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石走出的“中国保尔”——吴运铎
【类型】报纸
【篇名】从黄石走出的“中国保尔”——吴运铎
【简介】 吴运铎在工作中 吴运铎和上海市的劳动模范在一起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黄石日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由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单位联合评选表彰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中,唯一从黄石走出来的英模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06
【正文】
吴运铎在工作中
吴运铎和上海市的劳动模范在一起
冼星海指挥排练《黄河大合唱》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 (黄石日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由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单位联合评选表彰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中,唯一从黄石走出来的英模是吴运铎。
吴运铎作为中国人民军队第一代军工专家,他的机械电气火药制造技术是在黄石的矿山学成出师的;他接受共产党的教育、参加革命活动,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第一站是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黄石实现的。
可以说是黄石培养和造就了吴运铎,而吴运铎以自己的光辉事迹为黄石的矿冶文化和革命历史增添了一篇极为光彩传奇的华章。
光辉的革命人生
吴运铎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者的一生。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生于江西萍乡。1930年随父亲来到黄石,在黄石富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吴运铎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1966年“文革”一开始他就受到左倾路线的残酷迫害,被发配到蔚县农村长达12年监督劳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得以平反。恶劣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使他那伤残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短暂复出后只能长期休养,然而他依然心系我国的军工事业,并致力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应邀担任京、津、沪等好几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一些刊物、群众团体的顾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1年5月2日,吴运铎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吴运铎是人民解放军军工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军的军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淮南根据地时他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他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1947年初春,吴运铎被派送到东北大连建新公司,参加新的军工厂建设,担任总厂工程部副部长,负责建立引信厂,兼任厂长,为淮海战役生产了20多万发大口径炮弹。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曾经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全国解放后,吴运铎先后任前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二机部第一研究所所长和兵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并于1955——1957年赴苏联兵工厂进修实习。回国后,任447厂(新建火炮工厂)总工程师。此后他又从事火炮技术研究。1954——1965年间,他主持无后坐力炮、高射炮、迫击炮和轻武器等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年青的兵工专家,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我军装备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有100多处伤口,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上世纪五十年代组织上三次送他去苏联治伤和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达雅得知他的事迹后,多次去莫斯科看望他,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时成为中苏两国的一段佳话。在病残中,他以极其坚韧的精神以他自己的经历撰写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一时轰动国内外,发行量累计高达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他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事迹成为那个年代的楷模。1950年在莫斯科、1951年在北京吴运铎分别受到斯大林、毛泽东的接见。
