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烈民那些山魂牵绕的画
【类型】报纸
【篇名】吴烈民那些山魂牵绕的画
【作者】 刘新
【简介】 像沈从文久居都市,总不忘说自己是乡下人一样,吴烈民也喜欢说自己是山里人。事实上,吴烈民在桂林生活、工作了好多年,他的家就坐落在漓江边上,可与穿山、塔山二景隔江对望。我常说,这是桂林市居民小区中遥看桂林名胜景致最适宜的地方,江、山二美他都坐拥了,还能土到哪里去呢。 然而,吴烈民的确是“山里人”,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25
【正文】
像沈从文久居都市,总不忘说自己是乡下人一样,吴烈民也喜欢说自己是山里人。事实上,吴烈民在桂林生活、工作了好多年,他的家就坐落在漓江边上,可与穿山、塔山二景隔江对望。我常说,这是桂林市居民小区中遥看桂林名胜景致最适宜的地方,江、山二美他都坐拥了,还能土到哪里去呢。
然而,吴烈民的确是“山里人”,尽管他已是坐拥江、山的“城里人”,可从头到脚你看不出他身上有半点 “诗情画法两无心”(石涛语)的浪漫与闲逸,相反里外却是十足的山里人习性与气质。
吴烈民是侗族,大概很早就在大山里工作,反正我大二(1984)那会儿到龙胜写生,慕名去拜访他时,他就已经是县文化馆的创作干部了。说慕名拜访,一点没有刻意恭维之意,却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在这之前,吴烈民已经是有名气的版画家,尤其是1977年的《侗家遇救星》和 1981 年的《风霜》,以及1983年的小品组画《乡情》,对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都有启蒙与震动的意义。那一次,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才看见自己的“偶像”竟是朴实、憨厚的山里人,笑的时候多,讲话的时候少,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线,看着就有一股天然的亲和力。我还注意到办公室的墙上用镜框装着他十几张颇见功夫的头像素描,画的都是山里的老人村妇,用炭精条画的,轮廓交代的肯定有力,画法颇为熟练,我印象中是顾生岳的那一种,每一张都见出笔性与精神的。
的确,吴烈民起家于木刻,而且在这个领域里很有成就。我读大学那年代,他发表和展览的版画多的是了。80年代各省市木刻社团活跃的时候,广西的“桂风版画研究会”即是其中冲劲十足、引人注目的一个,算得上是当时广西最先锋的版画群落,“桂风”时期的吴烈民也自然站在了广西版画的前沿。
吴烈民的木刻之路,我总以为不是从科班途径中铺过来的,他到广西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之前,事实上已经具备自己独立的认识和做艺术的方法,学院的环境更多地给了他一个开放的视野和立足现代融会贯通的基点。他对黑白语言的领悟与掌握,以及对刀法的娴熟运用,当然有学院的教养,但更多的是个人“野路子”的悟性。所以他的木刻,相较很多的科班同行来说,有着更大胆的处理方法,更贴近木刻版画的本质特点,从中表现出超强的木刻创作天赋,尤其是他80年代中后期创作的木刻,已完全进入一个侧重于黑白秩序的经营,却又放胆表现趣味的审美天地,与他先前工整细腻的风格拉开距离,往德国表现主义木刻的刻制方法和情绪靠上了一步。在平时看画的时候,面对有问题的画面时,他常挂在嘴边的批评用语是“太老实”。这与他的为人、性情形成极大的反差。在平日生活里,他可谓老实巴交,可一旦捏刀向木,却调皮得一塌糊涂。他表现的画面内容,虽然多是大山里的人情风俗,但一直没有因此走矫饰、抒情的风格上,相反特别强调黑白的视觉力量和“刀味”的独特美感。可惜进城后的吴烈民来了个急转弯,戛然封刀,不再刻木刻,比较彻底地转道了水墨。也许是在桂林生活、工作的缘故,也许也是吴烈民进城后自觉的一种方向选择,总之90年代以后,水墨山水的语境更贴近了吴烈民的审美述求,吴烈民的视觉标识由此换上了山水。
当然,从木刻到水墨的转换,在吴烈民身上完成得很自然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一个生硬的坎儿。因为在宣纸上,吴烈民追求的也是大面积的墨色气势与节奏,从中将黑黝的山魂与村寨人家和谐成趣的图像表现于酣畅的水墨之中,这在本质上与他熟悉擅长的黑白木刻的道理是一致的。加上吴烈民过硬自如的造型能力,尤其是勾写涂染的造型能力,使他在掌握水墨材料并从中体会水墨特性的时候,显得天然从容、水到渠成。这背后的支撑架构,我认为是他成形于大山里的那些速写功夫和随机应变的画面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转轨水墨山水的基本保证。因为水墨操作容不得你慢条斯理,其过程必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这绝对有赖于其对画面自如控制与把握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别无他途。而这两项对于有上世纪70年代的绘画经历又出身于基层美术干部的人来说,是有天生优势的。就像沈从文写湘西故事信手拈来的一样,吴烈民面对宣纸,一样有画不完,画不错的东西,毕竟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
吴烈民对大山中的种种图景,烂熟于心,手到擒来的功夫是惊人的。看他画的崇山峻岭,你能感受到他在随意地谋篇布局与穿插补景中,对山区物象的熟悉程度。木刻版画如此,国画山水也是这样。他的形象思维与画作已经浸透了山魂牵绕的情结,以至于他无论怎么画,都离不开他从小熟悉的那些大山村寨,也只有这样的条件,他的作品才透出如此自信与真实的内容。
90年代初,吴烈民初涉国画时,靠的就是他的这种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不拘成法的胆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画的是彩墨,构图和内容也多是斗方小景。现在不同了,吴烈民采的尽是大山之气,画的也自然是大山气象,里里外外葱郁诡秘,云蒸霞蔚,画面饱满充实,乱云飞渡,其中的一切像他从前的木刻版画一样又都回到了大山的魂魄里。2004年他的《侗寨晓色》夺得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的金奖后,他更是意兴酣浓地画他的大山记忆。不管他吴烈民现在或今后是不是还作版画,我都很高兴地看待他现在画画的状态和取得的如此成就,他确实是个画画的料!按理说,他在出版社所面对的工作环境,对于他画画并不是个福地,但他还是在书籍装帧领域也取得了成就的同时,画画这码子更奢侈的事情还是挺过来了,最终没有被废掉,这对于一个画画有情、有瘾、有天才的人来讲,终究是令人高兴的结果。当下,退休了的吴烈民算是有了属于自己、属于水墨的专职空间。
相关链接
吴烈民艺术简介
吴烈民,1942年生,广西龙胜县人。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漓江出版社装帧室主任等。
吴烈民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之具备自己的感受和视觉去应对当下理论及实践的纷争。心中自有一片天地,从容游走于传统和创作实践之间。吴烈民的山水画作品不拘一格,博采众家长,笔墨酣畅,气势恢弘,韵律节奏处理别具匠心,并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创一套表现苗村侗寨的个性语言,水墨极具神韵,面貌纯朴自然,充满原生态的野性,独具面目。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画展并赴国外展出,多篇论文获全国性奖项。其中代表作之一的 《侗寨晓色》获2004年全国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金奖。中央电视台曾以《侗族文化的诗性传承》为题对之进行专题采访报道。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