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南在长征路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
【类型】报纸
【篇名】王耀南在长征路上架起了第一座桥梁
【简介】 1934年,随着国民党的步步紧逼,形势对我军越来越不利。记得10月上旬的一天,洪超师长和黄克诚政委把父亲和刘子明找到师部,洪师长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总部命令你们工兵营务必在12日午夜前赶到于都执行架桥任务。”而黄政委则握着父亲和刘子明的手补充说道:“你们工兵营在山上修了几个月的工事,不畏艰苦,不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14
【正文】
1934年,随着国民党的步步紧逼,形势对我军越来越不利。记得10月上旬的一天,洪超师长和黄克诚政委把父亲和刘子明找到师部,洪师长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总部命令你们工兵营务必在12日午夜前赶到于都执行架桥任务。”而黄政委则握着父亲和刘子明的手补充说道:“你们工兵营在山上修了几个月的工事,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次你们去架桥,任务很重,时间又紧。希望你们做好同志们的政治动员工作,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再打一个胜仗。”
父亲和刘子明按照首长指示,当即带领部队从高嘴出发,经三角地、谢地、驿前,当天晚上便赶到了石商宿营。第二天一早,父亲率部又从石商出发了。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工兵营于12日按时到达了目的地——于都。
于都在江西省南部,是赣江东源贡水中游的一个县城。工兵营一到于都,早在城南河边赖公庙等候的孙毅科长及另一位同志,见到父亲老远就喊:“王营长,刘政委,你们可来了!”随后一一和他们握手。孙科长说:“同志们都辛苦了!”父亲急着问:“在什么地方架桥?”孙毅说:“就在前面。你们先把部队安置好,再一起选择架桥点。”父亲和刘子明商量后决定:营部和指挥所就设在河边赖公庙里,并叫工兵二连连长梁玉茂在河对岸指挥,营部黄参谋长在河面上指挥。
孙毅亲自率领工兵营的连以上指挥员对架桥点、河川情况进行了现场侦察。结果查明:河宽六百多公尺,水深1~3公尺,最大流速每秒1.2公尺,河底为沙石。当时总部决定:集中大部分工兵连队,在江西于都县花桥、潭头圩(龙石嘴)、赖公庙、大坪心(龙门山)、峡山圩(孟口)一线架五座桥。军委工兵营负责在赖公庙附近架桥。在军委工兵营上游架桥的是红一军团的工兵连队。这些桥要求能通过骡马和炮车,并要在10月16日午夜12点前架通。孙毅还说:“为了防止敌机侦察,过早暴露目标和我军行动意图,要求架桥作业在午后5时至次日晨7时之间进行。”至于为什么那么仓促地放弃阵地防御工程的施工,到于都来架桥,孙科长讲:“由于蒋介石的首席顾问塞克特策划了一个叫铁桶计划的战略方案。该方案是准备集中150万大军,先以三十道铁丝网和相应的碉堡、火力攻势将中央根据地包围,然后逼近瑞金,进而围歼中央红军。在敌人包围圈未形成之前,红军必须立即突围。架桥任务非常紧急,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否则……而且要绝对保密。”
当天下午,架桥开始了。在深水区,父亲指挥战士们用民船做桥脚,杉杆当桥桁,上面铺上门板,构成浮桥。在浅水区打木桩做桥脚。尽管主要架桥材料已经由总部作战局征集、准备好,但桥板、绳索等材料还缺很多。为此,营党委决定让刘子明政委带领一个小组到老乡家里去征集。材料组出发前,刘子明政委对大家说:“架700公尺长的桥,零星材料不零星。于都附近无树可砍,只有发动群众,到周围的老表那里去征集。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动员得好,征集得多。像扩红一样,既要数量多,又要质量好,还不能违反纪律。”
为了按时完成架桥任务,大家想办法,出点子,边摸索,边实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开始架桥时,因河太宽,船进入桥轴线,指挥很困难。特别是夜间作业,指挥员的口令听不清,旗语看不见。为工兵营撑船的水手就给部队出点子:在每条船中间挂一盏马灯。如果船都在轴线上,各船上的灯就会连成一条线;哪只船没在桥轴线上,哪只船上的马灯就会偏离一侧。这样,船到位没到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水手的建议,大大简化了指挥手续,加快了架设速度。
总部首长和作战局的同志对架桥作业非常关心,经常亲临现场检查指导。14日,孙毅和总部作战局的同志陪同一位首长来到了架桥作业场。这位首长高高的个子,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就是周恩来副主席。父亲和刘子明政委赶紧走上前去,向周副主席报告。周副主席认真听取了架桥作业进展情况、部队的情绪以及根据地人民对部队的支援等方面的汇报,并一一作了具体指示。他还巡视了各作业点,亲自视察现场,了解作业进度。巡视中,周副主席的警卫员魏国禄轻轻捅了父亲一下,悄悄地对他说:“周副主席对你们的工作很满意。”
到后来父亲才知道,这时周副主席已在于都住了二十多天,工兵营架桥所需要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周副主席亲自指示征集的。根据周副主席的指示,工兵营研究出了疏散浮桥的具体办法。
浮桥是由一条条船组成的,每条船在水中的位置,上下由锚控制,左右靠相邻的船制约。船如果锚定得好,一般的水流冲击,对它影响不大,船基本位置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因此战士们力求使每条船的锚下正,这样系锚的绳子和水流保持平行。然后在系锚绳索和船固定处做上记号,疏散时解开绳子,船顺水漂离浮桥,结合时捞起浮标,找到记号,加以固定,然后把相邻的船连接在一起,浮桥又结合起来了。当时,总部规定:部队从16日开始,要每天在下午6时后至次日晨7时前通过浮桥。为此,工兵营的战士们白天把大部分民船从浮桥上撤下来,用几只船渡小部队和零星人员过江;下午四五点钟重新架通浮桥,供大部队通过。尽管这样,敌机仍然发现了我军在于都架桥。
17日,父亲接到了军委作战科孙毅让通信员送来的命令:勇部(红四团)到达后,立即过桥,不得延误,其它各部必须让路。命令到达后不久,红四团团长耿飚就率部急行军赶到。父亲命令部队和民夫让出桥面,让勇部过江。勇部过江不久,敌机就轰炸了于都桥。由于工兵营早已作好安排,桥及用于架桥的器材并未受到太大的损失,但也有些老百姓被炸死,许多房屋被炸毁。工兵营在修桥的紧张作业中,又抽出木工、瓦工帮助老表迅速修好了房子。当晚,一军团顺利地通过了于都桥。
18日下午5点多钟,父亲率战士们刚刚将浮桥结合好,就听有人说:“毛主席来了!”父亲一看,可不是吗,毛主席带了二十多个人,正朝这边走来。于是他和刘子明立即迎上前去,向毛主席敬礼致意。毛主席还礼后,亲切地和他们一一握手说:“同志们辛苦了!”接着就具体询问了架桥作业情况及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父亲向毛主席一一汇报了他们架桥前在驿前修碉堡、筑工事的情况以及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的一些看法。毛主席听完后耐心地给他们讲了不能搞碉堡对碉堡的阵地战的道理,给他们解释了运动战的原则,并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到了对岸后,毛主席又一次亲切地同父亲握手告别,并挥手向岸边执勤的战士致意。
从此,红军主力和党中央机关被迫告别艰苦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瑞金和于都出发,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王太和 来源:人民政协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