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中国夜莺”喻宜萱执教“国师”音乐系

“中国夜莺”喻宜萱执教“国师”音乐系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中国夜莺”喻宜萱执教“国师”音乐系

【作者】 王修和

【简介】战时恩施“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我校前身)校舍是杉树皮盖的土坯房,学生吃的是红薯南瓜汤,但名师云集,桃李芬芳。“国师”音乐系就是一个以被誉为“中国夜莺”的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喻宜萱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在只有两架钢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为战时我省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828

【正文】

战时恩施“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我校前身)校舍是杉树皮盖的土坯房,学生吃的是红薯南瓜汤,但名师云集,桃李芬芳。“国师”音乐系就是一个以被誉为“中国夜莺”的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喻宜萱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在只有两架钢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为战时我省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师”音乐系系主任喻宜萱(1909年—2008年)生于江西萍乡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自信心强,读中小学各科成绩优异,音乐课成绩更是名列前茅。1927年冬随父母迁居上海,次年春天考入上海私立美术学校,在图(画)音(乐)系学钢琴, 1929年夏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从此走上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声乐之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同“音专”师生上街演唱募捐,演唱黄自创作的《抗敌歌》、《斺正飘飘》等抗日歌曲,1933年她以优异成绩成为该院首届毕业生。1935年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音乐包括声乐、乐理、合唱指挥等课程,并选修教育学、心理学和英、德、法语,在留美期间,喻宜萱在纽约、旧金山、费城、佛罗里达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开始扬名海外乐坛。

1939年秋,喻宜萱结束在美国的学业,绕道越南回到祖国的云南昆明,抗战时期任教于迁至成都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1941年夏,她到战时湖北省会恩施重建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任音乐系主任。喻宜萱上课严格,对发声、咬字、情感表达,要求“三到位”一丝不苟。教学生练唱,自己先示唱,然后学生唱,并亲自伴奏。学生练唱时,她有时用手触摸学生腹部,及时矫正学生呼吸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王文慧学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发声不合乎要求,喻宜萱反复示唱,多次纠正,仍然没有达到科学发声的要求,就有些气恼地说:“你怎么这样不用功?你的音色不错嘛,是有培养前途的。”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态势,使王文慧很受感动,于是严格按照喻教授的要求发声,深刻领会呼吸要领,喻宜萱当场连呼“OK OK”表示非常满意。王文慧此后牢记老师发声、呼吸的要领要求,终于有了显著进步。

喻宜萱爱生如子,令人难忘。有时在周末,她邀请得意门生到家中聚餐,菜肴丰盛。席间每人唱一首歌,喻宜萱的夫君是当地农学院管泽良院长,他唱了一首《锄头》,大家高兴鼓掌。喻宜萱是一位崇尚自由的音乐家,不喜欢别人称她为“管夫人“或“管喻宜萱”。当时有一位客人称喻宜萱为“管夫人”,她义正辞严地说:“我就是我,我就是喻宜萱,不是什么管喻宜萱。有人在我名字上加个‘管’字,想管住我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那是不可能的。”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夏天,张治中将军邀请喻宜萱在重庆北培举办一场音乐会,她请钢琴家、作曲家江定仙教授担任钢琴伴奏。由于听众大多是青年学生,演出气氛十分热烈,演出结束时听众热烈鼓掌要求加演,喻宜萱应听众要求加唱《谁买我的薰衣草香花》,唱毕听众又要求加唱,喻宜萱和江定仙先生事先约定,如加演第二首歌曲,就唱莫扎特的《摇篮曲》;但出乎意外,江定仙却弹出了布拉姆斯《摇篮曲》的前奏,喻宜萱随机应变,和着前奏演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个饶有兴趣的插曲不仅未给喻宜萱带来不利影响,反因流畅自如的演唱而显示出她音乐功底之深厚。