黄石——吴运铎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的书中对黄石有着这样一段十分生动的描写:“大冶的石灰窑(今西塞山区)面临长江,左右和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峻岭。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铁、煤、石灰石和其他矿产……阳光照到鸡头山(现名西塞山)顶,江水沸腾了。就像是才出炉的钢水,闪着金光。鸡头山伸长脖子,插到江心只给江水留下一条狭窄的通路。浩荡的江水奔到鸡头山下,碰到岩壁下,卷起巨大的漩涡,然后带着一股冲力挤过闸口愉快地叫嚷着奔向东方。”这是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只有对黄石有深刻了解并充满感情的人,才能写得如此生动,如此真切。吴运铎在黄石生活了近九年,对黄石产生了深厚感情;也正是黄石这绵延起伏的矿山,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工人技师,为日后从事军工制造奠定了基础;而黄石这块具有矿冶文化的红色城市,使他完成了从一个贫苦孩子到一个革命者的转变,成为他走上革命征程的起点。
苦难与艰辛的矿山生活铸就了吴运铎坚强不屈的性格
《把一切献给党》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在矿山上长大的”。吴运铎童年、少年及他青年的前半段都是在矿山度过的。很小上的时候他就随父亲流落到江西安源煤矿,捡煤渣,上山挑煤……被收入小学课本的他写的《劳动的开端》就是他童年艰苦生活的真实记载。1930年,他父亲带着全家几经飘零辗转来到黄石,投奔曾在安源煤矿的老同事当时在黄石富源煤矿当采煤工程师的高寿庭,而矿上嫌他父亲年纪大不予录用,他父亲在贫病交加中第二年就去世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到了少年吴运铎和他兄弟的肩上。经高寿庭的介绍,十三岁的吴运铎和二哥吴运铨进了黄石的富源煤矿,二哥在机器修理车间,他被分到电机车间当学徒。他没日没夜地爬矿井、钻煤窑,像牛马一样干活,一天只挣一角钱,连喝粥都不够。不仅如此,还要经常挨打挨骂,受尽工头的欺辱。煤矿环境十分恶劣,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这里离地面有几十丈深,太阳光射不到井底,四周一片漆黑,污浊的空气夹杂着细小的煤灰,钻进鼻孔里,使人感到窒息,煤窑里四面八方到处冒水,汇成一支汹涌的水流,冲进蓄水池。煤道的拱架受到潮湿空气的侵蚀,木柱上长出一种白色霉菌。”“在涨水的季节,每天,工人一进窑,母亲和妻子就在家烧香求神,祈祷亲人的平安。算命瞎子敲着小铜锣,成天在工人住处转圈,为矿工判断祸福。这灾难的季节里,是在亲人的祈祷和眼泪中,是在深沉的痛苦和担心中,一刻一刻挨过的。”这段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煤矿工人所处的恶劣环境和悲切无助的心理状态。菩萨神仙也阻止不了频发的矿难,吴运铎也好几次都险些丧命。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磨砺出了吴运铎坚强不屈的人生性格,锻炼出他顽强执著、不惧艰辛、敢于斗争的坚韧精神。他之所以能成就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那样的英雄,是黄石的矿山为他积蓄了力量。
黄石现代大工业基础为吴运铎日后成为军工专家提供了生动的课堂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黄石就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黄石就聚集了大冶铁厂(后为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富源煤矿、利华煤矿、华记湖北水泥厂、电灯公司等一大批现代工业企业。为了给汉冶萍公司提供煤炭,富源煤矿曾一次性进口了三套当时先进的煤炭机械设备,是黄石用机器生产的大型煤矿,1937年黄石三大煤矿的产量达380万吨,产品远销武汉、厦门、烟台、广州、香港。吴运铎在书中是这样描写当时的黄石的:“江岸上耸立着鼓风机,高大的烟囱插遍了山脚,黑烟结成乌云,笼罩着矿区,火车匆忙地顺着江岸奔驰,把褐色的铁矿石从山里运到铁厂。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崇山峻岭,钢索上的煤斗,满载着煤炭,穿过那一架一架竖立在山顶和山腰的钢塔,一直把煤从深山里运到江边的大轮船上。”在今天看来这种情景有些粗放,但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却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吴运铎所在的富源煤矿也拥有大量的发电机、电动机、蒸汽机、升降机、内燃机、抽水机、矿内小火车等机器装备,而吴运铎在富源工作的九年时间就是从事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这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条件。吴运铎在富源煤矿的第一个师傅姓陈,陈师傅也是贫苦出身,十分关心和喜欢这个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的徒弟,手把手地教他电工、钳工、车工、焊工等各种技术,并在工头欺负他时给了他许多的关心和保护。师傅一样一样地教,他就一样一样学着做,手艺日益见长,但他脑子里却有更多的问题:电是什么?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蒸汽发动机为什么会转……这些没上过学的陈师傅教不了他。于是,他就到书本上寻找答案。他把车间的阁楼打扫干净,用旧报纸糊好顶棚,装上电灯,搭了个木板床,找个装机器的废木箱为书桌,买了套工业小丛书,还有几本浅近的物理学,凭着他小学四年级的基础,开始了自学成才的生涯。吴运铎在书中回忆道:“夏天,屋顶的瓦晒得滚烫,伸不直腰的阁楼里热得像蒸笼。冬天,猛烈的北风由瓦缝吹进阁楼,冷得像冰窖。可是我被书本紧紧吸住了。”“我如饥似渴的读着想着,恨不能把书吃到肚里去。”“书给了我热力,给了我快乐,也改变了我的生活”。他不仅自己学习,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车间里开办技术讲座,把书上的知识讲给不识字的工友听。正是凭着这份刻苦勤奋,吴运铎掌握了各种机械设备的技术和原理,练就了一份过硬的好技术,17岁那年他学成出师了并带了吴昆和小阮两个徒弟。尽管在富源煤矿的九年吴运铎受尽了人生的艰辛,但黄石现代大工业的客观条件加上他个人的天资勤奋,为他日后参加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乃至成为军工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没有早期工业化的黄石就没有后来的吴运铎。是黄石造就了作为专家的吴运铎。
共产党领导的黄石工人运动让吴运铎产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觉悟
