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素质教育终将走向成功
【类型】报纸
【篇名】柳斌:素质教育终将走向成功
【作者】 胡虹娅
【简介】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似乎相互矛盾的现象? $$柳斌:不是素质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应试教育”正在回潮,甚至可以说是在大规模回潮。这种回潮,一是势力强大,二是来势凶猛。 $$南京市教育局的负责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虽然压力巨大,但要他违心地回过来搞应试教育,恐怕也难。 $$但正是由于目前存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0186
【正文】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似乎相互矛盾的现象? $$柳斌:不是素质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应试教育”正在回潮,甚至可以说是在大规模回潮。这种回潮,一是势力强大,二是来势凶猛。 $$南京市教育局的负责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虽然压力巨大,但要他违心地回过来搞应试教育,恐怕也难。 $$但正是由于目前存在回潮现象,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拼高考升学率,而且正在形成风气:讲教学质量言必称升学率甚至言必称清华北大率,而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于不顾。这样一种倾向将把我们的教育引入歧途。因为我们教育的目标无论是教育方针的表述还是各种法律文件都写得很清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现在不以此为目标,而仅以升学率为目标办学,势必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而且给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觉得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被扼杀的危险不是不存在。 $$记者:由这些现象引发,您认为教育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注意——— $$柳斌:针对回潮,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该在几个方面下力气:一是加强正面引导。重视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改革就是改掉现存的不合理的东西,如果没有持续的推动力量,新生事物就会被维持现存秩序的习惯势力吃掉。持续推动需要舆论,没有一个舆论环境或舆论环境薄弱就势必导致应试教育反弹。 $$二是对违背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行为,以及以损害学生健康为代价片面追求高分的现象要加强行政管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领域的各种短期行为及急功近利倾向。对为获取名次、高分、高升学率不顾一切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猜题压题甚至弄虚作假、串联舞弊的错误倾向应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 $$三是制止举行名目繁多的频繁考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 $$记者: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的精义? $$柳斌:我认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为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生命个体)品德、智力、体质、情操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所谓精义并不复杂,并不难以理解,很简单,也很明确。之所以现在弄得很复杂,总有人提出怀疑和歧义,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应试教育既得利益者们的种种责难搞糊涂了;二是被不少引进的外国理论的名词术语搞糊涂了。现在理论界某些人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食洋不化,搬弄很多人都不明白的名词术语,不能从教育实际出发,用大家都熟悉的概念写文章,指导中国教育的发展。 $$记者:各教育口在推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精义? $$柳斌:尽管当前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遥远的路要走,但我们应当看到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的心血做出的努力是巨大的。比如说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在烟台、汩罗等很多地方比较成功。1995年以来十年间,涌现了一批很好的教改典型。如江苏南通第二师范学校附小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的成功教育,黑龙江“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魏书生、李希贵、顾泠元、孙维刚、刘永盛等同志的教改成果,受到广泛好评。从各级各类学校来讲,素质教育贯彻好而且大面积推进的是小学阶段,学生负担减轻,获得了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只有看到这些,才会有信心坚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记者:您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期间正是素质教育滥觞期,您如何解读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初衷? $$柳斌:文革结束后在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开展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在这一进程中,小平同志看到了人口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当时小平同志讲,中国人口众多,如果素质不高那就是沉重的包袱,如果素质很高,那就是一个最大的优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相比的。所以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一定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三个面向”,而后又提出“四有新人”,都是针对提高人的素质提的。在小平思想指导下,1985年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质”、“早出人才,多出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口号。目标是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数以千万计的管理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呼之欲出。而在1982年制定的宪法里,素质教育内容的基本表述已经有了:要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若干问题的指导方针出台,其中有一段论述人口素质问题,对“素质”作了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就会思考:提高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对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教育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中国的教育向何处去?是继续搞应试?还是搞教育国际化?当时所谓国际化就是西方化。这都不是解决中国教育的正确道路。中国的教育是为提高中国十几亿的人口素质服务的。所以,从1985年起,教育界就开始了“素质教育”的酝酿和讨论,经历了8年;1994-1999年,进入区域性试验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记者:什么阻碍了素质教育的现实发展? $$柳斌:首先是观念。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升学是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我们并不笼统地否定升学,但将其作为惟一目的就导致了不择手段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随之,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片面化,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讲知识,却又把知识片面地局限于应考,至于培养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重要智育内涵又常常被忽视。这种观念不改,素质教育是难以推行的。 $$第二是体制上的问题。单纯以学历、文凭为主要依据的人事选拔和使用制度使文凭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教育成了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的教育。 $$我们的人事制度、招生考试制度、人才培养制度都存在一些局限性,标准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教改的进展。 $$第三,校长和师资队伍本身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每一个校长、教师都应该有比较进步的教育思想,仅仅做一个“教书匠”是不够的。这需要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记者:今天您从一个超然的视角回首,您认为这些年素质教育的推进存在哪些问题? $$柳斌:素质教育既要提倡又要引导,要加大倡导的力度,要有政府的行政作为。为什么?因为时无论古今,地无论中外,重大教育改革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甚至是在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推动下进行的。十六世纪德国首倡义务教育,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教育改革,以及现代西方国家领导人争当教育总统来推动教育改革就是例证。没有行政作为,素质教育不会自己产生,也不会自行走向成功。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脱胎而出的,尽管它代表未来,但它是弱小的。没有扶持、呵护、倡导,新事物也可能被旧事物扼杀。 $$政府要有倡导素质教育的声音,要持续地经常地讲素质教育,要提出教改的努力方向。现在的情况是声音小了,没有多少人讲了。政府部门要推广地区、学校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要组织开展素质教育的研讨活动,要推进课程、教材的改革,要推进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记者:素质教育未来怎样? $$柳斌:素质教育将最终走向成功,应试教育将最终走向末路。原因是:第一,单纯与文凭挂钩的人事制度尤其是分配制度将逐渐被与才能和业绩挂钩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所取代。现在已经出现硕士生找不到岗位而一个技术工人被年薪30万聘用的事例,这就是与才能和业绩挂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改变导向,人们不会再片面追求文凭,而会注重增长才干、完善品德修养。 $$2003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会议文件指出,要改变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的做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所以,在当前文凭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的情况下,社会对能力需求的增强必然伴随着对文凭需求的减弱,这是一个趋势。第二,应试繁荣是对文凭的需要,未来若干年内随着文凭的大量发放,文凭供求关系由紧张趋向缓和,文凭逐渐贬值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到那时,更多的人会追求素质的全面提高。 $$目前的“应试教育”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一定历史阶段它呈现旺盛之势,随历史的发展和整个教育的发展,它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素质教育因适应历史需求,会逐渐走向成功。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