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访吴烈将军长子吴时锋———“父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类型】报纸
【篇名】本报专访吴烈将军长子吴时锋———“父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
【简介】 本报专访吴烈将军长子吴时锋——— ■本报记者 刘 洁 文/摄 吴时锋 1941年10月,吴时锋出生在延安,1945年后,父亲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延安,吴时锋和母亲、弟弟1946年底也离开延安辗转至赤峰、哈尔滨、沈阳等地,直到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之后,吴烈将军才把妻子和两个儿子接到身边,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99
【正文】
本报专访吴烈将军长子吴时锋——— ■本报记者 刘 洁 文/摄 吴时锋
1941年10月,吴时锋出生在延安,1945年后,父亲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延安,吴时锋和母亲、弟弟1946年底也离开延安辗转至赤峰、哈尔滨、沈阳等地,直到1949年底,新中国成立之后,吴烈将军才把妻子和两个儿子接到身边,吴时锋对父亲开始有了印象。吴时锋笑着说,小时候,他对爸爸的印象就是会打仗的父亲和很忙的父亲,“他干的不是小事而是大事”。由于当时读的是干部子弟学校,吴时锋星期六才能回家,平日很少见到父亲。不过,父亲很喜欢吴时锋,从小到大没有打过他一下,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们到部队里和战士一起玩。
吴老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一边要负责国家的内卫边防,一边要着手公安部的基础建设,我的印象就是父亲一直在忙工作。父亲喜欢抽烟的这个习惯我记得很清楚,工作忙起来一天要抽上两包中华烟。当时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喜欢抽烟,现在我知道他是在释放压力。那段时间,父亲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吃团圆饭,连节假日都很少看到他。虽然那时小,但也知道父亲是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忙,从未有过埋怨。”
6月7日,在吴烈将军的长子吴时锋、次子吴源、三子吴东、四子吴时青向萍乡市博物馆捐献吴烈将军生前珍贵文物资料之际,记者来到安源宾馆采访了吴时锋,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眼中的父亲。
吴时锋已年近七旬,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记者表明来意后,吴老点燃一根烟,浓浓的烟味在房间里蔓延开来,他向记者娓娓道来,在记忆的深处找寻对父亲的回忆。
记者讲述
A
“父亲总是很忙、很忙”
D
“父亲的乡情难割舍”
吴时锋表示,从父亲那里具体学到了些什么、继承了些什么,他不好怎么形容,因为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工作、生活和做人等各个方面。父亲做事坚持原则、党性强、纪律严,这也许是安源人的特点,在这方面吴时锋传承了父亲的品质。看到父亲在文革期间,一边挨斗一边还坚持为第二炮兵的建设工作,自始至终都忠于党、忠于人民,很敬佩父亲,所以在大学毕业后,吴时锋即使是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想到父亲经历的种种艰难便觉得不算什么了。
1960年,吴时锋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火箭发动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本以为毕业后可以发挥所长。可恰逢文化大革命,在家整整等了一年才分配工作,而且专业不对口,到吉林省空军飞机修理厂做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专修战斗机的发动机。两年后,又调到了北京空军专机师,穿上了军装,任机务维修工程师,一干就是11年。后来调到总后勤部司令部装备修理处任参谋。当时领导给他一个月的时间适应总部机关的工作方式,如果不能适应的话,还是回到原来单位。可能是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吴时锋的适应性强、业务熟练、技术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受到了领导的认可,承担了全军的航空装备管理工作。
吴烈将军的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工作中都是担任重要的职务,可是这一切跟父亲的官位、权利没有多少关系。吴时锋说,父亲从没有给他们安排过工作、开过后门,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去努力,那时感觉父亲有点“不近人情”。
吴时锋回忆道:“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时候,父亲调回北京卫戍区任政治委员,这时就有很多父亲的老战友来到我家,希望给文革期间受到迫害的子女安排工作。那时我家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早上一起床就有人来拜访,直到晚上睡觉前还有人来。1978年春节的3天假期,就有300多人来访。父亲只开过一次后门,就是把老三吴东从武汉军区调到北京军区工作。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
C
B
“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有点‘不近人情’”
对于安源,吴时锋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因为这是父亲的家乡。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曾经回到过安源,来看望这里的乡亲。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吴时锋对安源的印象渐渐地从模糊变得清晰,当时很多萍乡的领导干部来北京都会到家里探访父亲,他们聊天时,吴时锋就在一边静静地听,从中获取了越来越多关于安源的印象。
1982年,吴时锋到湖南株洲检查空军工作,在当地空军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父亲的家乡———萍乡。当时的市政协主席李友生曾和父亲合过影,于是吴时锋揣着一张合影相片找到了李友生。在他的安排下,吴时锋第一次踏上了安源这片红色土地,感受到了安源的红色情怀。
2002年,为了纪念安源大罢工70周年,吴时锋跟着父亲来到萍乡安源。随后,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吴时锋又先后来几次到萍乡,亲身感受着这个红色革命老区的时代变迁。对于萍乡这几年的发展,吴时锋很有感触:2002年以后萍乡以跨跃式的步伐在发展,无论是在经济上、基础建设上,还是市领导的思维转变上,都是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希望下次来萍乡的时候,会有更进一步发展,“我在北京也会时刻关注萍乡”,吴时锋对记者说。
E
“将父亲的精神发扬光大”
吴时锋给记者看了一副由吴烈将军战友题写的对联:“瑞金遵义延安北京内卫边防宵衣旰食,捍卫红色中华立奇功。深山密林江河湖海近程远程筚路蓝缕,竖起青天神箭创伟业。”
吴时锋说,这两句话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总结。他说会一直把父亲这种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的信念一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采访结束时,吴时锋将一本父亲吴烈将军的著作《峥嵘岁月》送给记者。打开这本厚重的书,看着吴烈将军穿着戎装英姿飒爽的相片,记者对这位从红色安源走出的一代名将,充满了敬仰之情。
吴烈将军简介:
今安源区丹江街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特务大队大队长,闽西独立团团长,国家政治保卫局科长兼保卫大队大队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大队长,中央警备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兼延安北区卫戍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热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五军一三三师师长,华北军区二0七师师长,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公安部队参谋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副部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北京卫戍区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勋章。2001年8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