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第四章的章目就叫“觉悟”,记述了他在黄石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平凡经历。当他还在安源煤矿捡煤渣时,当时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安源煤矿工人运动就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父举家被生活所迫四处流浪以及来黄石后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他萌生了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叛;而在黄石富源目睹工人悲惨生活使他产生了朴素的阶级感情。吴运铎的心头如堆满了干柴,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1937年底,随着上海、南京的相继沦陷,保卫大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焦点。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来到武汉建立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并创办了《新华日报》,全国的文艺团体也来到武汉,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率救亡剧团来到产业工人集中的黄石,金山、赵丹、王莹等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给黄石的工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最后的胜利》等抗日剧目,冼星海亲自指挥和教吴运铎等工人在大冶铁厂俱乐部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20岁的吴运铎深受感染,完全沉浸在这抗日的热潮中,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大冶铁厂中共党员于仲儒的介绍,吴运铎认识了新华日报社的中共党员张明,从此他在张明的具体指导下工作。张明给他讲了很多革命和抗日的道理,成为吴运铎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启蒙老师。这时的吴运铎再不是单枪匹马和工头作对的倔小伙子,而是一个心里有方向的战士了。每天一下工,他就和工友们听收音机,把前方抗日的消息写成大字报贴出去;他每天奔走在矿里的各个车间宣传团结抗日打鬼子的道理;他成立了《新华日报》发行站,积极推销《新华日报》,在工人中组织读报小组;他还在富源煤矿经常召开“时事座谈会”,向工人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教唱抗日歌曲,在矿区交通路口设立抗日墙报栏;朱德号召全国人民募捐为八路军战士制备防毒面具,他半夜三更跑到矿区小学借来油印机,自己刻钢板,印制收款条,天一亮就去找工人募捐,筹集了40多块钱,当天通过邮局寄给《新华日报》。当矿主准备遗弃矿山和工人举家逃往汉口租界时,吴运铎就率先组织全矿机电工人罢工,接着又联合锻造车间工人一起开展大罢工,他义正词严地向矿主提出“不准逃跑,一起抗日;对回家的矿工,矿里一律发给三个月工资作为遣散费”等条件。矿主拒绝了这些条件,顿时全矿工人都愤怒了,罢工的汽笛长鸣四个小时。矿主勾结警察局长易介甫出动一个连的军警镇压工人,吴运铎和工友们毫不畏惧,包围了经理大楼。矿主见势不妙答应与工人代表谈判,吴运铎被全体矿工推举为谈判代表。在谈判中他坚决维护工人利益,并将此次罢工的情况写成文章投给《新华日报》。在工人的团结斗争和其他工厂工人的支持下,矿主被迫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全部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次罢工的胜利对吴运铎来说终生难忘,更坚定了他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和决心。黄石沦陷后,吴运铎离开黄石,辗转武汉、湖南、江西,终于在安源找到了当时在黄石介绍他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于仲儒(他是1937年从武汉到安源的),要求去参加新四军。于仲儒以安源煤矿党支部名义给他开了介绍信。吴运铎又找来先期到安源的徒弟吴昆等四人,一起千里奔赴安徽云岭,实现了参加新四军的理想。从此,吴运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吴运铎在《把一切献给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他告别黄石时的心路历程:“黄昏,我奔向码头,搭上开往汉口的轮船。我迎风站在甲板上,长久地看着矿山——养育过我,锻炼过我的地方,在那里,我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想起也许要永远跟它分别,心里不免又浮起眷恋的感情。 鸡头山远了,前面是新的斗争!”
吴运铎走了,他带着对黄石的无限眷恋走了,走出了一个著名的军工专家,走出了一个共和国的英模,走出了一个“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而我们的事业却无限长久。”“我们深深引为自豪,因为在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我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岗位,工作得像一个真正的战士。”这就是吴运铎,这就是黄石人民永远引为自豪的吴运铎! (王志超)
参考文献:
吴运铎著《把一切献给党》工人出版社
陈继林等编著《黄石矿冶文明之都》湖北人民出版社
赵长安著《吴运铎传》中国工人出版社
张实著《苍凉的背影》商务印书馆
黄石市政协文史委编《黄石历史人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黄石市政协文史委编《黄石文史资料》25——28期
《吴运铎:淮海战役的幕后英雄》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
赵长安《重读中国保尔<吴运铎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2009年09月29日人民网-科技频道
陈继林等《太阳石的文明——黄石煤矿百年历程》湖北人民出版社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