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胜将军:用生命铸成《飘动的篝火》
【类型】报纸
【篇名】朱家胜将军:用生命铸成《飘动的篝火》
【简介】 朱家胜 (1914-2007):江西省莲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六军团长征。历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连指导员、模范师技术书记、红六军团总务处长;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5
【正文】
朱家胜 (1914-2007):江西省莲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六军团长征。历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连指导员、模范师技术书记、红六军团总务处长;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营教导员,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团政委、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组织部长、第一野
长征结束后在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留影
在院子里种南瓜
朱家胜(右二)及夫人、小女儿与开国上将萧克(左二)合影
萧克为《飘动的篝火》题词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也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父亲在世时很少与我们谈及战争岁月,因为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的很多战友都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父亲想起他们就很难受。父亲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参加革命就没有今天的我。”朱家胜的子女说。
朱家胜的孩子们,人手一本长征回忆录《飘动的篝火》。虽然已经是无数次阅读父亲昔日留下的文字,但子女们仍然动容,那些字字句句是父亲用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王凡
穿越生死线踏上长征路
朱家胜1914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年仅15岁的朱家胜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莲花县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县里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年轻人参加红军。时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朱家胜带头报名,在他的影响下,家乡有8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8月,朱家胜所在的红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队开始长征(西征)。这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最早进行长征的部队。出发那天,群众纷纷来到驻地为红军送行。朱家胜洒泪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行军途中打摆子(疟疾)又遇到大雨,地上没有坐的地方,可是累得走不动路了怎么办就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树上,作短暂的休息……”
“草鞋在行军途中被穿烂,就用布裹着脚,拄根棍子继续走,可布又能坚持多久只好光着脚走,又是污水感染发炎,又是地上的石子割裂,两个脚全部烂掉……”
看着长征回忆录中描述的那些场景,将军子女动情地说:“那些苦都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把天下的苦都吃尽了。”
长征路上多险阻,望城坡上立心愿
长征途中有重重险阻,战士们过雪山时高原反应严重,很想坐下来休息,但是能坐的地方都贴着“雪山上有山峦瘴气,不准坐下”的标语,这是因为人坐下就不想起来,飘浮在地表的瘴气会让人无法呼吸。朱家胜当时头昏脑胀难以忍受,他看到旁边有一个战士盖着被单躺着。他心想,他能睡觉,我为什么不能坐一会儿呢没想到揭开被单一看,原来这位战士已经牺牲了。他这才意识到坐下来的危险性,千万不能休息,只有咬牙坚持。
在雪山行进也非常危险,不能离开前卫部队走过的老路,否则就有跌进雪窝的危险。当时有位红军战士何明清因为去方便,回来想走近路结果掉进了雪窝出不来,朱家胜去拉他而手够不着,只能解下腰带拉他,但由于严重的高原反应四肢无力,朱家胜又被何明清拉下了雪窝,幸亏一位挑夫赶来,用扁担把他们救了出来。后来,何明清还是牺牲在了长征路上,他没能走出草地。
1935年12月31日,红六军团长征走到湖南省芷江县附近时,战士们问随行的向导“这里叫什么地名”,向导说“这里是望城坡”。战士们一下议论开了,有人说“望城坡,命里注定不能进城只能望城”;还有人说“如果能活到革命胜利那一天,一定要返回这里,进到城里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望一望”。朱家胜听到战友们这样说,也暗暗立下了心愿,“有一天我也要进城去看一看” 。
40多年后的1981年秋天,朱家胜将军重走长征路,真的来到了芷江城,他特意去看了望城坡,在当年立下心愿的地方凝立许久,替那些在战争中牺牲了的战友们了却了一个心愿。
皮带和皮包当饭吃
《飘动的篝火》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我看到有很多同志都还没有睡,有的聚精会神地正在缸子里煮着什么;有的用柴棍子在火堆里拨拉着什么。我爬向他们,还没看见是啥,就闻到一股焦牛皮味道。
那个用柴棍子拨火的人,大概听到我的声音了,回过头笑着说:“是你呀,朱书记。我在烧牛皮哩!你刚才睡着了,我没有叫你,准备烧熟了再叫你起来吃。”“我的烂鞋子也是生牛皮的,也可以烧着吃呀!”“别忙!你的留下以后再吃吧!”
牛皮烧得咝咝响,鼓起无数米粒那样的油泡泡。牛油掉在火里,火更旺了,火焰更浓了。
牛皮烧好了,那个同志分给我二指宽、二寸来长的一节。我放在手心里仔细一看,的确焦黄焦黄的。我先用牙咬下一小点,放在口里,像油炸糕似的,一点也不难吃。
……
“红军战士吃牛皮真是确有其事。”朱家胜的儿子说,父亲的一位战友曾经拍摄过他从长征途中带回来的几件宝贝:皮带头上的铜扣环和皮挂包上的铜扣子。原来皮带和皮包都吃掉了,就剩下了这些铜家伙。
南泥湾情结
伴他一生
红六军团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抗战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抗日战争期间立下赫赫战功。1941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那首家喻户晓的《南泥湾》歌颂的就是三五九旅。几十年来,朱家胜将军一直保持着南泥湾艰苦奋斗的精神。院子里必会种菜,特别喜欢种南瓜,他常说“从井冈山起我就爱吃南瓜,南瓜既可当饭又可当菜。”
朱家胜将军一生节俭简朴,而在他的节俭背后是一片爱国心。上世纪50年代,为帮助家乡建设农村水电站,他给莲花县寒山乡捐款4000元;为响应国家购买“爱国公债”的号召,他购买国债1000元,是当时南疆军区购买国债最多的干部;上世纪60年代末,他一次性交纳党费5000元……离休定居南京后,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贵州老区人民捐款、捐物,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留下传世之作《飘动的篝火》
看着那本厚厚的《飘动的篝火》,你可能很难相信,朱家胜将军参加革命前没上过一天学,阿拉伯数字都不会写。参加红军后当宣传干事,做统计文书,样样工作都要有文化,朱家胜硬是从阿拉伯数字学起,刻苦认字写字。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利用战斗空隙学习文化知识。解放后,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坚持上职工业余大学,风雨无阻。1955年,朱家胜在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
上世纪50年代,朱家胜将军响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关于老同志写革命回忆录的号召,撰写了多篇文章并被收入“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等大型文集中。散文《飘动的篝火》经《人民文学》登载后,蜚声一时,著名作家杜鹏程撰文称之为战争文学的范本,“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该文先后被收录于高中语文、《中国当代文学史》及中学、大学语文教材,并翻译成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出版。1989年,在朱家胜将军守卫祖国边疆大门40周年之际,以这篇散文命名的、凝聚着将军数十年的辛劳和全部心血的长征回忆录《飘动的篝火》正式出版,开国上将萧克为回忆录题词“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事业。”
朱家胜将军的儿女们说:“父亲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散文名著《飘动的篝火》和一部长征回忆录,这是比万贯遗产还要宝贵的精神遗产。”父亲在赠给每个孩子的书的扉页上都写下了“存念”二字,子女们懂得“这不仅是长征史,也是父亲人生最重要的经历,父辈精神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
朱家胜将军于2007年8月3日在南京逝世,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红星园。将军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诗句:“总有一团篝火,在风雨里燃烧;穿过遥远的时空,温暖我们的心房!”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