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枪炮大王”吴运铎
【类型】报纸
【篇名】新四军“枪炮大王”吴运铎
【简介】 吴运铎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是新四军的“枪炮大王”,他的脑子特别聪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1951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全国各地作事迹报告,受到毛泽东多次接见。《把一切献给党》被译成28种文字,向全世界广为介绍。 3个月设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17
【正文】
《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是新四军的“枪炮大王”,他的脑子特别聪明,什么样的枪炮子弹一看就会造。1951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全国各地作事迹报告,受到毛泽东多次接见。《把一切献给党》被译成28种文字,向全世界广为介绍。
3个月设计造出步枪,创造新四军“造枪”的记录
1917年吴运铎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的一个矿工家庭。1935年,煤矿不景气,大批工人失业,父亲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了湖北的大冶煤矿。吴运铎一边在煤矿工作,一边在工人夜校上课。有一天,一位同学手中报纸的一个大标题吸引了他:《新四军军部从南昌迁移到皖南,先遣支队正准备挺进苏南敌后抗战》。吴运铎询问同学得知新四军同北方八路军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新四军正处于初创阶段,极需年轻人加入,尤其欢迎工人出身的年轻人。吴运铎当即下定决心要加入新四军,于是与几位同事一起来到了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
军部首长得知吴运铎等是来自大冶煤矿的工人,就分配他们到修械所工作。吴运铎头脑敏捷,人也机灵,什么东西他只要看上一眼就会。一年之后,修械所扩大为兵工厂,吴运铎担任了造枪班班长。造枪对吴运铎来讲还是第一次,但吴运铎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他不气馁,不畏惧,厂里没有图纸,他就自己画,设备十分简陋,他就因陋就简,精心打造一个个零件。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个月,凭着他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设计和制造出了枪支,创造了新四军造枪的记录,新枪一批又一批地从这里送到了前线。一天,叶挺军长带着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参观造枪车间,她要了一支新造的步枪,拉开枪机,放进子弹,举枪向前方的钢板一连打了3枪,弹弹穿过。她看了看周围的环境,好奇地问:“这枪是用什么机器制造出来的?”吴运铎指指长凳、矮凳、木桩、木板,回答说:“就这些。”
史沫特莱耸耸肩膀,称赞说:“奇迹!没有机器却凭着智慧和热血制造出了枪,我见过许多兵工厂,可从未见过没有机器的兵工厂,这个兵工厂是世界上少有的。”
在淮南终于有了自己的子弹厂,不仅天天生产子弹,还生产迫击炮弹、地雷
1941年,负责兵工生产的赖传珠参谋长对吴运铎说:“新军部刚成立,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民党不给经费,一切都要自力更生。而且,我们的队伍扩大到7个师9万人,我们紧缺枪支弹药。”他用期盼的目光看着吴运铎说:“当务之急,你和兵工厂的同志们要赶快建立一个子弹厂。”
吴运铎二话没说便走马上任。他们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把从战场上捡来的旧弹壳加工成新子弹。又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自己设计和制造了一批生产子弹的工具和机床。从这年5月起,就开始大批量生产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新子弹了。
1941年9月,军部和华中局通知他们到淮南二师建立新的兵工厂。吴运铎担任了子弹厂厂长,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生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军部还分配给他8个工人。吴运铎接到任务,就像接到战斗命令,当晚便心急火燎地带着工人赶到了离黄花塘30多里的小朱庄。
为了早日建成子弹厂,从师参谋处到军工部领导,从区县政府到广大群众都动员起来了,收集破铜烂铁、木材煤炭。但是,收来的这些东西只能做手榴弹,而制造工具和机床的钢铁,却不知何处才能找到,急得吴运铎四处打听,日夜奔忙。
一天,吴运铎终于打听到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说以前国民党地方政府要在高良涧一带建造水闸,兴修水利,运来过一批钢材和破旧机器。日军占领南京后,那批钢材被国民党地方政府沉到了三河闸。当地区委和材料科出面招集了一批渔民,组成潜水打捞队打捞出了这批钢材。军工部又送来一部4尺皮带车床、一部皮带钻床和一部牛头刨床。
吴运铎指挥大家在庙门外搭了席棚,用土砖垒个打铁炉,支上风箱和铁钻,建立了锻工车间。同时,还建立了木型车间,设计制造冲压子弹的大冲床。
