岗位回沪,后辗转来到上海铁道医学院,进入艺术团任常务副团长。经历坎坎坷坷但遏制不了王凯丰求学的冲动,结合工作需要及自身特长,他在职攻读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系素描油画大专进修班及中文大专写作班。

1997年5月,从行政岗位转到教师岗位,原本痴迷古家具的王凯丰天地从此变得辽阔高远起来。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王凯丰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教。他一口气为建筑学专业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与设计”、“结构与材料———木结构设计”两门专业课程。

“这两门课都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没有办法上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说,“但凯丰老师的课深受同学们欢迎。”而学生们一见到记者,立刻七嘴八舌地描述王老师绘声绘色的家具课:山西、山东、安徽的家具,崇古尚文,文化底蕴深厚;活泼率性,民间气息较浓。江苏、四川、上海郊县等地的家具则做工精细,式样和纹饰都体现了封建宫僚和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秀美端庄,凝结着中国书画的元素,经典性很强。看也看不完的稀奇图片都是他从胶片到数码一路积攒下来的。“可现在———”康小培、伊诺勒·泰、周扬眉、黄琛、廖凯……同学们静默了,王老师再也不能给他们上课了。

仅有课堂是不够的,崇尚古代书院式言传加身教的王老师今年4月初发出了去武夷山家中做客的邀请。开始大家还不好意思,最后竟有10位同学去了,清明节,那是多么开心的3天!爬山、漂流、喝茶,王老师亲自泡的武夷岩茶;吃面,头天王老师光调料就熬了5个小时;看也看不完的古家具,从底楼一直迤逦到四楼……“谁知道他才51岁就……”青春的脸黯淡了下来。

同学们喜欢王凯丰是因为他的课既说又练。凭借自己近20年修复传统老家具的实践,依仗积累的大量图片资料及丰富的修复技巧、工艺、材料等经验,王凯丰对传统家具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及鉴赏有着独到见解,他把这些体会和见解变成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谆谆教导。在王老师无偿提供的家具厂里,对照着王老师制作的榫卯结构分解模型,才情天马行空的年轻人们常常灵光绽放,常有出新之作。于是,2003年岁末,“家———从传统到现代”全国设计大展开赛,建筑系学生组成的团队在王凯丰带领下一口气提交了6组家具系列,更为喜人的是这些作品全部入选成为展览作品,其中的两件已被上海美术馆收藏。“王老师的作品从不忌讳别人来看,设计传播得越广越好”、“王老师说每一件东西都有呼吸,我们的话有能量的,因此开口说话要小心”、“王老师说,我们不一定比古人智慧”……同学们念叨着,眼神空渺,仿佛王老师就在武夷山家里薫香默坐。

书教得好是因为欢喜。1990年,王凯丰参与筹办中国第一届民间艺术展,一眼喜欢上古家具,从此一发不可收。1996年,他在沪上开设了一家集收藏、展示、修改于一体的古典家具展示厅。屏风、木箱、条案、座椅、吧台、陶坛,加上或陶或瓷、或筐或像的各类摆件,古家具展示厅不由分说地把你带进明清,带入西藏、山西、内蒙、浙江……“展厅里也有他的学生智慧的结晶。”吴志强告诉记者,如果你还没去过,那就赶紧去一趟,在那里你就知道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雍容华贵。

因了欢喜,王凯丰愈入愈深,以至于痴迷。足迹走遍大江南北的王凯丰收回的大都是破败老旧的家具,如何让其焕发昔日华彩?一板一眼地修复,寻寻觅觅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就成了他近年来乐此不疲的活儿,上过他课的同学还记得,王老师就那样在桌面与桌腿结合处镶嵌了一块砖雕,于是秦风汉雨顿时让原本普通的实木桌子有了呼吸,有了凛凛庄严。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王凯丰买回的很多老家具都已经腐烂不堪,“修复要‘修旧如旧’,要保存家具的原味和历史感,但家具要用,要在使用中彰显其价值。”王凯丰在2006年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一件老家具,修复时要经过全面清洗、拆开修复、重新设计、打磨、消毒、重新上漆描画、配旧零件等7个步骤,“每一步都必须一丝不苟,才能使其‘焕发生机’。”但有一件事王凯丰没有讲,每次修家具前,他都要沐浴更衣。我们在王凯丰一草一木“衔草”搭构、角角落落留有“思考”印迹的展示厅中看到,很多投入使用的老家具脱落的油漆和描画都没有补上,根本看不出经过了如此复杂的修复。这里,画家陈逸飞、俞晓夫、郑辛遥、摄影家尔冬强、电视人林栋甫、电影人江海洋、艺术经营人吴梅森等都成了常客;影视制作机构常常是一次借去整卡车古家具,《王亚樵》摄制组更是一次借走60件古家具,一借就是两个月,于是,抗日英雄,民族志士,先后策划刺蒋、刺宋、刺汪的影视故事就在这些旧家具的烘托下徐徐展开了。

木头本身有呼吸,要在恰当的位置安放它们,王凯丰说。于是,王凯丰一直在为这些“孩子”找地方,上海莘庄、福建武夷山。他免费为武夷学院设计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事民间文化交流的文化书院,“交流、讲学、切磋,朱子文化、古闽越文化、船棺文化、茶文化……”他说,“武夷山文化大有可观,可惜器物、遗存不多”,王凯丰便把自己的1500多件老家具、古陶瓷等运到武夷山;那以后,王凯丰每周一次开车7小时回学校上两节课,乐此不疲。“等到书院建好了,你们如果愿意,可以来学习、研究,就像当年朱子的弟子那样,感受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王凯丰对他的学生们说。

王凯丰说,把古家具文化融进武夷山这样的文化地理环境中,是一种最温情的“恰当”。

王凯丰说,“新东方主义”主张本土艺术精神的传承,但传承者要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将精髓融化于心,设计出散发传统文化幽香的日用品。于是,他用通透两法、借景烘托,安置温暖的壁炉、温润的木器,配上不再封顶的建筑、卵石下悄悄行走的现代设备,王凯丰武夷山的家便有了屋顶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书房、茶室、餐厅,阳光就成了室内常客;散落家中各个角落的古家具便个个神清气定,安神如也。

王凯丰说,等到中心和书院都建起来了,学生们、学者们都可以来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像古代书院师徒那样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

可是,他突然走了……////(程国政)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