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柳斌杰解读转制六大焦点

柳斌杰解读转制六大焦点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柳斌杰解读转制六大焦点

【作者】 莱茵

【简介】$T“第十四届全国书市出版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众所瞩 目,官员和专家齐聚一堂$E$$ $T什么叫转制?$$ 怎么转?$$ 新闻出版业为什么要转制?$$ 转制的难点$$ 什么能转,什么不能转?$$ 改革的进程$E$$ 改制和集团,是近两月来出版 业热得不能再热的话题。形势逼 人,改制刻不容缓;形势逼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637

【正文】

$T“第十四届全国书市出版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众所瞩 目,官员和专家齐聚一堂$E$$ $T什么叫转制?$$ 怎么转?$$ 新闻出版业为什么要转制?$$ 转制的难点$$ 什么能转,什么不能转?$$ 改革的进程$E$$ 改制和集团,是近两月来出版 业热得不能再热的话题。形势逼 人,改制刻不容缓;形势逼人,组 建集团同样也刻不容缓。但出版业 中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改制转制,不 知道改制会进行到哪一步哪一个层 面;许多已经成立和将要成立的集 团,也不知道解决诸多矛盾往前发 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因 此,当“第十四届全国书市出版业 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于5月12日 在业界人士云集的桂林召开时,无 疑给正在迷茫或行动中的出版业烧 了一把火。$$ 论坛由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司 长阎晓宏主持,新闻出版总署副署 长柳斌杰作了《出版单位改制中的 几个重要问题》的主题演讲,国家发 展与改革委员会改革司司长范恒山 作了题为《我国事业单位现状与改 革发展思路》的书面发言,中国出版 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聂震宁的演讲题 目是《集团公司体制中出版社经营 管理的问题》,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 事长王庆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赵斌 的讲话题目则分别为《新华变革:重 铸新的辉煌》和《联合出版集团在发 展中的定位与运营模式》。这些来自 政府主管部门和知名企业的领导, 或阐释了政府关于出版业改革的相 关政策和思路,或结合自己企业的 实际,提供了改制的经验和思考。$$ 柳斌杰在演讲中回答了如下问 题。一,什么叫转制?二,新闻出版业 为什么要转制?三,什么能转,什么 不能转?四,怎么转?五,转制的难 点;六,改革的进程。他说,就新闻出 版业而言,转制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的转 变,二是对已经事转企的单位来说, 转制则是由单一的国有体制转为股 份制,三是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他说,一些单位和个人将上述 三个概念混为一谈,这是对转制的 认识还不到位。谈到新闻出版业为 什么要转制,他强调,新闻出版属于 文化事业,而所有的文化都有两重 性。它是精神生产,因此它是观念性 的,是公益性的事业。但同时,它又 是物质生产,所以它又是物质性的, 是经营性的产业。公益性的事业应 由政府主导,应搞活机制,增强活 力,搞好服务;经营性的企业应创新 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发展壮 大。我国的经济改革早已进行了多 年并卓有成效,现在,市场正在按自 身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方向。因此,新 闻出版业也是必须适应市场规律, 必须按出版业和市场自身的规律调 整自己。同时,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已 形成多元化、共同存在与发展的趋 势,中国的新闻出版产业要站住脚 就必须参与国际国内的文化竞争, 竞争需要有市场主体,而市场主体 只能是企业。不转制不能走向市场, 不能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不能参与 国际国内的竞争。关于什么能转什 么不能转,柳斌杰说,性质决定体 制,体制决定机制。性质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公益性的事业,另一类是 经营性的产业。党报、党刊、电视台、 广播电台和人民出版社均为事业单 位,为党和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 作服务,所以这些单位不能转,只能 由政府主导,政府主办。人民社为政 策性出版机构,已进入集团的要从 中划出,没有进入集团的不再进入。 每省只保留一个政策性的人民出版 社,不转制,不搞股份制,不招商引 资。但不转制不等于不改革,今后的 事业单位亦不同于以前的事业单 位,亦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除上述外, 其他均应为 经营性企 业,应分期 分批转制为 企业。关于 怎么转的问 题,柳斌杰 说,将事业 性出版单位 转制为经营 性出版单 位,首先要 确定转制方 案,要明确 产权关系, 要通过中介 机构进行认 真的评估,有多少资本和多少经营性 资产等等。转制单位要有新的管理机 制,要解决好人员问题。他说,留任的 不存在身份问题,从事业转变为企 业,成员变成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 级,地位是上升了而不是下降了,只 是改变了就业的方式和分配的方式。 