吴运铎和大家白天黑夜地干着,他们相继制成了生产子弹和生产迫击炮弹所需的工具和机床。在二师首长的领导下,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吴运铎和他的伙伴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终于建成了新四军第二师的军工厂,吴运铎任厂长,洪泽任指导员,由最初生产子弹发展到生产迫击炮弹、地雷等,不断补充部队弹药。
研制的新武器,在对日作战中立了大功
一天,他接到师部通知,要他立即赶到罗炳辉师长那里接受新任务:研制新型的类似掷弹筒一样的武器——枪榴弹。他找来有关书籍,看了一遍又一遍,又将掷弹筒拆散,对一个个零件进行研究。但是,书籍上对枪榴弹介绍得很少,他唯一的收获就是书上提到的,枪榴弹是用普通步枪发射的一种小型炮弹。
吴运铎是个迎难而上的人,他整天摆弄着掷弹筒和各种大、小炮弹,脑子里不断地思考着,寻找着灵感。终于他想出了一个方案:把粗钢棍掏空,制成类似掷弹筒的枪榴弹筒,用铸铁造成像迫击炮弹一样的枪榴弹,装进枪榴弹筒内,用没有弹头的步枪子弹的火药高压气体,把筒内的枪榴弹发射出去。
实践这个方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运铎日思夜想,翻书设计。钳工老高提议把枪榴弹筒的底座和底座柄分开,分成两个零件,这样既节约材料,也方便加工,有利于大量生产。可是,用什么样的机械装置来调节射程呢?车工老李指着车床上转换齿轮旋转方向的手柄说:“为什么枪榴弹不可以照这个转换配置来设计呢?”对啊!这也是个办法啊!吴运铎绘图、做试验,半个月后,第一批枪榴弹和第一支枪榴筒造出来了。第一次试验射击,吴运铎用绳子把步枪捆在大柳树树干上,枪口卡上枪榴筒,筒口对着荒地,再把枪榴弹装进筒里,拉开枪栓,推进无头子弹,扳机上系一根小绳子。一拉小绳,枪榴弹射了出去,火光一闪,在爆炸声中,尘土卷起烟雾向上冲起,弹片呼啸着飞散。
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吴运铎还是觉得不十分理想。他认为,枪榴弹在飞行时的弹道不稳定,而且射程还没达到要求。他开始重新设计图纸,把原设计的柱状形弹,改成了滴水形弹,经过射击试验,弹道是稳定了,可是射程总长不过二百三四十米。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射程呢?吴运铎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发射药,于是来到装备车间,把火药倒了出来,放在碾槽里碾成碎屑,使它燃烧得更快一些,充分发挥火药的作用力。他连夜配好火药,装好几发子弹。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吴运铎装好枪榴弹,左腿跪在地上,朝荒地打了一枪,只听一声枪响,枪榴弹飞得无影无踪。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雷鸣般的爆炸声,吴运铎奔向爆炸点,一量距离,射程是540米,比先前增加了一倍多。
1943年,吴运铎在盱眙县上贺郢村,组建了平射炮弹厂,干部和工人近200人。1944年9月20日至10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召开华中兵工会议。会议代表们参观了二师兵工厂,吴运铎向代表们介绍了制造枪榴筒和平射炮的过程及经验。平射炮弹厂造的平射炮,在作战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1945年夏天,二师六旅十八团在淮南铁路对日反攻作战中,攻打柘塘街伪军据点时,曾用平射炮一举摧毁了敌人12个碉堡,收复了柘塘街。
朱总司令称他是中国的保尔,《把一切献给党》一出版便一抢而光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运铎和他的军工厂由盱眙迁移到了淮阴,后又迁移到山东,吴运铎担任华东炮弹厂厂长。1947年2月,一份密电传到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手中,电文中指名要吴运铎火速赶到东北大连创建炮弹厂。陈毅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密电对吴运铎说:“你在盱眙制造的大批炮弹和枪榴弹,其中有不少支援了八路军,你的名气很大哦!连毛主席、朱总司令都知道你是兵工专家,是‘枪炮大王’了。现在国共双方急夺东北,那里急需你去制造炮弹,全国一盘棋,我们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1947年3月,吴运铎越过了几道封锁线,从烟台搭上了客轮来到大连,经过一番艰辛准备,他很快在一座荒山上建立了东北炮弹厂。为了试验新型炮弹,他曾3次被炸倒负伤,但他一直坚持在制造炮弹的第一线,直到东北解放,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炮弹,支援了辽沈战役,还为淮海战役提供了30万发炮弹。解放后,东北军区派人将吴运铎送到苏联治伤。1950年他回国,担任中南兵工厂厂长。朱总司令得知他身上还有30多块弹片没有取出仍在坚持工作时,被他的这种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他。他说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顿时,吴运铎的名字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53年他撰写出版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传记作品,他的书只要在新华书店出现,便立即被一抢而空,大有“洛阳纸贵”之气势。(摘自《环球时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