1944年秋,驻恩施的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陈诚召开军官会议时,邀请“国师”音乐系师生举办一场音乐会。爱国抗日的喻宜萱本不想为统兵数十万、失地千里的“三昌将军”陈诚这类权贵演出,但想到利用音乐会演唱抗日歌曲,激发爱国军官们的抗日热情,也可能是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欣然应允。音乐系师生进入大礼堂后,在昏暗的灯光下会场显得十分安静,当报幕员报出喻宜萱的节目,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她平装素服,仪表端庄走上舞台,向大家挥手致意,大礼堂顿时成了一座万簌俱寂的幽谷,她满怀深情忧伤地唱出抗日名曲《安全土》,发出扣人心弦的歌声:“从这边望到那边,从那边望到这边,到处是敌人,哪里还有安全—赶走敌人,到处都是安全土。”她那金质般歌喉中迸发出扣人心弦的歌声,清脆、圆润而激昂,几百颗随着她高音而升入云霄的心,直冲云衢,缭绕回旋,继而下滑,余音袅袅,在大礼堂里萦回震荡,人们情不自禁地鼓掌,这使爱国军官们深受震撼。观众猜测这场晚会的压轴节目应是“国师”音乐系大作曲家夏之秋的爱国名曲《歌八百壮士》,但报幕员宣布晚会结束时,气壮山河的《歌八百壮士》没有出现,这时,台上台下的少数同学开始响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全场随即跟着合唱起来,同学们当时的想法是“你台上不让唱,我们台下唱”。这时,脸色灰暗的陈诚硬着头皮,顶着满场“中国不会亡”的激昂歌声,灰溜溜地匆匆走出大礼堂,但对爱国抗日的军官们却是一次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的洗礼。

1943年有一天,驻恩施机场陈纳德飞虎队的几名美军飞行员从五峰山后的一条小路,爬到“国师”校区。这时,喻宜萱正在给同学们上声乐课,音乐系的钢琴声、喻教授的歌声、学生们的练唱声,吸引着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他们在深谷中听见钢琴伴奏的古典名曲和美声唱法,大惑不解,叽叽喳喳地议论着,在这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熟悉的美妙乐曲呢?课后,同学们听见他们的议论,就和他们用英语交谈,这时陈友松院长也来了,和同学们一起向飞行员们说明这是战时恩施高等学府音乐系正在进行声乐课教学。当飞行员们了解情况后,他们都翘起大拇指,称赞中国人民坚忍顽强的大无畏精神,称赞中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创办了如此规模和高水平的学府,没有想到还听见如此熟悉优美的古典乐曲,更没有想到有人用熟练的英语和他们交谈,他们连连表示敬佩,“OK OK”叫个不停。

1941年,钢琴家、作曲家、老同学江定仙先生应喻宜萱邀请,两人在五峰山共事一年。战时恩施“国师”办学条件差,对音乐系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必备的钢琴乐器缺,教学资料少。但是在工作中,她和江定仙先生事事一同商量处理,他们的合作卓有成效。江定仙有时邀请陈友松院长和喻宜萱到他那座土墙的“土别墅”中小坐喝咖啡,谈论教学工作。从“土别墅”中散发出的咖啡香弥漫在山野的空气中,流露出土洋结合的情趣。江定仙先生于1942年冬应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之邀,担任该院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主任。喻宜萱在一篇怀念江定仙先生的文章中写道:“陈友松院长和我及音乐系师生都十分惋惜地欢送走了江定仙先生之后,又有幸先后迎来夏之秋、巫一舟、杨大钧等名家和另几位专业教师,使教育学院音乐专业师资力量得到可靠的保证。”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喻宜萱辞去教职,从事巡回演出,先后在武汉、长沙、上海、杭州、广州、香港、兰州、迪化(今乌鲁木齐)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1947年秋,喻宜萱应邀在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独唱音乐会,她和江定仙先生第一次合作演唱《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优美的民歌,后来唱响全国,唱到法国和英国,传向全球,享誉世界。

2008年1月,喻宜萱逝世,享年九十九岁。她的高足、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等悼念挽联:“百年弹指,霓裳羽衣随风去;寸草春晖,高山流水复归来。” 喻宜萱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她的光辉名字,永远铭刻在五峰山的高山之巅。

(抗日时期学校西迁恩施五峰山。图为部分师生在五峰山大礼堂前合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