转制还要解决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按 市场规律发展,鼓励兼并、重组、股份 制,要产业化发展,国家给予政策上 的支持,而企业本身,则要有好的发 展规划、思路、战略。关于转制后企业 的地位,归谁管?市场来管。在市场的 主导下发展,有工商、税务、行业、法 律管理而不是属地管理。在谈到转制 的难点时,柳斌杰进行了详细的分 析,并对有的难点进行了解答。他说, 从试点单位的情况来看,思想观念的 转变是一大难点。现在新闻出版业从 业人员中,相当多的人是在计划经济 的事业体制下培养起来的,还是计划 经济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容易 过分依赖政府、计划和行政指导。他 说,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新闻出版业的 特殊性而忽略其一般性。所以必须解 放思想,转变观念。难点之二则是产 权问题。以前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是国 家投资,但实际上国家投资很少,更 多的是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靠大家的 力量和智慧积累起来的,有的已经有 了股份。要转制,其中的产权如何界 定?资产是谁的?原则上是国家的,是 国有资产。但前面所说的发展过程中 的职工利益如何体现?这就应在第二 步股份制改造时加以注意,如应有法 人股、管理股和职工股等等。人员的 安置问题也是出版单位转制中的一 个难点。关于资产债务问题,转制是 要解决企业的包袱,使其轻装上阵。 库存、不良资产、债务等,一次性核 销,从净资产中扣除。转制的企业,将 继续享受以前的税收财政优惠政策, 2008年前不变。为扶持集团,国家还 制定了特别的税收政策,即以集团为 单位纳税,可避免收益好的纳税过 多,收益不好的又负债。集团投资的 新的文化企业,五年内免税收。柳斌 杰特地解释说,这是对改革试点单 位,而在全面推进改革时,政策会更 宽松。关于改革的进程,柳斌杰说,根 据中央的部署,试点单位要求在今年 10月前形成新的体制,明年初开始 全面推开。眼下,要求未进入试点的 单位,可按试点单位的要求进行改 革。明年将集中于地方的新闻出版体 制改革上。3~5年内完成体制创新。 但是,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改革司司 长范恒山因故不能到会,他委托广西出 版总社副社长李元君代他进行了题为 《我国事业单位现状与改革发展思路》 的书面发言。范恒山在发言中说,目 前,我国有130多万个、95.2万个独立 核算的事业单位,有3000万纳入国家 事业编制的人员,事业单位的改革牵涉 面广,影响大。因此,事业单位改制是 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操作上要把 握好两点:一是要注重整体规划,统一 推进和整体协调。从目前情况看,对事 业单位的改革应由各地各部门分散推进 转为主要由中央统一部署,应是由上而 下地推进。二是应当注重统筹兼顾、平 稳衔接和合理配套。事业单位改革既面 临传统观念的挑战,又面临人员分流等 问题,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同时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做好保障工 作。出版单位的改革要与整个事业单位 的改革相衔接,出版事业单位改革的方 向是企业化,除少数公益性、政治性较 强的出版单位保留其事业单位的属性 外,大多数出版单位应转为企业。改革 后的出版单位要么是规范的企业,要么 是规范的事业单位,不能再有事业单位 企业管理这样性质模糊的单位。改制后 企业型的出版单位应建立起产权清晰、 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 企业制度。改制后的事业型出版单位以 前进行过企业事业双重登记的,应注销 其企业登记,将其办成真正的事业单 位。$$ 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聂震 宁结合中国出版集团的实际情况,谈 了一些看法。他认为,要充分保护集 团和出版社的积极性,要充分注意单 位转制和员工的积极性。协调好这两 个积极性,是集团改制的基本保证。 集团成立后,集约化经营的优势是十 分明显的,如整体品牌优势、信息共 享优势、资金联接优势、联手做市场 的优势等等。但同时,也要注意集团 带来的弊端如官僚主义、长官意志、 效率低下等。同时,他认为,在集团 发展战略框架下出版社的自我调整: 即如何进入集团思维。$$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王庆题 为《新华变革:重铸新的辉煌》的发 言,提出了在改革大潮和市场浪潮中, 传统的新华书店“有被市场边缘化的 危险,有被挤出产业链的危险”的观 点。他认为要规避这些危险,别无它 途,只有改革,只有走制度创新,机 制创新之路,走集团化与市场化之路。 他说,虽然在新华书店股份制改造的 过程中,发行业的大分化与大改组不 可避免,但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的改 革探索和目前结果来看,他相信有着 光荣传统的新华书店能在这场洗礼中 凤凰涅槃,再创辉煌。$$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董事长赵斌的发 言,则令所有参加论坛的人陷入了深深 的思考。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成立于1988 年。自成立以来,集团一直坚持出版的 价值观和商业的道德观。在常住人口不 过680万、只有很小市场的香港,集团 却高速优质地发展,平均年销售增长率 为13%,到2003年的销售实洋已达到 25亿港元。集团旗下书店零售占全香港 市场份额的75%。香港是自由市场经 济,竞争历来十分激烈。赵斌说,联合 出版集团的发展历史证明,国有企业在 市场经济中可以有足够的竞争力,完全 可以成为市场的主体。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